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讲了存储引擎,本章继续下探,探讨编码相关问题。
所有涉及跨进程通信的地方,都需要对数据进行编码(Encoding),或者说序列化(Serialization)。因为持久化存储和网络传输都是面向字节流的。序列化本质上是一种“降维”操作,将内存中高维的数据结构降维成单维的字节流,于是底层硬件和相关协议,只需要处理一维信息即可。
编码主要涉及两方面问题:
- 如何编码能够节省空间、提高性能。
- 如何编码以适应数据的演化和兼容。
第一小节,以几种常见的编码工具(JSON,XML,Protocol Buffers 和 Avro)为例,逐一探讨了其如何进行编码、如何进行多版本兼容。这里引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 向后兼容 (backward compatibility):当前代码可以读取旧版本代码写入的数据。
- 向前兼容(forward compatibility):当前代码可以读取新版本代码写入的数据。
翻译成中文后,很容易混淆,主要原因在于“后”的歧义性,到底指身后(过去),还是指之后(将来),私以为还不如翻译为,兼容过去和兼容将来。但为了习惯,后面行文仍然用向后/前兼容。
其中,向后兼容比较常见,因为时间总是向前流逝,版本总是升级,那么升级之后的代码总要处理历史积压的数据,自然会产生向后兼容的问题。向前兼容比较少见,书中给出的例子是多实例滚动升级,但其持续时间也很短。
第二小节,结合几个具体的应用场景:数据库、服务和消息系统,来分别谈了相关数据流中涉及到的编码与演化。
数据编码的格式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编码(Encoding)有多种称谓,如序列化(serialization)或 编组(marshalling)。对应的,解码(Decoding)也有多种别称,解析(Parsing),反序列化(deserialization),反编组 (unmarshalling)。
- 为什么内存中数据和外存、网络中的会有如此不同呢? 在内存中,借助编译器,我们可以将内存解释为各种数据结构;但在文件系统和网络中,我们只能通过 seekread 等几个有限的操作来流式的读取字节流。那 mmap 呢?
- 编码和序列化撞车了? 在事务中,也有序列化相关的术语,所以这里专用编码,以避免歧义。
- 编码(encoding)和加密(encryption)? 研究的范畴不太一样,编码是为了持久化或者传输,着重点在格式和演化;而加密是为了安全,着重点在于安全、防破解。
编程语言内置
很多编程语言内置了一些缺省的编码方法:
- Java 有
java.io.Serializable
- Ruby 有
Marshal
- Python 有
pickle
如果你确定你的数据只会被某种特定的语言所读取,那么这种内置的编码方法很好用。比如深度学习研究员因为基本都用 Python,所以常会把数据以 pickle[2] 的格式传来传去。
但这些编程语言内置的编码格式有以下缺点:
- 和特定语言绑定
- 安全问题
- 兼容性支持不够
- 效率不高
JSON、XML 及其二进制变体
JSON,XML 和 CSV 属于常用的文本编码格式,其好处在于肉眼可读,坏处在于不够紧凑,占空间较多。
JSON 最初由 JavaScript 引入,因此在 Web Service 中用的较多,当然随着 web 的火热,现在成为了比较通用的编码格式,比如很多日志格式就是 JSON 的。
XML 比较古老了,比 JSON 冗余度还高,有时候配置文件中会用,但总体而言用的越来越少了。
CSV (以逗号TAB、换行符分割)还算紧凑,但是表达能力有限。数据库表导出有时会用。
除了不够紧凑外,文本编码(text encoding)还有以下缺点:
- 对数值类型支持不够。CSV 和 XML 直接不支持,万物皆字符串。JSON 虽区分字符串和数值,但是不进一步区分细分数值类型。可以理解,毕竟文本编码嘛,主要还是面向字符串。
- 对二进制数据支持不够。支持 Unicode,但是对二进制串支持不够,可能会显示为乱码。虽然可以通过 Base64 编码来绕过,但有点做无用功的感觉。
- XML和 JSON 支持额外的模式。模式会描述数据的类型,告诉你如何理解数据。配合这些模式语言,虽然可以让 XML 和 JSON 变得强大,但是大大增加了复杂度。
- CSV 没有任何模式。
凡事讲究够用,很多场景下需要数据可读,并且不关心编码效率,那么这几种编码格式就够用了。
二进制编码
如果数据只被单一程序读取,不需要进行交换,不需要考虑易读性等问题。则可以用二进制编码,在数据量到达一定程度后,二进制编码所带来的空间节省、速度提高都很可观。
因此,JSON 有很多二进制变种:MessagePack、BSON、BJSON、UBJSON、BISON 和 Smile 等。
对于下面例子,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userName": "Martin",
"favoriteNumber": 1337,
"interests": ["daydreaming", "hacking"]
}
如果用 MessagePack 来编码,则为:
MessagePack 编码逐字节解析
可以看出其基本编码策略为:使用类型,长度,bit 串,顺序编码,去掉无用的冒号、引号、花括号。
从而将 JSON 编码的 81 字节缩小到了 66 字节,微有提高。
Thrift 和 Protocol Buffers
Thrift 最初由 Facebook,ProtoBuf 由 Google 在 07~08 年左右开源。他们都有对应的 RPC 框架和编解码工具。表达能力类似,语法也类似,在编码前都需要由接口定义语言(IDL)来描述模式: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struct Person {
