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能力提升4】实战应急响应经验

2022-08-31 10:46:18 浏览数 (1)

本文为整个专题的第四篇,中间跳过了原计划的“内网横向移动攻击模拟(下)”。原因是下与上的类型一致,均为攻击模拟的记录,可分享和讨论的意义不大,只要按照这种模式可以设计出更多的场景。继而,继续编写本专题后续的内容。

'''

01

靶场环境分配

靶场搭建在VM虚机中,在红队完成攻击模拟后制作镜像快照,然后导出分发给每一个应急响应小组。

02

应急响应时间

每个专题分析一周,各小组一般都是在下班后及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分析。整个应急过程,加上报告编写及汇报材料准备,平均每个专题花费十天。

03

应急响应流程

在真实场景中,应急响应的情况多种多样,比如遇到勒索病毒、挖矿程序、网页篡改、DDOS攻击、CC攻击等,对应的响应流程也会不同。就本专题而言,两次攻击模拟均是由已知漏洞引发,最终目标被植入挖矿程序,故应急响应流程也一致,可归纳为如下:

3.1 概况沟通

在上机动手操作前,有两个事项需要完成。首先是了解被攻击前后的情况,包括在被攻击之后,需要明确:

  • 业务的异常表现:是ssh连接不上服务器,显示多余提示如联系外部邮箱进行解密;是通过运维软件,监控到服务器CPU飙升并一直超过90%不下;还是业务某个页面图片或文字被篡改……尽可能的问清楚异常,从而可以迅速判断出具体的攻击类型;
  • 已经进行的操作:是否有人做过止血操作,比如关闭服务停应用、拔网线断网、关机,又或是已经有人登录机器并上传了工具扫描……尽可能的了解清楚每个动作,从而区分原有的攻击行为和应急带来的干扰,以及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分析;

还包括被攻击之前的以下信息:

  • 业务基础环境:业务的IP、所在网段;业务所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web容器等名称与版本;业务所用的开发框架、开源组件、所用开发语言;对内外开放的端口、业务系统间交互的接口;
  • 业务防护水平:业务的系统日志、应用日志、用户操作日志是否有记录;是否有NTA、主机安全、应用安全等设备进行防护;是否进行过安全测试、日常的漏洞扫描与修复;
  • 业务变更情况:是否进行过变更,变更的内容是什么;是否由于变更功能引起的业务功能异常而不是攻击;是否由于新增功能导致的攻击事件。

但是在本专题中,主要涉及“业务的异常表现、业务基础环境”,其余部分不适用。

3.2 环境备份

在上机动手操作前,第二个必要项是环境备份,进行镜像克隆或备份是最简单有效的做法。

很多组的同学拿到机器就上手分析,一顿猛如虎,包括看日志、拿着攻击工具做漏洞利用复现以分析攻击思路后,导致有的日志被冲刷了,留下很多自己的操作痕迹。

3.3 上机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需要结合基础环境信息、业务异常情况等,进行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 按部就班取证分析法:对系统账号登录、数据库、应用(至少包括access、error)等日志进行采集与分析;对系统定时任务、系统账号、历史执行命令记录、异常进程、近期文件变更等进行分析……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攻击事件,均有一套标准化的采集项与分析流程。这种场景一般是乙方安全公司做应急响应服务时的常规操作,降低了应急难度,提升效率。然而在本专题中,考量或锻炼的就是这些自动化的能力变为手工化,应急同学不能使用现成的自动化工具,只能自己写或使用功能单一的开源工具;
  • 从业务异常现象反向分析法:业务系统所在服务器的CPU使用率非常高,那就去查看是哪一个进程或程序占比较大,顺藤摸瓜找到对应用户是否异常、对应程序是否被滥用,再结合基础环境信息去分析被攻击的可能路径,追溯到存在的漏洞,并结合相关日志敲定事实。这种方法需要对漏洞及利用等攻防知识比较了解,假定自己就是攻击人员会如何进行攻击,找对应的日志进行佐证,但同时也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影响,所有推断要有确凿的支撑。

3.4 横纵向排查

出现异常现象的业务,可能仅是其中一个受害者,在攻击链上处于中间位置。故在真实环境中,需要向前找到攻击者入口点,向后挖掘攻击者占领的最后一座堡垒才算应急结束。在第一个课题中,仅一台windows机器,环境非常单一,不涉及深入排查;在第二个课题中增加了一台Linux机器,并相互攻击,环境稍微复杂点,需要根据IP地址进行溯源分析:

