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欧制裁俄罗斯,中国工控人该怎么想?该怎么做?

2022-06-06 08:41:36 浏览数 (1)

01

前 言

2022年2月21日晚,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承认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并出兵乌克兰,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并登陆乌克兰黑海边的港口城市敖德萨,乌克兰全境进入战时状态。

2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与其盟友一起对俄罗斯实施的经济制裁、封锁正式开启,令自控人特别关心的是,世界上著名的IT行业和自动化行业的巨头,如苹果、微软、谷歌、戴尔、英特尔、罗克韦尔、甲骨文、江森、容错、艾默生、ABB、西门子、松下、三星等多家跨国公司都参与了制裁、封锁活动,宣布暂停他们在俄罗斯的业务。

虽说制裁是针对俄罗斯的,但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警示。正如三十一年前,海湾战争一声炮响,中国人被打醒了,在想哪一天美帝国主义会不会这样对付我们?今天俄罗斯所面临的制裁、封锁,我们还是在想,明天的中国可能也会面对这样的制裁、封锁,何况类似的制裁、封锁几乎没有停止过。

最直接的制裁当然涉及到手机了,当3月1日听说美国苹果公司宣布对俄罗斯制裁时,了解到的具体制裁内容是:切断对俄罗斯的商品供应;限制俄罗斯使用Apple Pay和其他服务;下架俄罗斯新闻应用;禁用乌克兰地区的苹果地图实时交通功能,以保护平民。除了不再像俄罗斯销售苹果手机外,苹果公司关闭了俄罗斯苹果手机用户的部分功能,如手机的部分支付功能、新闻阅读功能、地图功能等。据说苹果公司宣布制裁后的第一天,莫斯科地铁的手机支付系统全部瘫痪,习惯坐地铁刷手机的俄罗斯人堵在了检票口,只能一个个现场换钱购票再搭乘地铁。所以中国的苹果手机用户也得考虑了,我平民百姓花了大价钱买了你的手机,您会不会哪天早上也宣布我的苹果手机也从智能手机变成只能打打电话的普通手机了呢?

上面提到的那么多美欧自控行业的大佬参与制裁、封锁,他们与中国工控界紧密相关,我们用了他们那么多的产品、系统,未来有那么一天,我们将面临何种局面?我们又将如何应对?

02

制裁、封锁我们早就领教了

回顾新中国成立73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采取制裁、封锁。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美国就纠集17个国家,成立总部设在巴黎的“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故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该组织的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对社会主义阵营实施高技术封锁。“巴统”组织内部分设中国委员会,单独给中国制定了500个禁止项目,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战略产品。1994年4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冷战时期的“巴统”被迫解散,美国又联合了33个国家在荷兰瓦森纳签署了《瓦森纳协定》,继续限制并且不断强化对中国的所谓敏感技术出口,在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实施对华封锁,从而使得中国失去购买美欧先进军事设备和民用高技术设备的机会。2007年初,面对不断崛起的中国,美国列出限制对华出口的20类高科技产品,如航空器及航空发动机、惯性导航系统、激光器、光学纤维、贫铀、水下摄像机及推进系统、先进复合材料以及高科技通信器材等。自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加剧以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指使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为由,将多家中国军工科研单位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实施技术封锁;继而将华为等多家中国公司列入技术限制,实施封杀,矛头直指中国正在不断取得进展的5G、新材料、生物遗传、微光夜视、可转化高级电子、精密高压锻造等尖端领域民用技术实施封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展的对华制裁、封锁的手段是多样化的,涵盖了贸易禁运、人才流动限制、终止学术交流与合作、跨境长臂管辖、禁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手段,这的确给中国技术引进和升级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新中国成立73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勤劳奉献的精神,坚持自主创新与改革开放,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制裁、封锁背景中顽强地生存与发展,不断突围与突破,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的制裁、封锁反倒成为新中国不断向上、勇往直前的推动力。