1: required string userName,
2: optional i64 favoriteNumber,
3: optional list<string> interests
}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message Person {
required string user_name = 1;
optional int64 favorite_number = 2;
repeated string interests = 3;
}
IDL 是编程语言无关的,可以利用相关代码生成工具,可以将上述 IDL 翻译为指定语言的代码。即,集成这些生成的代码,无论什么样的语言,都可以使用同样的格式编解码。
这也是不同 service 可以使用不同编码语言,且能够互相通信的基础。
此外,Thrift 还支持多种不同的编码格式,常用的有:Binary、Compact、JSON。可以让用户自行在:编码速度、占用空间、可读性方便进行取舍。
Thrift Binary Protocol 编码逐字节解析
可以看出其特点:
- 使用 field tag 编码。field tag 其实蕴含了字段类型和名字。
- 使用类型、tag、长度、bit 数组的顺序编码。
Thrift Compact Protocol 逐字节编码
相比 Binary Protocol,Compact Protocol 由以下优化:
- filed tag 只记录 delta。
- 从而将 field tag 和 type 压缩到一个字节中。
- 对数字使用变长编码和Zigzag编码。
ProtoBuf 与 Thrift Compact Protocol 编码方式很类似,也用了变长编码和 Zigzag 编码。但 ProtoBuf 对于数组的处理与 Thrift 显著不同,使用了 repeated 前缀而非真数组,好处后面说。
Protocol Buffers 编码逐字节解析
字段标号和模式演变
模式,即有哪些字段,字段分别为什么类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业务总会发生变化,我们也不可避免的增删字段,修改字段类型,即模式演变。
在模式发生改变后,需要:
- 向后兼容:新的代码,在处理新的增量数据格式的同时,也得处理旧的存量数据。
- 向前兼容:旧的代码,如果遇到新的数据格式,不能 crash。
- ProtoBuf 和 Thrift 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呢? 字段标号 限定符(optional、required) 向后兼容:新加的字段需为 optional。这样在解析旧数据时,才不会出现字段缺失的情况。 向前兼容:字段标号不能修改,只能追加。这样旧代码在看到不认识的标号时,省略即可。
数据类型和模式演变
修改数据类型比较麻烦:只能够在相容类型中进行修改。
如不能将字符串修改为整形,但是可以在整形内修改:32 bit 到 64 bit 整形。
ProtoBuf 没有列表类型,而有一个 repeated 类型。其好处在于兼容数组类型的同时,支持将可选(optional)单值字段,修改为多值字段。修改后,旧代码在看到新的多值字段时,只会使用最后一个元素。
Thrift 列表类型虽然没这个灵活性,但是可以嵌套呀。
Avro
Apache Avro 是 Apache Hadoop 的一个子项目,专门为数据密集型场景设计,对模式演变支持的很好。支持 Avro IDL 和 JSON 两种模式语言,前者适合人工编辑,后者适合机器读取。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record Person {
string userName;
union { null, long } favoriteNumber = null;
array<string> interests;
}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type": "record",
"name": "Person",
"fields": [
{"name": "userName", "type": "string"},
{"name": "favoriteNumber", "type": ["null", "long"], "default": null},
{"name": "interests", "type": {"type": "array", "items": "string"}}
]
}
可以看到 Avro 没有使用字段标号。
- 仍是编码之前例子,Avro 只用了 32 个字节,为什么呢? 他没有编入类型。
Avro 编码逐字节解析
因此,Avro 必须配合模式定义来解析,如 Client-Server 在通信的握手阶段会先交换数据模式。
写入模式和读取模式
- 没有字段标号,Avro 如何支持模式演进呢? 答案是显式的使用两种模式。
即,在对数据进行编码(写入文件或者进行传输)时,使用模式 A,称为写入模式(writer schema);在对数据进行解码(从文件或者网络读取)时,使用模式 B,称为读取模式(reader schema),而两者不必相同,只需兼容。
也就是说,只要模式在演进时,是兼容的,那么 Avro 就能够处理向后兼容和向前兼容。
向后兼容:新代码读取旧数据。即读取时首先得到旧数据的写入模式(即旧模式),然后将其与读取模式(即新模式)对比,得到转换映射,即可拿着此映射去解析旧数据。
向前兼容:旧代码读取新数据。原理类似,只不过是需要得到一个逆向映射。
在由写入模式到读取模式建立映射时有一些规则:
- 使用字段名来进行匹配。因此写入模式和读取模式字段名顺序不一样无所谓。
- 忽略多出的字段。
- 对缺少字段填默认值。
Avro 两种模式进行匹配
模式演化规则
- 那么如何保证写入模式的兼容呢?
