阳陆育老师是的Musical.ly 创始人。今天在混沌直播课上,老师分享了通过演化成就伟大的产品,以及如何打造用户社区,通过社区驱动产品演化。内容较多,今天分享前半部分。
演化,是一个生物学词汇。在一个足够大的生态里,物种变化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也可以从复杂到简单。我们只要找到那些适应环境,被用户喜欢的功能即可成就伟大的产品。
产品创新一般有两种模式:
1. 赛马制,用资源买确定性。不在乎资源的损耗,让不同团队去尝试不同方案,最后选出胜出的方案。
2. 演化制,用时间买确定性。更适合没有资源买确定性的初创企业,即从一个相对确定的事情出发,最终得出一个市场需要的产品。
我理解演化跟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类似,通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用时间消除不确定性。
创业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第一,你有哪些确定性的假设;第二,在创业过程中你有多大能力将不确定的假设不断转化为确定性的假设。
以Musical.ly为例,早期它就是基于音乐短视频的假设创立的。这个假设怎么来的呢?它是基于我们创业时某种无法解释的自信得出的,我们认为2011、2012年,短视频会成为一个风口。因为2011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内容会逐渐变轻。这样内容的创作门槛会变低,内容的可移动性会增强。
我们从这样一个逻辑推导出,随着手机的普及,短视频这十几秒、非常短的内容会逐渐普及,每个人将来都有能力制作一段视频。这就是我们当时假设的核心出发点。
也就在当时,2012年美国出了一款现象级的产品,叫做Vine,主打的是6秒短视频(这个6秒是测试效果最好的时间长度),出来没多久就被推特收购了。于是,我们迅速决定创业要做短视频。
具体怎么做呢?首先,引入一个假设,也就是音乐短视频。为什么是音乐短视频,因为我们认为,视频有三个元素,画面、镜头语言以及声音。而画面、镜头语言以及被竞品验证过了。
首先是Instagram,当时它凭借滤镜功能,让每个人都能可以拍出漂亮的照片。就这样一个爆品,最终被Facebook以10亿美金收购
第二个是国内的美拍,美拍解决的就是镜头语言的问题,用户随手拍视频,选择一个模板有了大片感。很快就做到了上亿用户。
但美拍虽然好,但有一个致命性问题,那就是多样性不够。因为镜头语言是有限的。事实上,美拍推出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不同的模板,后面就很难做出令人惊艳的镜头语言了,而当一个产品有上亿用户的时候,这显然是不够用的。大部分人拍出的内容都高度同质化,拍出来都好看,但都是一样的。这也是美拍上线火了一段时间后,迅速冷下去的原因。
而音乐不同,我们发现,声音才是让不同视频之间产生巨大差异的元素。而且音乐还不用担心多样性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用音乐去优化视频,这会是一个伟大的产品。音乐短视频工具就是这样思考出来的。我们把这个叫做常量,以此为起点,我们开始演化我们的产品。
第一次大演化,我们抓住的变量是全屏短视频。这是发现是从用户身上发现的,当时有个团队每天都是通过mindie拍一个全屏视频,在发布到Musical.ly上,以美化自己的视频。在当时,只有mindie可以拍全屏视频。我们发现全屏视频能够带来更强烈的沉浸感,所以迅速引入了全屏短视频的概念,也就是如今短视频的形式。
第二次演化,是我们发现很多用户使用Musical.ly用来自拍,而并不是我们开始设想记录美好生活。而且自拍的形式还很特别,叫作Lipsync,即对嘴唱,他们会跟着音乐假唱,使自拍视频化。甚至,后来美国MTV也跟我们合作了一档节目,叫做”对嘴唱大战“,那是2014年美国最火的节目。就这样,对嘴唱成为了Musical.ly最重要的一个功能。
从最开始的15秒音乐视频工具,慢慢开始演化,引入全屏视频、海量音乐、社区、加入特效、跟拍 、合拍、挑战赛功能,到直播,推荐,最终变成了另外一个产品。
演化不是你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搭建一个生态,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一些变量。我们通过假设,然后去验证,验证成立就变成一个常用功能,验证不成立,就放弃。
以合拍为例,最开始是用户自己分享了和一些美女合拍的视频,我们观察到这个用户的视频美女特别多,就去问他,怎么认识这么多美女,然后才发现他并不认识她们,而是未经别人允许把视频扒过来通过视频剪辑工具剪出来的视频。
然后我们觉得这个创意很有趣,就开始找一些用户跟我们一起来做这个事情,看大家是否喜欢,结果用户非常喜欢,然后我们才把这个工作做成了合拍功能。做好后,先给小部分用户试用、观察他们的数据,结果数据反馈很好,就推给更多用户,最后,合拍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功能,这就是一个典型产品的演进过程。
从观察到变量,到常量,所有产品最终都可以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完成功能的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