03

中国积累了应对制裁、封锁的历史经验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展对华制裁、封锁已经长达七十三年来,我们一方面习惯了这样的场面,另一方面又逼得我们提前规划多想一下破解的方法,反复多次,我们的眼光就能看得长远了,破解的招法也越来越多了。

国门被封、脖子被卡是挺难受的,但日子总是要过的,混日子是一个过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另一种过法。抓住当前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动手、探索,一个个攻关,一点点进步,提高自身综合实力,这些问题十有八九都会得到解决的。

冷战时期,在面对美国纠结的“巴统”技术封锁网的同时,又逢苏联背信弃义,突然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当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的中国并未屈服于外来压力,在极为简陋的科研条件下,完成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高技术军事设备的研发,平地惊雷,举世瞩目,使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中不可小觑的力量。冷战结束后,在《瓦森纳协定》的技术封锁下中国不能从西方国家购买“台风”、“阵风”等战机,但通过自主研发、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不断地提升自身军事科技水平,如今中国先进的国产战机也相继问世,预警机群傲视世界,中国载人飞船、空间工作站遨游太空。

还有一些高技术产品,国外公司可以卖给你,但要高价、对你技术封锁,时刻勒着你的脖子,大把大把赚你的钱,又让你终日提心吊胆。

在上世纪90年代,数据库行业被美国甲骨文Oracle的数据库垄断,据说想要Oracle的数据库,就要搭配IBM的小型机、EMC存储设备。这就是所谓的IOE: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易安信的EMC存储设备。而一台小型机就要500万,两台小型机还要配一个300万的EMC存储设备。所以包括甲骨文在内的商业数据库软件费用基本都在几千万人民币的级别,这还不包括每年高昂的运维费用。

2006年,业务量每年指数般爆涨的阿里巴巴淘宝,在需求逼迫下开启了对IOE的疯狂采购,小型机先是一台一台买,到后来干脆一排排买。阿里巴巴的Oracle RAC集群节点数很快达到了创纪录的20个,位居亚洲第一。但成本的飙升,还不是给阿里巴巴带来最大痛苦的东西。在最早两台小型机进驻机房的三个月后,就有了第一次宕机的经历。当时中国最好的DBA数据库工程师们,面对故障不仅没有一个人会修,甚至没有一个人敢动一动那两台机器,只能给远在北京的IBM工程师打电话。稍后那20个Oracle RAC集群几乎变成了阿里巴巴淘宝数据库团队的梦魇,平均每周都要出现三四次问题,所有人却只能指望远在一万公里以外的Oracle技术支持人员来拯救自己。团队只能连夜值班,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甲骨文总部,然后等待救援。当阿里巴巴淘宝的工程师们心急如焚时,对方的反馈却因为时差、上班时间错开、有时又是周末休假等原因,经常是一天以后才能收到对方的反馈。于是大部分时间里,淘宝数据库团队唯一能做的,只剩下了祈祷。此时面对阿里巴巴淘宝业务发展的难点——数据库系统的性能瓶颈和成本压力,阿里云创始人王坚(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楚地认识到:IOE架构太昂贵,无法弹性扩展,以淘宝的发展速度,光是买机器和软件就足以使让阿里破产;IOE不好用,对阿里每年10~20倍的业务增长难以招架;IOE的系统没经历过大规模、高并发的考验,暴露出不适合互联网业务的致命弱点,已无法满足阿里巴巴的发展需求了。2010年,阿里巴巴成立了OceanBase数据库项目组,目标就是成为云原生分布式数据库的领跑者。2013年,阿里巴巴最后一台IBM小机在支付宝下线,淘宝广告最后一个Oracle数据库下线,这是阿里巴巴去“IOE”战略取得成功的重要里程碑。2014年,OceanBase支撑了当年双11的峰值,实现了核心业务交易场景零的突破;2017年,OceanBase第一次走出阿里巴巴,南京银行成为第一家外部客户。2019年、2020年,国际数据库领域权威组织TPC(Transaction Processing Performance Council)两次名列世界OLTP(在线交易处理)TPC-C基准性能测试第一;2021年阿里巴巴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据库产品OceanBase以1526万QphH的性能总分打破TPC-H30000GB的历史记录,拿到了OLAP(在线分析处理)世界第一,这意味着OceanBase成为数据库领域唯一在事务处理和数据分析两个领域的国际技术评测中都拿到第一的中国自主研发数据库。图1显示了阿里巴巴自主研发OceanBase数据库的发展历程。