- 在增删字段时,只能添加或删除具有默认值的字段。
- 在更改字段类型时,需要 Avro 支持相应的类型转换。
Avro 没有像 ProtoBuf、Thrift 那样的 optional 和 required 限定符,是通过 union 的方式,来指定默认值,甚至多种类型: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union {null, long, string} field;
注:默认值必须是联合的第一个分支的类型。
更改字段名和在 union 中添加类型,都是向后兼容,但是不能向前兼容的,想想为什么?
如何从编码中获取写入模式
对于一段给定的 Avro 编码数据,Reader 如何从其中获得其对应的写入模式?
这取决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 所有数据条目同构的大文件 典型的就是 Hadoop 生态中。如果一个大文件所有记录都使用相同模式编码,则在文件头包含一次写入模式即可。
- 支持模式变更的数据库表 由于数据库表允许模式修改,其中的行可能写入于不同模式阶段。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编码时额外记录一个模式版本号(比如自增),然后在某个地方存储所有的模式版本。 解码时,通过版本去查询对应的写入模式即可。
- 网络中发送数据 在两个进程通信的握手阶段,交换写入模式。比如在一个 session 开始时交换模式,然后在整个 session 生命周期内都用此模式。
动态生成数据中的模式
Avro 没有使用字段标号的一个好处是,不需要手动维护字段标号到字段名的映射,这对于动态生成的数据模式很友好。
书中给的例子是对数据库做导出备份,注意和数据库本身使用 Avro 编码不是一个范畴,此处是指导出的数据使用 Avro 编码。
在数据库表模式发生改变前后,Avro 只需要在导出时依据当时的模式,做相应的转换,生成相应的模式数据即可。但如果使用 PB,则需要自己处理多个备份文件中,字段标号到字段名称的映射关系。其本质在于,Avro 的数据模式可以和数据存在一块,但是 ProtoBuf 的数据模式只能体现在生成的代码中,需要手动维护新旧版本备份数据与PB 生成的代码间的映射。
代码生成和动态语言
Thrift 和 Protobuf 会依据语言无关的 IDL 定义的模式,生成给定语言的编解码的代码。这对静态语言很有用,因为它允许利用 IDE 和编译器进行类型检查,并且能够提高编解码效率。
上述思路本质上在于,将模式内化到了生成的代码中。
但对于动态语言,或者说解释型语言,如 JavaScript、Ruby 或 Python,由于没有了编译期检查,生成代码的意义没那么大,反而会有一定的冗余。这时 Avro 这种支持不生成代码的框架就节省一些,它可以将模式写入数据文件,读取时利用 Avro 进行动态解析即可。
模式的优点
模式的本质是显式类型约束,即,先有模式,才能有数据。
相比于没有任何类型约束的文本编码 JSON,XML 和 CSV,Protocol Buffers,Thrift 和 Avro 这些基于显式定义二进制编码优点有:
- 省去字段名,从而更加紧凑。
- 模式是数据的注释或者文档,并且总是最新的。
- 数据模式允许不读取数据,仅比对模式来做低成本的兼容性检查。
- 对于静态类型来说,可以利用代码生成做编译时的类型检查。
模式演化 vs 读时模式
几种数据流模型
数据可以以很多种形式从一个系统流向另一个系统,但不变的是,流动时都需要编码与解码。
在数据流动时,会涉及编解码双方模式匹配问题,上一小节已经讨论,本小节主要探讨几种进程间典型的数据流方式:
- 通过数据库
- 通过服务调用
- 通过异步消息传递
经由数据库的数据流
访问数据库的程序,可能:
- 只由同一个进程访问。则数据库可以理解为该进程向将来发送数据的中介。
- 由多个进程访问。则多个进程可能有的是旧版本,有的是新版本,此时数据库需要考虑向前和向后兼容的问题。
还有一种比较棘手的情况:在某个时刻,你给一个表增加了一个字段,较新的代码写入带有该字段的行,之后又被较旧的代码覆盖成缺少该字段的行。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我们更新了一个字段 A,更新完后,却发现字段 B 没了。
一种特殊情况:旧 binary 会删除新 binary 写入的列
