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2022-09-02 15:13:22 浏览数 (1)

近年来,进口冷链食品需求旺盛。与此同时,进口冷链食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的疫情传播风险隐患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冷链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生物医疗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冷链追溯的高度关注,食品冷链追溯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01

疫情加速冷链食品追溯管理进展

2020年10月以来,天津、山东济南、河南郑州、甘肃兰州等国内10余省份进口冷链食品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而近年来,进口冷链食品在不少城市肉、禽、冻品总供应量中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保安全还是稳供应,成为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难题。

为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突出加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防控措施,严防新冠肺炎疫情输入风险,2020年11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由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和企业级平台组成的冷链食品追溯管理系统,以畜禽肉、水产品等为重点,实现重点冷链食品从海关进口查验到贮存分销、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全链条信息化追溯,完善人物同查、人物共防措施,建立问题产品的快速精准反应机制,严格管控疫情风险,维护公众身体健康。

2020年12月1日,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运行,2021年1月13日实现与32个省级平台对接,构建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和企业级平台共同组成的三级架构,旨在形成畜禽肉、水产品等重点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信息化追溯。截至2022年2月8日,全国28个省份已建成869个集中监管仓。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托集中监管仓,加强追溯闭环管理。对海关口岸放行的进口冷链食品入库统一消杀、统一检测,获得出仓证明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集中监管仓在快速排查检出阳性事件、切断潜在疫情传播渠道、提升问题冻品应急处置效率、节约处置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隔一年,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是继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后,国家又一次发布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既反映了国家对冷链物流发展的持续推动,也预示着在新发展格局下国家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冷链物流发展。其中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建立全国冷链食品追溯监管体系,依托现有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逐步将内贸冷链食品流通纳入追溯管理范围,推动国家、省级平台以及各类市场化平台间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到2025年建成全国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实现多层次、多系统、跨区域冷链物流追溯闭环。

据悉,全国冷链食品追溯监管体系的建立不仅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食品安全保障做出重要贡献。当进口冷链食品与内贸冷链食品均纳入追溯管理平台,不仅消费者对冷链食品会更放心,国家对冷链食品监管和防疫也会更全面更精准,冷链食品生产、物流等企业将会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02

难点尚存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推动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建设,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与传统追溯体系相比,冷链食品追溯体系情况更为复杂,除了需要记录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主要关键点的责任信息,其流通环境与常温食品相比更为严苛,涉及的关键信息节点更多,追溯要求也更复杂。

而体系建设方面的难点则更为突出。首先,全流程数据采集、传输难度大。因为冷链食品追溯对象的信息采集贯穿冷链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四个环节。信息采集的内容包括:冷链加工环节,采集产品信息、加工商资质、操作人员信息、加工环境(温湿度及卫生环境)、加工方式、生产日期、等级评定等信息;冷链仓储环节,采集仓库环境(温湿度及卫生环境)、库存状态等信息;冷链运输环节,采集配送商资质、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环境(温湿度及卫生环境)等信息;冷链销售环节,采集批发商/零售商资质、消费者购买产品日期/批次等信息。期间涉及到众多企业和作业环节。同时,由于新冠病毒在低温下能长期存活,冷链进口食品追溯信息采集还需增加核酸检验信息及消毒证明等内容。需要健全数据采集、传输与协议权威标准,以确保冷链追溯不断链。

其次,追溯体系的兼容性。目前各地区都在陆续建立冷链追溯系统,如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陕西省“冷链食品追溯管理系统”、江苏省“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等。与此同时,多系统的推广也带来了系统的兼容性问题:一是我国冷链追溯体系标准尚不健全,追溯码规范、追溯内容、追溯目的等不一致,造成追溯系统数据标准不统一,形成信息孤岛;二是我国没有专门负责冷链食品追溯的国家权威机构,造成不同地区冷链追溯系统间的“割裂”状态,阻碍了信息流转效率,甚至影响冷链食品追溯效果。推动冷链追溯体系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迈进,已成为当前冷链追溯体系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问题。

此外,编码规范不统一、追溯对象信息采集管理复杂、包装物赋码易受损、追溯系统兼容性差、标准体系不健全、信息安全等问题,也制约了冷链食品追溯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03

多方尝试

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对可能存在的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发出预警的一种制度。近些年,云平台、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追溯体系实现对产品产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全链条”信息追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了解,生鲜食品质量追溯涉及上游到下游、生产到流通的多个环节,对全程管控提出很高要求。传统追溯系统的信息存储多采用二维码、条形码等进行一物一码对应,多点信息记录,单一数据库进行中心化存储的方式,相比之下,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在于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溯源的特点,为追溯系统提供良好的数据存储方案。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正在进行该领域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2020年12月,阿里云正式发布冷链食品追溯系统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相当于食品的“电子身份证”,实现从供应链首站到消费环节的闭环追溯。通过“冷链食品追溯系统”,主管部门能掌握冷库备案、冷链主体、冷链食品流入流出、不同类型冷链产销情况等,企业可以通过PC端或小程序,便捷进行冷链食品的赋码、扫码出入库、溯源码管理。消费者通过支付宝“扫一扫”,可查询冷链食品的供应链流向。据悉,目前该解决方案已在湖北、浙江、郑州等多地开始应用。

2021年3月,京东云基于自身的防伪溯源技术,联合京东物流、京东生鲜共同打造“京东冷链溯源平台”,该平台目前已覆盖生鲜果蔬、肉禽、海产等生鲜所有品类,服务近300个商家的超400万件生鲜商品,不仅能实现商品从原产地到消费者全程可追溯,而且通过京东云业内首创的“一码到底”的云上溯源技术。

2021年3月,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技术体系“长安链”,并成功应用于“北京冷链”食品追溯平台的打造。资料显示,“长安链”是基于自主可控的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全球领先的每秒处理交易数达10万笔以上的算力、软硬件一体、模块化可灵活装配等行业领先技术开发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开源开放的公益性平台,是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体系。与此前的区块链技术相比,性能、安全性大幅提高、能耗下降。基于该技术打造的“北京冷链”食品追溯平台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技术,企业负责记录、管理好自己的数据,放在链上,“钥匙”自己拿着。需要追溯时,通过“长安链”的加密技术数据“可用不可见”,确保数据安全。

04

趋势向好

作为冷链物流领域的重要服务内容,冷链食品占有较大比重。从初级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肉蛋、水产品,到加工类食品如速冻饮食等,我国重视冷链食品管理,其中追溯管理是重中之重。从目前情况看,疫情影响推动了政府在冷链追溯方面的工作进展,但追溯的重点更倾向于对商品的来源、流通、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信息。而事实上,食品冷链的追溯还包括建立从产品的入库、在库、出库、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的温度不断链,温度可记录并可查询的温度监控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设施设备管理和追溯环节控制。这些都将是我国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体而言,冷链食品追溯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下,目前我国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建设步伐正在加快,未来随着标准体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冷链追溯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各地区冷链食品协同追溯体系搭建等工作的不断落地,终将实现冷链食品追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