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喊了那么久的智慧物流是“真没用”还是“没用上”?

2022-05-19 11:31:05 浏览数 (1)

数据智能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智 · 改变商业


近期,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物流不畅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居高不下。在国家多次出台保障物流通畅的政策后才迎来了好转迹象。交通运输部应急办副主任周旻28日表示,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目前物流不通不畅的问题总体得到缓解,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货车通行管控措施层层加码、物流微循环不畅等问题。

“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智慧物流,吹了这么久牛,你看现在的上海有吗?我们的无人机、无人车,这几年炒的火热的无人配送去哪了?我就纳闷了正是该用的时候为什么没用上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食材供应链分会秘书长秦玉鸣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无奈感叹,其实在技术层面上,这么多年智慧物流建设还是有成效的,只是在当前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换句话说,智慧物流不是我们没有,而是没用上。物流行业协会的声音代表了物流业界的态度,也说到了每一个最近面临快递延期送达人的心坎。

来源:艾媒咨询

在当下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作为全国物流最发达的包邮区竟也出现流通堵塞,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屡上热搜。明明全国大的物流公司基本都在上海设置了总部,智慧物流建设的风潮由来已久,为何还会出现最后一公里难打通的情况?无接触式智慧配送的现状和未来到底如何?智慧物流真的是雷声大雨点小吗?抛开地方层层加码限制物流的政策因素,我们如今的智慧物流建设离自如应对突发公共性事件还有多远?

包邮区竟无“快递”

对快递行业遍布全国的大网来说,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最主要的两大产量区,有70%到80%的订单从这里产生。

一直以来,华东地区都是我国物流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上海。上海现有全国和区域快递总部14家,国内已上市的7家快递行业龙头中,有5家企业总部坐落在上海青浦区,包括著名的三通一达(圆通速递、申通速递、中通速递、韵达快递)和德邦快递。

“供应链、供应链,最重要的是‘链’,一定要保证‘链’上各环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供应的及时性、准确性。”在京东CEO徐雷4月9日发的朋友圈里,透露着对“掉链”的隐忧。

在徐雷的公开发声前,京东在上海的订单一再延迟。此事引发了众多客户的不满。

包邮区曾是人人艳羡的地区,快速、便捷原是其代名词,而今似乎有些讽刺。最近不少上海人发现原先由“次日达”串起的供需两端,竟然如此遥远。

根据中物联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3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48.7,环比下降3.5ppt,同比下降6.2ppt,是2020年3月份以来的历史低点。

根据G7、中金公司整理的整车货运流量情况,自今年3月17日起,中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下滑幅度持续扩大,3月20日至4月9日同比下滑幅度在-20%至-30%区间波动。其中,疫情地区最为严重,上海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同比增速从3月17日的-8.8%下滑至4月9日-86.7%,并波及到大部分长三角区域。

图为全国、上海、吉林整车货运流量指数 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无数供应链由物流系统结成的网络,第一次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里显露。过去,它们曾被智能手机里一个个带着电商logo的小方块完美遮蔽。而这段时间京东等供应物流企业成了难发货的“渣男”,人们才前所未有地关心起链条的构成。

这两年来,疫情反反复复,对物流行业的影响有目共睹。特别是三月这波上海疫情的持续影响,中国的物流行业在现实困境与未来智能化方向上拉锯前行。

据秦玉鸣介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给供给和运输销售等环节带来很大挑战,这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流通阶段。各地防疫政策不统一、全国各地通行证不互认、物流节点及通路被封物流网络不畅、车辆不足致使物流成本上涨、仓库区域封闭管理企业运营压力激增、城市应急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明显。

疫情加速物流行业智慧化升级

早在疫情前,物流行业就因为成本和效率问题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期。据中物联研究会数据,以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例,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6.7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4.6%,尽管这一比率近年来总体上呈持续下降态势,但下降速度非常缓慢,与发达国家8-9%的水平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与全球平均水平(12%)比起来也尚有一段距离。

数据来源:中物联协会

疫情防控下,部分中高风险区屡次出现的运力不足、缺人缺车问题严峻,使无人化、智能化等物流行业本就面临的升级问题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图为京东无人配送车第一次出现在武汉第九医院,它的任务是配送医疗物资。

早在几年前,阿里、京东、美团、苏宁、顺丰这类巨头玩家就已经入局无人配送,但直到三年前疫情爆发,人们终究没有看到能拿得上台面的产品。

随着近些年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慧物流也呈现出愈加迅速的发展轨迹。据申万宏源研究判断,供应链的智能化、数字化作为长期确定的行业趋势,在疫情背景下迎来加速发展。未来3-5年,我国大概率将涌现出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物流装备解决方案服务商,空间广阔。短期来看,疫情多次反复挑战传统供应链稳定性,去人工化能最大程度减少疫情感染对物流各环节的负面影响,对供应链稳定性造成威胁。长期来看,我国人力成本不断提升,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长期困境,也让自动化智能化物流装备长期市场前景可期。

在成本不断攀升、效率提升缓慢的背景下,物流业最迫切的需求即“降本增效”。据艾媒咨询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软硬件产品构成的“智慧物流”能够在运输、仓储、配送、客服等环节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的人力成本,提高人员及设备的工作效率,是缓解物流业顽疾的一味良药。

“智慧物流”这个概念最早由IBM提出,过去数十年“智慧”的定义一直被技术推进。时至今日,“智慧物流”是指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技术手段,提高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全流程思维、感知、学习、分析决策和执行的能力,从而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