不同时间写入的数据
对于应用程序,可能很短时间就可以由旧版本替换为新版本。但是对于数据,旧版本的代码写入的数据量,经年累月,可能很大。在变更了模式之后,由于这些旧模式的数据量很大,全部更新对齐到新版本的代价很高。
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数据的生命周期超过了其对应代码的生命周期。
在读取时,数据库一般会对缺少对应列的旧数据:
- 填充新版本字段的默认值(default value)
- 如果没有默认值则填充空值(nullable)
后返回给用户。一般来说,在更改模式时(比如 alter table),数据库不允许增加既没有默认值、也不允许为空的列。
存储归档
有时候需要对数据库做备份到外存。在做备份(或者说快照)时,虽然会有不同时间点生成的数据,但通常会将各种版本数据转化、对齐到最新版本。毕竟,总是要全盘拷贝数据,那就顺便做下转换好了。
之前也提到了,对于这种场景,生成的是一次性的不可变的备份或者快照数据,使用 Avro 比较合适。此时也是一个很好地契机,可以将数据按需要的格式输出,比如面向分析的按列存储格式:Parquet[3]。
经由服务的数据流:REST 和 RPC
通过网络通信时,通常涉及两种角色:服务器(server)和客户端(client)。
通常来说,暴露于公网的多为 HTTP 服务,而 RPC 服务常在内部使用。
服务器也可以同时是客户端:
- 作为客户端访问数据库。
- 作为客户端访问其他服务。
对于后者,是因为我们常把一个大的服务拆成一组功能独立、相对解耦的服务,这就是 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或者最近比较火的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这两者有一些不同,但这里不再展开。
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和数据库类似:允许客户端以某种方式存储和查询数据。但不同的是,数据库通常提供某种灵活的查询语言,而服务只能提供相对死板的 API。
web 服务
当服务使用 HTTP 作为通信协议时,我们通常将其称为 web 服务。但其并不局限于 web,还包括:
- 用户终端(如移动终端)通过 HTTP 向服务器请求。
- 同组织内的一个服务向另一个服务发送 HTTP 请求(微服务架构,其中的一些组件有时被称为中间件)。
- 不同组织的服务进行数据交换。一般要通过某种手段进行验证,比如 OAuth。
有两种设计 HTTP API 的方法:REST 和 SOAP。
- REST 并不是一种协议,而是一种设计哲学。它强调简单的 API 格式,使用 URL 来标识资源,使用 HTTP 的动作(GET、POST、PUT、DELETE )来对资源进行增删改查。由于其简洁风格,越来越受欢迎。
- SOAP 是基于 XML 的协议。虽然使用 HTTP,但目的在于独立于 HTTP。现在提的比较少了。
RPC 面临的问题
RPC 想让调用远端服务像调用本地(同进程中)函数一样自然,虽然设想比较好、现在用的也比较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 本地函数调用要么成功、要么不成功。但是 RPC 由于经过网络,可能会有各种复杂情况,比如请求丢失、响应丢失、hang 住以至于超时等等。因此,可能需要重试。
- 如果重试,需要考虑幂等性问题。因为上一次的请求可能已经到达了服务端,只是请求没有成功返回。那么多次调用远端函数,就要保证不会造成额外副作用。
- 远端调用延迟不可用,受网络影响较大。
- 客户端与服务端使用的编程语言可能不同,但如果有些类型不是两种语言都有,就会出一些问题。
REST 相比 RPC 的好处在于,它不试图隐去网络,更为显式,让使用者不易忽视网络的影响。
RPC 当前方向
尽管有上述问题,但其实在工程中,大部分情况下,上述情况都在容忍范围内:
- 比如局域网的网络通常比较快速、可控。
- 多次调用,使用幂等性来解决。
- 跨语言,可以使用 RPC 框架的 IDL 来解决。
但 RPC 程序需要考虑上面提到的极端情况,否则可能会偶然出一个很难预料的 BUG。
另外,基于二进制编码的 RPC 通常比基于 HTTP 服务效率更高。但 HTTP 服务,或者更具体一点,RESTful API 的好处在于,生态好、有大量的工具支持。而 RPC 的 API 通常和 RPC 框架生成的代码高度相关,因此很难在不同组织中无痛交换和升级。
