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梁唐
大家好,我是梁唐。
刚看完脱口秀大会,就看到了知乎给我推荐问题:如何看待2022年,算法岗人间地狱?
一
莫名觉得呼兰的段子非常的契合,小区里有两个大妈在遛狗。其中一个大妈对狗说,坐。狗麻溜地坐下了。另外一个大妈冷笑一声,说了声sit,狗也麻溜地坐下了。
第一只狗的眼神当中充满了疑惑,那种疑惑不是你怎么不讲武德还会外语,而是觉得大家都是狗,你这是在干嘛?
这是一个讽刺内卷的段子,内卷这个词自从出现就一骑绝尘,玩出各种花活。关于算法岗的知乎问题也是每年各不相同,19年供大于求,20年诸神黄昏,21年灰飞烟灭,22年人间地狱。不知道的还以为算法岗是不是哪本玄幻小说。
别的不说,单纯从每年的这个问题来看,提问的人的确是很卷的。想出这样吸引人眼球的问题来,一定费了不少脑细胞。
我们回到正题,那么,这个行业或者说这个岗位是不是究竟很卷呢?
二
这个问题其实真的很难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个体的案例没有办法代表整体。然而我们又都没有整体的数据,所以只能拿着个人的经验来说事,自然就难免偏颇。而且在这个问题当中,稍微春秋笔法一下,给出的说辞完全不一样。
就拿我来说好了,如果我告诉你,我本科毕业,硕士文凭都没有。毕业之后而且做的后端,也没有基础,全靠自学成才,转行面试BAT,还成功入职。
估计很多不明就里的同学会说,这样的也能进阿里,该不会是你有什么亲戚姓马吧?又或者会觉得,我就说了前几年不卷吧,你看这样都能进。或者干脆抱怨自己,哀叹自己晚生了几年,不然的话,应该也能混进大厂吧?
但我没告诉你的是,我拿过acm亚洲区的银牌,还在大三去了阿里最好的算法部门之一——阿里妈妈实习。我们整个年级能拿到BAT实习offer的,也就只有两个。很多抱怨自己为什么拿不到offer的,别的不谈,至少从纸面上的亮点上来说,我觉得可能不一定很多。
纵向对比来看,我觉得校招竞争激烈或许是有的。但未必有大家想的那么严重,至少从我目前打听到的情况来看,我的学弟学妹们每年本科进BAT的数量还是增加了的。毕业了做了算法方向的,也有好几个。
我再换一个角度和大家说说情况,其实不只是现在,哪怕是当年大厂里的那些算法老人们,也几乎是清一色的985硕士。算下来我在阿里认识的本科做算法的,不算我的话,一共有三个,有一个我不太了解,另外两个都是985加acm金牌。其余的诸多同事,凡是我知道的,无论长幼没有一个不是985的硕士甚至也不乏博士。
我以前在阿里是不好意思提母校的,没有贬低母校的意思,实在是因为985守门员,排不上号。
三
那既然行业的门槛并没有显著的提高,那为什么看起来这个行业如此卷呢?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海归变多了。
这几年中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互联网行业也一片欣欣向荣。体现在实打实的工资上,也是水涨船高。单说互联网行业而言,工资和美国的差距已经不太大了。毕竟美帝的税率很高,也没有公积金这种东西,算税后的话,其实真的优势不太明显。
举个例子,比如说美国的一些著名企业,一般校招的薪水大概是10 美金。换算成rmb,大概70、80左右。但是美帝动辄30%往上的税率,算算税后是不是和国内也差不太多?
再加上国外疫情严重,治安也不太好,国内发展又快,这几年回国的人比往年要多不少。回国的人多了,那么自然竞争也就变更激烈了。这其实是大环境带来的,我个人感觉也不只是互联网,其他高科技行业也是一样的,都有这样的虹吸效应。
另外一个原因是,国外的硕士分两种,一种是课程硕士,一种说学术硕士。那很明显,课程硕士就是基本上只上课,没有论文要求的。
没有论文要求只是上课的话,可想而知它的含金量以及对于学生的提升肯定是相对有限的。很多人吐槽课程硕士就和花钱买的一样,这话当然不对,但话糙理不糙。所以你看到一些国外名校的硕士没拿offer,真不一定是因为卷,可能他们读的是课程硕士。
这种情况会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业内对于文凭这件事情的看法其实和大众的认知是不太一样的。在大家的认知里,我有顶级名校的文凭找个工作怎么着也够了,怎么还要看论文?但是对于业界来说,你是不是读的课程硕士,有没有认真做研究,看你的论文成果就知道了。
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吐槽,算法岗位要求高,没有论文、论文质量不高都不行。
很多企业在校招的时候之所以会把论文当做硬门槛,主要原因就是文凭的水分太大了,文凭和能力脱钩严重,也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其实大多数学校里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方向,和工业领域当中的实际问题其实是脱节的。更多的是拿来当做一个能力参考罢了,就和面工程的同学问项目经历的逻辑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有更直接的能力佐证,其实论文也不是必要的。
四
现在行业竞争激烈,卷,但是对于大家而言未必不是一个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简单,大部分人方向走错了。他们去拼学历、拼论文去了。我倒不是说论文和学历不重要,但是他们因为有了论文和学历的优势,其实对于找工作的内核逻辑这个问题思考的其实是不够深入的。
比如说我当面试官的话,我首先看他对于推荐场景的理解,毕竟我是做推荐的,招来的新人也是在这个岗位。我得先看ta有没有做过推荐系统,有没有读过这方面的文章做过相关的实验,有多深的认识。其次是对于深度学习的理解,也就是看他的基本功,最后才是算法题、论文和学历。
但是现在候选人的情况往往是,对于推荐系统几乎没有什么认识,全靠的基本功以及履历应付面试。当大家都在推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这一项上得分不高的时候,就只能拼大家的硬实力,也就是学历、论文这些了,这也就卷起来了。
平心而论招聘的逻辑和要求其实都是稳定的,并没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大跃进。要求还是那么些,只是人变了。另外呢,每年一次的这种年经贴,真没多大意思,里面有不少无良媒体不懂装懂的恶性宣传。
毕竟要论卷,互联网企业其实是排不上号的,不信你们找几个学金融的、读博的同学问两个问题:学金融挣钱是不是特容易?博士毕业进高校当个教授不难吧?接着你只要听他们诉苦就好。
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多思考,找到问题的核心,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和别人拼每个人都有的东西当个卷王。
关于这个问题就聊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