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大牛进BAT,却陷入了迷茫,大一萌新应该怎么办?

2022-08-26 15:24:47 浏览数 (2)

作者 | 梁唐

大家好,我是梁唐。

最近适逢暑假,还在上学的同学们都进入了假期,开始享受起了漫长的假期生活。不少同学给我留言咨询,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只包含一个疑点,就是大学期间非常迷茫,空有想法,却不知如何实施。

最近在追觉醒年代,也时常会想起曾经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光,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迷茫的症结在哪里?

大学生迷茫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曾经读书的时候虽然我自己不曾迷茫,但是身边陷入迷茫的例子屡见不鲜。当年苦思不得其解,如今回过头来看总算是找到了答案。

我总结了一下,之所以会迷茫主要由两个矛盾引起。第一个矛盾是对未来的设想和当下现实脱节,看不到关联的矛盾。第二个是选择过多,但对于选择了解得过少,以至于不知道如何选择的矛盾。

未来和当下的矛盾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先说第一点。未来和当下的矛盾,凡是找我咨询的学生朋友,对于未来的规划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进入互联网巨头公司工作。这并不例外,应该也是想要从事IT技术这条路线的同学们所共同的想法。但正是这样的想法引发了迷茫。

道理很简单,我们只知道想要进入大公司,却不知道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做什么。我们平日里所学的内容、所做的作业、所准备的考试和这样的目标看起来并没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很多学生会对学习、考试产生消极情绪,我当年也是一样,觉得老师上课讲的都没啥意思,要么用不到,要么太理论,以我当时的眼光来看恐怕对日后工作没有多大帮助。

眼下做的事情觉得兴趣不大,但是又找不到可以努力的目标,找不到对我们目标看起来有明显助益的事情,那么自然就会陷入迷茫。一方面为了自己虚度光阴而焦虑,另外一方面却又无事可做或者是贪恋一时的悠闲、娱乐,就在这样两种心境的摇摆之下度过四年。事后接受了社会毒打之后,才又陷入悔恨,当时明明有机会和技术大牛一起做项目,怎么没把握住呢?当时明明也可以去参加比赛,怎么没有去呢?

选择过多等于没有选择

再来说说第二点,选择过多的问题。

在大家根深蒂固的观念里有一个想法:有得选总比没得选好,有很多选择总比选择很少好。从常理上来说这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里,选择过多可能并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当我们对这些选择了解不多的时候。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学生活非常丰富,我们有非常充分的选择,可以做的事情也数不胜数。单单是可以参加的社团活动就有上百个,还有学生会、各种项目、各种比赛,每一个选择看起来都不错,都很好,但是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头上,究竟什么样的选择适合我们, 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最好,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并且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过多的选择和分散我们的精力,使我们不能专注。

当年我们学院acm校队成立的时候,报名参加的同学足足有一百多人,大半个年级的都来了。但上了几次课之后,还能初心不改,坚持出席的也不过就剩下三四个人了。

两个原则

说了这么多,落实到行动上我们究竟又该怎么做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当然是结合实际,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但显然通过一篇文章做不到这点,我只能从普适的角度出发,分享几个核心的要点。我将它总结成两个原则:从实力出发和阶段性成果。

从实力出发

首先大家需要明确一点,不论大家以后选择一条怎样的从业方向,在学校里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肯定不够的,技术领域尤其如此。

书本上的知识只能应付作业和考试,想要把以后的职场路走好走顺,依然有大把的知识需要学,大把的道理需要自己悟。对于学生而言,重要的事情其实只有两件,一件是完成学业,第二件就是锻炼能力。所以不论我们在学校里如何选择,都不妨以实力提升为核心。

参加比赛,是为了提升编码能力,提升算法思维,参加社团是为了锻炼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做项目,是为了提升工程能力,积累项目经验……项目可以失败,比赛也可以折戟,但能力方面一定得有收获。

阶段性成果

第二个原则是不论怎么选,一定要拿到阶段性成果,半途而废比从一开始就没有参与还糟糕。

既然参加了比赛,就要拿到一定的荣誉,既然做项目,就要做出名堂,积累到用户,把代码、性能都优化好。既然参加学生会,当不了主席,也得当个部长,组织过几次大型活动……

我们可以急流勇退,但一定要拿到阶段性的成果,让之前的付出都变得有意义。而不是打个酱油就跑,竹篮打水,啥也没捞着。这样做并不是功利主义,而是对自己的付出负责。在工作环境当中,事事有结果,交代有回音,也是靠谱员工的体现之一。

老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学里这么多条路,每一条都有人走得风风光光,也有大把的人黯然退场。二流学校不乏逆袭,顶级的名校也有落寞,怎么选固然重要,但怎么做,同样关键。

愿大家不再迷茫,早日得偿所愿。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