图为智慧物流产业链 来源:艾媒咨询

观察智慧物流的产业链不难发现,现代物流业倚仗电商和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已与各类业态和行业融合。光智能物流装备涵盖的范围就够广阔了,包括自动化分拣设备、AGV 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快递柜、堆垛机器人等细分赛道。目前,行业已经处于龙头公司批量上市的爆发阶段。国内垂直领域上市公司龙头公司包括德马科技、中科微至、兰剑智能、今天国际、东杰智能、音飞储存等。

在物联网应用方面,近几年也有众多像逗号科技一样致力于人工智能和决策优化技术赋能物流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垂直科技公司。依托于独特的“硬件 软件 算法”一体化的技术架构,逗号科技以智慧物流决策优化算法为核心,集成IoT、运筹优化、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推出了C-LINK物流数字运营平台、推出C-ROS物流智能决策平台,为众多供应龙头如华润三九、顺丰供应链等提供“一站式、可落地”的智慧物流整体解决方案。

如在本轮上海疫情中,逗号科技运用其自主研发的C-ROS物流智能决策平台的调度系统赋能物流企业,助力上海抗疫生活物资末端配送。自4月12日起,C-ROS系统已为两家物流企业完成团购订单路径规划11000余单。据其物流企业客户反映,传统手工排线每台车至少花费2小时,但在逗号系统帮助下,2-3分钟就能完成线路和车辆、配送顺序的分配。

图为逗号科技C-ROS物流智能决策平台的调度系统

专家表示,也许未来很多新经济平台企业,只是戴着“物流头盔”的高科技企业,人们所感受到的外在物流服务环节,本质上就是平台企业、新经济企业服务数据采集的“触角”,并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链上下游融合,深刻地改变产业和服务的组织方式。

疏堵:提升战略地位,加快数据共享

“城市要把物流系统建设当成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要放到这个战略高度才行,要知道物流一断,城市就瘫痪了。”秦玉鸣表示,这几年疫情让越来越多管理者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而行业内机器替代人工实现的无接触物流的趋势将会加快。

过去,一些城市管理者对物流业存在“低端”“脏乱差”的刻板印象,认为“物流功能可以有,但物流项目不要落”的发展导向,严重制约了城市物流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

“堵点主要是城市对物流业的价值与定位认识尚不到位,存在显著的发展悖论:物流需求越旺盛的地区,物流用地越不足;越接近中心城区,物流设施供给越困难。最终还是要通过各种“民间创新”来满足,无形中推高了物流运营成本。”中国物联研究室主任周志成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与城市物流日益凸显的功能和定位相比,城市内部往往重客轻货,进城难问题十分突出。据周志成介绍,作为支撑即时配送网络的两轮电动车,都尚没有明确合法的路权,而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就难谈路权,目前主要是试验性地用在小区或范围小的社区内,难以支撑末端即时配送网络。

另外,物流企业拥有通向消费者和产业链的广泛触角,是城市基础数据最便捷的采集者,顺丰、京东等大型物流企业均储备了大量数据。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和商业模式,数据的巨大价值只能在企业内“沉睡”。

对此,近年来多方专家都屡次公开呼吁,建议在市级层面统筹构建物流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整合城市各大物流企业的数据,同步打通交通、社区等公共数据,共同打造城市精细化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公共数据支撑。

在多方努力下,近年来各省一系列促进智慧物流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其中,江浙沪地区着重完善供应链物流支撑体系,加快智慧物流基础设施,优化仓储规划布局;京津冀地区则是大力发展航空科技、航空物流等航空核心产业,打造国家物流枢纽,智慧物流示范区;广东省基于资金优势,推广集约高效的智能物流设备,推动货、车、场等物流要素数字化,支持物流园区智慧化升级。

未来方向已经逐步明朗。根据《5G智慧物流创新示范白皮书》,从最完整的物流行业链条看,5G智慧物流的应用场景需要贯穿从生产组装到运输管控再到分拣配送的全流程,涉及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环节。

现实制度环境的困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智慧物流技术难题也还需攻破。综合多家市场机构观点认为,当前我国智慧物流仍处于初级阶段,市面上痛点仍未被完全解决,未来技术创新解决将是推动智慧物流进步的主因。

例如在仓储端,基于5G的泛在智能、端-边-云网络架构需要推动物流仓储环节从货物入库、拣选、盘点、分拣和发货等步骤,实现物流仓储环境全面数据化、可视化和智慧化。

图为中国船舶昆明船舶设备集团的5G全场景智慧物流装备创新孵化基地

这其中,物流设备的5G化是关键举措,从负责原料搬运的无人叉车、堆垛机,到负责生产总装和电商分拣的AGV,以及贯穿其中的质量检测和运输管控设备,都需要植入5G模块实现高质联网,保障关键节拍的安全高效运转。

目前从体量上看,国内智能物流相关上市公司较国际巨头仍有较大差距。国际智能物流龙头日本大福、德国胜斐迩、德马泰克2019年的收入均在180 亿人民币以上,而国内龙头2020年收入均在15亿以下,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申万宏源研究团队认为,从发展路径看,国内龙头有望复制海外巨头的扩张路径,从优势的设备环节开始,逐步拓宽自身的业务环节,最终成为全球仓储物流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疫情终将过去,而物流行业智慧化升级的未来终将势不可挡。

文:欧文 / 数据猿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