因此,如本节开头所说:暴露于公网的多为 HTTP 服务,而 RPC 服务常在内部使用。
数据编码和 RPC 的演化
通过服务的数据流通常可以假设:所有的服务器先更新,然后服务端再更新。因此,只需要在请求里考虑后向兼容性,在响应中考虑前向兼容性:
- Thrift、gRPC(Protobuf)和 Avro RPC 可以根据编码格式的兼容性规则进行演变。
- RESTful API 通常使用 JSON 作为请求响应的格式,JSON 比较容易添加新的字段来进行演进和兼容。
- SOAP 按下不表。
对于 RPC,服务的兼容性比较困难,因为一旦 RPC 服务的 SDK 提供出去之后,你就无法对其生命周期进行控制:总有用户因为各种原因,不会进行主动升级。因此可能需要长期保持兼容性,或者提前通知和不断预告,或者维护多个版本 SDK 并逐渐对早期版本进行淘汰。
对于 RESTful API,常用的兼容方法是,将版本号做到 URL 或者 HTTP 请求头中。
经由消息传递的数据流
前面研究了编码解码的不同方式:
- 数据库:一个进程写入(编码),将来一个进程读取(解码)
- RPC 和 REST:一个进程通过网络(发送前会编码)向另一个进程发送请求(收到后会解码)并同步等待响应。
本节研究介于数据库和 RPC 间的异步消息系统:一个存储(消息 broker、消息队列来临时存储消息) 两次 RPC(生产者一次,消费者一次)。
与 RPC 相比,使用消息队列的优点:
- 如果消费者暂时不可用,可以充当暂存系统。
- 当消费者宕机重启后,自动地重新发送消息。
- 生产者不必知道消费者 IP 和端口。
- 能将一条消息发送给多个消费者。
- 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解耦。
消息队列
书中用的是消息代理(Message Broker),但另一个名字,消息队列,可能更为大家熟知,因此,本小节之后行文都用消息队列。
过去,消息队列为大厂所垄断。但近年来,开源的消息队列越来越多,可以适应不同场景,如 RabbitMQ、ActiveMQ、HornetQ、NATS 和 Apache Kafka 等等。
消息队列的送达保证因实现和配置而异,包括:
- 最少一次 (at-least-once):同一条数据可能会送达多次给消费者。
- 最多一次(at-most-once):同一条数据最多会送达一次给消费者,有可能丢失。
- 严格一次(exactly-once):同一条数据保证会送达一次,且最多一次给消费者。
消息队列的逻辑抽象叫做 Queue 或者 Topic,常用的消费方式两种:
- 多个消费者互斥消费一个 Topic
- 每个消费者独占一个 Topic
注:我们有时会区分这两个概念:将点对点的互斥消费称为 Queue,多点对多点的发布订阅称为 Topic,但这并不通用,或者说没有形成共识。
一个 Topic 提供一个单向数据流,但可以组合多个 Topic,形成复杂的数据流拓扑。
消息队列通常是面向字节数组的,因此你可以将消息按任意格式进行编码。如果编码是前后向兼容的,同一个主题的消息格式,便可以进行灵活演进。
分布式的 Actor 框架
Actor 模型是一种基于消息传递的并发编程模型。Actor 通常是由状态(State)、行为(Behavior)和信箱(MailBox,可以认为是一个消息队列)三部分组成:
- 状态:Actor 中包含的状态信息。
- 行为:Actor 中对状态的计算逻辑。
- 信箱:Actor 接受到的消息缓存地。
由于 Actor 和外界交互都是通过消息,因此本身可以并行的,且不需要加锁。
分布式的 Actor 框架,本质上是将消息队列和 actor 编程模型集成到一块。自然,在 Actor 滚动升级是,也需要考虑前后向兼容问题。
参考资料
[1]
DDIA 读书分享会: https://docs.qq.com/sheet/DWHFzdk5lUWx4UWJq
[2]
pickle 官方文档: https://docs.python.org/zh-cn/3/library/pickle.html
[3]
Parquet: https://parquet.apache.org/docs/file-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