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 作画更快一点

2022-08-30 17:02:54 浏览数 (1)

在上一篇文章《AI 作画初体验》中给大家介绍了一款 AI 作画工具 DD (Disco Diffusion) 及其本地部署方法。初次尝试,感觉 DD 生成的画作效果还不错,就是每次运行的时间比较长,为此花了一些时间研究如何提高 DD 作画的效率。

注意本文并不是探讨如何优化算法或者优化 GPU 来提高效率,这里面的水太深,不是我等普通程序员能够驾驭得了的事情。这里探讨的是通过调整一些参数,在牺牲一些体验的基础上提高生成一幅画的时间。

DD 包含很多参数,用来调整图像的生成过程,参数可以在 Disco_Diffusion.ipynb 的 3. Settings 部分找到:

还有一部分运行控制参数位于 4. Diffuse! 部分:

如果是通过 Docker 部署,可以在 disco.py 文件中找到对应的参数。

关于 DD 详细的参数调整说明可以参考这篇文档: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l8s7uS2dGqjztYSjPpzlmXLjl5PM3IGkRWI3IiCuK7g/edit)

这里仅介绍几个常用的参数。

  • n_batches: (50|1-100) 这个变量决定 DD 生成的静态图片的数量,默认值是 50,也就是说跑一次一下子给你作 50 张画。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如果把这个值改为 1 ,其它参数不变,在我的 RTX 2080 TI 的显卡上,创作一张画的时间大约为 7 分钟,这算是一个比较能让人接受的时长。在 Google Colab 上运行,时间大约为 12 分钟,无需购买 GPU 资源也能作画。 那为何会设计这样一个参数呢?主要是因为 AI 作图,有时会创作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作品,生成多张,可以从中挑选满意的一张。如果显卡性能强劲,可以考虑增加这个值,一般设置为 9 就足够了。 需要注意的是,DD 还能生成视频,如果是生成视频,这个参数会被忽略。
  • width_height: ([1280,768]) 该变量决定最终生成的图像大小,以像素为单位,默认值是 1280x768。在手机摄像头动辄千万像素的年代,这个分辨率似乎有点低,但对于 AI 而言,[1024x768] 都是相当大的图像。如果这个尺寸设置过大,可能会导致 OOM(内存不足)错误,导致 DD 崩溃!可以从 [512x768] 开始尝试,如果运行没问题,再增大。比如在我的 2080 TI 显卡上,使用默认值运行起来完全无压力。 AI 创作的图像可以是正方形、或宽或高,但每个边应设置为 64 像素的倍数。当然,如果设置的尺寸不是 64 像素的倍数,DD 将自动调整为 64 的倍数。 如果你希望产生更高清的图像,可以借助于其它的 AI 图片放大工具。
  • steps: (250|50-10000) AI 生成图像有点类似负反馈系统,系统先生成一个图像,然后评估,引导图像生成的“方向”,再次生成图像,如此轮回。每一个轮回就是一个 step。增加步长将为 AI 提供更多调整图像的机会,并且每次调整幅度都会更小,从而产生更精确、更细腻的图像。 当然,增加 steps 是意味着更长的渲染时间。这个值的选择取决与你希望生成图像的质量以及图像的复杂程度,没有一个固定值。一般而言,使用默认值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如果你只是验证提示词(prompts)和生成画作的相关度,可以先把这个值设置小一些,等提示词设计确定下来,再来增加这个参数值,以生成更精确的图像。
  • cutn_batches: (4|1-8) 每次迭代,AI 将图像分割成小块,并将每个小块与提示(prompts)进行比较,以决定如何指导下一个生成步骤。更多的小块通常可以产生更好的图像,因为 DD 在每个时间步有更多的机会微调图像精度。 小块划分得越多,内存消耗越大。 在默认设置下,DD 每个步骤执行的切割数量为 cutn_batches x 16。如果 cutn_batches 为 4,DD 将分为 4 个连续批次,每批次切割 16 块,因为一次只评估 16 个小块,DD 只使用 16 个小块所需的内存,但提供 64 个小块的质量优势,但带来的不足之处是,渲染每个图像需要大约 4 倍的时间。 所以,增加 cutn_batches 会增加渲染时间,因为工作是按顺序完成的。
  • skip_augs:(False) DD 使用了一些视觉效果增强技巧,在图像创建过程中引入随机图像缩放、透视和其他调整方法,以提高图像质量。这样产生的图像更加自然、边缘更加平滑。通过将 skip_augs 设置为 True,可以跳过这些增强,这样可以稍微加快渲染速度。
  • display_rate: (50|5-500) 前面讲到,DD 是通过多次迭代生成最终图像,在运行期间,DD 提供一个机会让你监控正在创建的每个图像。如果 display_rate 设置为 50,DD 将每 50 步显示一次图像。 将此值设置为较低的值,例如 5 或 10,可以仔细观察出图像是如何一步一步生成的。如果你对中间过程不敢兴趣,可以将 display_rate 设置为等于前面的 steps 参数值,这样可以稍稍提高在 Colab 中运行的速度,毕竟显示图像也会花费一点时间。

随后,我尝试了几种参数组合对图像生成速度的影响(本地部署,显卡 RTX 2080 TI )。

第一次,我只修改了 n_batches 参数值,将其设为 1,耗时 07:18,得到如下图像:

第二次,我修改的参数 n_batches=1 cutn_batches=1,结果耗时 04:55,得到如下图像:

第三次,我修改的参数 n_batches=1 cutn_batches=1 skip_augs=True steps=150,耗时降低到 02:45,得到如下图像:

通过这些尝试,发现适当降低画作的质量,时间就能显著降低。在家用级显卡上,不到三分钟就能渲染出一幅还算不错的作品,这也给了大众参与创作的机会。而且通过参数调整,我们也可以借助于 Colab 创作,无需购买谷歌的 GPU 运算资源。

后续我会研究一下 提示语(prompts)对创作的影响,尝试创作一些古风山水画。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