  • 谁连接过我:主要指操作系统及其相关服务被连接的源地址,服务包括但不仅限于SSH、RDP、MYSQL、MSSQL、ORACLE、Telnet、FTP、Redis、SMB 、LDAP,被连接情况包括正常连接和异常连接(连续登录失败等暴力破解、异常时间段登录等);
  • 谁访问过我:主要是指应用系统的服务被访问情况,根据各类攻击手法的特征(如sqli:select、’union、into…outfile…),对应用日志及程序报错日志可以筛选出攻击者的上一跳地址;
  • 我连接过谁、我访问过谁:需要依赖于一些工具,如bash历史命令、浏览器记录、ssh远程连接工具、黑客工具扫描或利用后留下的日志等。

3.5 木马后门清理

在梳理出的攻击链路上,沿着可能存在后门之处进行清除。从最开始的web入口处容易产生webshell、cs样本,提升权限用到的exp文件,操作系统的后门账号、影子账号,系统级的rootkit或做持久化的后门文件,都是需要逐一盘点清理的目标。攻击者的思路往往令人意想不到,留下的后门也依旧如此。除了手工排查外还需要:

  • 使用专杀工具排查:无论是webshell的查杀工具,如D盾、webshellkiller、河马查杀等;综合型的病毒查杀工具,如各种商业版的AV;还是系统内核级的chkrootkit、rkhunter,均可以全面检查,对手工检查进行补充;
  • 借助安全设备排查:在各类安全检查工具的加持下,仍有可能遇到一些高手留下的过XX后门,在静默状态下没有特征不会被发现。若业务被覆盖主机层的hids,网络层的NTA设备,当攻击者远程进行操作时就可能被发现;故在处理被攻击业务时,需要在重新上线后进行值班保障,监测异常;
  • 排查潜在风险点位:从攻击角度来看,windows需要排查账号、注册表、启动项、c盘下temp目录、业务系统web目录…;Linux需要排查定时任务、启动项、tmp目录、业务系统web目录、从被攻击开始时间到现在发生变化的文件等,均是风险高的位置;
  • 系统重启之后排查:如果被植入内存马,一般在系统重启后就会失效;如果后门没被清除干净,在系统重启后又会新增一些文件、账号或产生外联,这是发现遗漏后门的好时机。

在本专题中,除了第二点使用安全设备排查外,其他均需要进行操作。此外攻击队还在第二次课题模拟中,留下一个彩蛋:在windows桌面上,留下一张名为hackyourown.jpg的图片(实则利用exiftool rce漏洞植入了后门),等待应急响应同学使用exiftool去分析图片,然后上线。

3.6 漏洞修复与加固

业务系统在上线之前,需要将已经被利用的漏洞进行修复与加固。关于漏洞修复有以下几条建议:

  • 能选择根除,就尽量不选缓解:根除指从代码或架构上进行彻底解决,不要在外面包很多个安全检测/防护层,说不定哪天就会出现绕过的路子。比如由于未作后缀名校验导致的文件上传漏洞,在前端代码中加入了文件格式校验,但殊不知前端可以使用抓包工具进行绕过,继而产生另一种方式的文件上传漏洞;
  • 避免指哪儿打哪儿的修复方式:这里至少有三层意思,若A接口的第一个参数存在sqli,一是需要修复第一个参数;二是需要去源代码层面定位到拼接的地方,排查这个可控传参是否还有其他入口;三是还要排查这个系统的其他功能是否存在sqli漏洞,甚至是其他类型的注入漏洞;
  • 避免引入新的安全漏洞或风险:安全人员除了要验证已知漏洞修复情况,还要关注修复方式是否带来新的风险。

看了各组应急响应报告中的修复建议,思路比较固定,基本都分为技术和管理方面。技术方面,推荐的修复方法太干,只传达了意思,需要具体做的人去理解并且较难理解,比如:网站后台和数据库均应该设置强密码、制定定期修改密码的计划;部署服务器安全管理软件,实现从应用层到主机层的纵深防御;管理方面,无外乎就是说开发人员缺少安全编码思维,需要加强培训。

不过这倒是不奇怪,顾及不到业务场景、安全业务场景,这也是甲方非业务安全团队与乙方安全服务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在专题的总结汇报中,也向参与应急的同学进行说明,有机会还是需要深入了解业务,提出针对性强、有效果、能落地的建议,因为这十分考验安全基本功。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