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完成的合作项目——悼念文振翼老师

2022-05-17 14:59:49 浏览数 (2)

两天前朋友发来了文振翼老师辞世的消息,随后有讣告的照片,我先是震惊和悲痛,中国量子化学界的前驱、我敬慕的老师、多年的挚友去了,像一片风帆,载着他的知识和智慧,消失在云间,再也无处寻踪影。这也倏然让我惊醒,我们在十几年前商议开始的合作项目,再也无法完成了。

我能忆起的第一次见到文振翼老师是1988年在成都四川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量子化学会上。改革开放迎来科学春天,量子化学领域是国内最先蓬勃发展的领域,这自然是由于唐敖庆先生深厚的学养和先生多年培植并围绕在他身边的团队努力不懈的结果,成都量化会上已有200多人参加了。文老师在会上的有关“酉群和CI”的报告对我很震撼,那时文老师已从哥本哈根大学访问归来,得了真传,我那时对他的报告大部分听不懂。中国的量化计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CNDO和EHMO开始的,CNDO程序出自江元生先生翻译的Pople的《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一书,书后附有FORTRAN语言的CNDO/INDO程序,我印象中该程序是由吉林大学的王志中老师开发出来的,那时国内计算应用的EHMO程序也来自吉林大学。八零年吴国是、廖沫真(清华)、刘洪霖(上海冶金所)编出了中国人的第一版从头算程序“MQAB80”(后来陈凯先加入(上海药物所)又对MQAB80做了飞跃式的扩充拓展),我所在的北师大刘若庄研究室移植开发出了带解析梯度功能的Gaussian量化计算程序在国内推广。相对于当时量子化学界的这种计算状况,文老师的“酉群CI”是太超前了。

中国量子化学研究的第一座、并且是至今还未被超越的丰碑是唐敖庆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的“配位场理论”,该项成果1982年荣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唐先生应教育部委托,1964年在吉大举办“量子化学研讨班”的成果,该研讨班的八个正式成员事后得了“八大金刚”的美名,而研讨班还有200多名非正式成员,这些人都成了八十年代后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量化研究及教学的中坚骨干。我在八十年代就听我的导师刘若庄院士(他是研讨班的正式成员)说过,唐先生的这个“配位场理论”的一些关键部分有文振翼老师的不可或缺的贡献,前些年和文老师有了密切接触,文老师还给我详述过那个理论部分他的思路和贡献,谈了他的将酉群与配位场结合,对强场弱场结合的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我钦佩于文老师思路的巧妙、数学的严谨和物理模型的清晰。

在美国游荡了16年后,我在2005年又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有感于国内的计算化学领域人员众多(如在桂林召开的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会已有超过500名参加者了),而大多数研究团队都习惯于使用国际上已成熟商品化的量化计算程序,如Gaussian,同时国内一些研究团队多年来默默开发自己的方法和程序,各有特色,但并没能组合起来,成为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大型程序包,与国外的商品软件各擅胜场,甚至分庭抗礼,就有了和国内同行合作,以多年来在海外自己开发的量化计算软件做基础,合并整合出有中国特色和独立产权的软件包的设想。

其后数年时间,我和国内的同行和朋友们有了各种接触,最先想到的就是文老师的程序,由此和文老师及他的研究团队的关键成员有了深入的接触。那时他的程序经多年发展打磨,已成了一个有国际声誉的“XiAn-CI”程序包,我当时就意识到,如设想的“中国的量化计算程序包”能推出,文老师的“图形酉群CI”一定是其中的“尖刀”模块和功能。“图形酉群CI”的分量,海外有更深的认识和更高的评价,我2009年访瑞典,去Lund大学与Molcas软件团队商讨进一步的合作,文老师的学生和助手索兵兵正在那里,Molcas团队出资请他去,要把“图形酉群CI”模块加入他们的新版中,文老师是免费提供给他们的。

2009年暑期,我出面邀约文老师伉俪、文老师的年轻助手小雷和他的新婚妻子、厦大曹泽星教授夫妇,在南戴河黄金海岸度假区租一别墅,深谈科学,漫游海滩,浅海戏浪,度过了愉快的一周。

由于软件的合作和整合,我多次到西安见文老师和他的团队的成员。按照国内大学的规矩,文老师在65岁时就退休了,算起来应是刚过2000年没多久,文老师在学校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办公室,甚至没有自己的一张办公桌。他和我笑着说,他每天到办公室去,随便看到哪个过去的学生的办公桌有空位,他就坐上去工作。尽管如此,他的过去的学生和助手还是围绕在他的身边,围绕着他的“图形酉群CI”方法开展工作。按国内时兴的以发表文章的杂志的影响因子评优劣定高下,文老师他们专注于发展理论方法难以得到官方的承认。有段时间文老师被重庆邮电大学返聘,在那儿建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我曾借到成都开会之机去重庆看过一次文老师,见到他的小组的几个年轻人,个个生气勃勃,很为文老师高兴。

到了2013年,由于经费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我的“软件整合”计划遭遇挫折,我也不得不离开中国了,在中国期间我参加过几届“海峡两岸理论化学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是厦门大学张乾二院士和台湾中研院林圣贤院士联合发起的,每年轮次在两岸举办,为两岸理论化学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我也由此交了不少台湾朋友。当年的会议在台湾淡江大学开,文老师在之前拿到了一个基金委的“面上项目”,和他多年的合作者、XiAn-CI程序的主要编程者王老师一起与会,会后我和文老师夫妇、王老师夫妇一起,在台湾交通大学朱超原教授的安排下游阿里山日月潭,湖光山色之间,我却涌出了壮志未酬的惆怅,文老师王老师两对夫妇虽兴致勃勃,却也都显老态,我知道以后回国机会少了,和文老师的这次相聚或许就是绝唱,心中感受到了悲凉。

文老师去了,但他的软件还在,他培养的几个学生还在继续发展他创立的方法,完善扩展着他的程序。国内新一代有更好基础、受过更严格训练的年轻理论化学家有更好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他们应正在努力创建有新思路的中国自己的计算化学软件包,我坚信到时候文老师的方法和计算模块一定是其中的重头。到时候文老师在天堂看到一定会含笑颔首的。

于建国,2022年5月5日于美国凤凰城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