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寒冬之下,活下去最重要。
作者 | 来自镁客星球的家衡
进入2022年,二线新势力们开始铆足劲推进港股IPO计划,威马也不例外。
6月1日,威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威马 ")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主板挂牌上市。如果一切顺利,威马将成为“蔚小理”之后,又一家登陆港股的新势力车企。
但仔细阅读这份招股书,却可以发现其中的数据并不“美丽”:自2018年9月推出首款车型以来,威马三年来仅卖出8.3万辆,并且三年里累计亏损高达174.35亿元。
如果再算上过去一年里车辆频繁自燃、锁电、科创板IPO失败等等负面新闻,威马的港股IPO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质量问题频出,威马掉队并不意外
三年前,谁都猜不到威马会混得这么惨。
2015年,沈晖创立了威马汽车。在那个新势力混战的时代,最终活下的车企屈指可数。沈晖从前人的失败上吸取了经验,不做豪车、专注纯电路线,并坚持自建工厂。靠着“务实风”的战略,威马在这场混战中活了下来,并跻身第一梯队。
2018年4月,威马第一款车型EX5正式上市,凭借出色的性价比(补贴后售价区间为11.23万-21.63万元),这款车型震动了业界。在当年9月的交付仪式上,沈晖还立下一个“小目标”:2019年要达成10万辆交付。然而这个小目标,威马花了3年都没有完成——甚至连2018年交付1万辆的“小计划”也没有达成(当年最终交付3844辆)。
但即便如此,威马EX5依然是2019年的新势力销量单车型冠军,依然被业内人士和资本市场看好。
图 | 2019年新势力车型销量前5
在当时,蔚来与小鹏都受制于代工厂的产能,理想汽车尚处在第二梯队,同时这三家车企都出现融资遇阻的情况。反观威马既有自建工厂,又收获多笔融资,怎么看也是过得最滋润的新势力车企。
但可惜的是,威马并没有抓住机会稳固一骑绝尘的领先地位,反倒越走越慢,最终被理想挤出三强。究竟是对手太强?还是自身太弱?
在威马EX5交付后,关于这款新车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其中包括自燃起火、新车掉电,甚至还被车主吐槽驾驶室漏风。
如果说质量问题是新势力车企的通病,毕竟蔚来、理想、特斯拉的早期车型都出现过质量问题导致返修,但这款车型在2021年依然频繁出现质量问题,丝毫不见改进。在12月20日-23日短短4天时间里,EX5先后在海南、河南两地发生了3起汽车自燃事故,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在悲剧面前,威马却选择为了科创板IPO“保持静默”。
威马因为质量问题保持沉默已不是第一次发生,长期下来这种行为降低了企业诚信度以及消费者的购买信心。讽刺的是,沈晖自创办威马时就坚持走“自建工厂道路“,认为这样才能做好品控、把好质量关。但自建工厂可以保证产能,但不代表生产技术一定跟得上。
因此在无法解决品控问题的情况下,威马的品牌力已经定型,再想扳回来就非常困难。
此后,威马先后发布EX6、W6、E5三款车型,但都没有重现EX5的“销量冠军”。另外,这些车型依然基于第一代架构和平台开发,这就意味着EX5上出现的小毛病再次延续到新车型上。
有媒体曾报道称,第二代平台迟迟不能推出是因为威马的研发经费不足,据招股书显示,近三年以来,威马汽车的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下滑。2019年、2020年、2021年,威马研发投入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以及9.81亿元,占同期营收比为50.7%、37.1%及20.7%。
相比之下,蔚来在2021年的研发投入达到45.92亿元,即使是身处二线梯队的哪吒汽车也在去年宣布投入20亿元用于研发,而另一位二线梯队玩家零跑更是宣布要实现“整车全域自研”的目标,先后推出CTC技术、凌芯01自研芯片等产品。
在如此“吝啬”的研发投入面前,威马的掉队就不足为奇。
前有劲敌,后有追兵
得益于车企的工作经历,沈晖在威马创立之初就挖来众多汽车人才,其中大部分来自老东家吉利,这就导致威马身上带有浓烈的“国产传统车企”的标签,并因此确定了推出“消费者用得起、用得爽的智能电动汽车”的想法,主打性价比。
做平民车的想法本身并不错,就好比小米推出的1999元旗舰手机,用极具性价比的价格感受智能汽车的体验,这样的车型很容易成为爆款。但威马EX5所处的“10-20万”大众市场的竞争恰恰早已是异常激烈,不仅有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甚至有机会买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车的入门款。而威马EX5虽然能靠“电动车”打开市场,但由于质量问题很快在该价位触及到天花板。
有趣的是,虽然哪吒与零跑同样是靠“性价比”起家,但这两家公司的思路又与威马不尽相同。前者先从B端试水,再进入C端市场,后者则是靠一款不足10万元的零跑T03成功出圈。和威马相比,哪吒与零跑在销量上更为出色,并且很少出现质量问题。不过在品牌知名度和融资能力上,威马显然更胜一筹。
当然,威马似乎已经开始在产品定位上做出一些改变。例如今年下半年将量产并交付的威马M7,一改此前“性价比”的定位,将宣传卖点转为“智能化”。
但值得一提的是,威马核心技术采用与科技企业合作的模式,并没有掌握在威马自己手里,对于新势力而言,缺少核心技术终归是大隐患。
“寒冬之下”,活下去最重要
总得来看,在前有劲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威马想靠几款技术老旧的车型很难撼动“蔚小理”的三强地位。
因此我们更应该看透威马冲刺港交所的真实想法:在巨额亏损面前,威马迫切需要上市,从二级市场募资完成输血。
表面上来看,威马的竞争对手是哪吒、零跑这样的二线新势力品牌,实则是比亚迪、上汽、长城、吉利这类所谓的“传统车企”,它们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有稳定的资金,同时还有数年的技术积累,渐渐获得了市场的青睐。
当然这不只是威马要面临的问题,而是三家二线新势力都要解决的问题。
经历了大浪淘沙,二线新势力是幸运的,他们收获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但同时他们也是不幸的。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二线新势力要考虑如何保证各自的成果。
从目前来看,新势力车企的优势并不大,刚刚过去的“新能源销量寒冬”期间,比亚迪等自主品牌顶住压力保持住销量,而新势力们却陷入了销量低谷。对于“蔚小理”三强来说,他们已经拓宽融资通道,实现了盈利,并有销量的保障。但对于二线新势力而言,卖不出车就代表要继续烧着投资方的钱,长期来看肯定不是健康发展。
最近,威马汽车刚刚完成了近6亿美元的Pre IPO轮融资,截止目前公开数据显示已经累计完成融资额约350亿元。另据招股书披露,为营运所需,威马向中国商业银行借入两笔贷款,共计10亿元,期限为两年。同时数据还披露,近三年公司借款分别为人民币24.2亿元、人民币64.1亿元及人民币100亿元。
超350亿元的融资规模,还需要向银行贷款、上市融资,足以看出威马的缺钱程度。
好在威马身处的新能源赛道依然处在发展阶段,同时有足够的故事吸引来二级市场的关注。虽然不能实现翻身,至少可以顽强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