图1 阿里巴巴自主研发OceanBase数据库的发展历程

2000年起,第一批国产数据库创立并艰难生长。2008年,国内电网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决心抛开太过强势的甲骨文,寻找国产数据库替代方案,几家国产数据库企业获得了宝贵的测试机会。经历了测试和小范围试运行,国产数据库在国家电网的调度业务中铺开了。

中国四大银行是IOE的长期用户和最坚固的堡垒,但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系统,数据库的国产替代早已发生;而四大行中新一代二类系统的国产替换也已发生。

04

中国工控界做了什么?今后如何做?

4.1

先看看控制系统

中国工控界有个优等生——国产DCS,这里先说说国内外DCS的较量。1975年,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套DCS TDC-2000,乘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机,国外DCS大举进入中国市场,那时的中国工厂,全部使用的都是国外的品牌的DCS。如霍尼韦尔公司的DCS TDC-2000、西屋公司的WDPF、Foxboro的I/A Series、横河公司的CENTUM、ABB公司的Procontrol-p、西门子公司的TELEPERM-ME、利诺公司的MAX-1000等等。

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顶着“中国再发展DCS已经没有机会”的质疑声,中国DCS的初创者开始起步。1988年以电力部门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上海新华控制工程公司成立,首先推出DAS-100计算机监控系统,随后升级为XDPS系统;以长期从事DCS系统研究的技术人员为主组建的浙江威盛自动化公司于1992年推出FB-2000DCS系统;以电子部六所技术人员组建的华胜自动化事业部(1996年更名为和利时自动化工程公司)于1992年推出HS-1000系统;以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大控制工程研究院为主组建的浙江中控公司于1993年推出SUOCON JX-100系统。由于国产DCS发展迅猛,到二十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投标时进口DCS的价格大约下降到原来的一半还多。

上述国产DCS厂家从小型、简单要求的系统起步,如浙江中控1993年在浙江巨化锦纶厂6500t/y环己酮装置上签订的SUPCON JX-100DCS合同价格仅38万元,点数应该在数百点左右吧,但浙江中控2016年成功实施完成的中天合创鄂尔多斯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采用的Webfield ECS-700,有17万个I/O点,包括煤气化、净化、聚烯烃等生产装置及空压、空分、动力锅炉等公用工程在内,是当年世界上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百余米长的控制室非常壮观,其场景见图2。2018年中石化对该项目的鉴定意见是:“该项目的研制成功,首次实现国产DCS在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全流程整体应用,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优于进口DCS,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建议推广应用”。浙江中控DCS2020年度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8.5%,连续十年蝉联国内DCS市场占有率第一。可以预计,再往后三四年,以中控为代表的国内DCS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从2020年的43%上升到60%以上。

图2 中天合创鄂尔多斯煤炭深加工项目控制室的大型视频显示器及400台操作显示器

说到DCS,还不得不说控制系统网络安全的故事。工控人将包括DCS在内的信息管理系统视为企业的大脑,关键的数据存储和过程的控制都由它掌控,网络是不是安全?可能很多人从来没有考虑过。2010年,浙江中控创始人褚健在出差的航班上,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消息:伊朗纳坦兹核设施启用后,遭到病毒攻击,侵入2000多台核燃料铀浓缩离心机控制电脑的病毒,使部分离心机失控炸飞,造成巨大的损失(见图3)。

图3 伊朗纳坦兹核设施外观爆炸前(上)后(下)对比

褚健马上从报纸上撕下刊载这条新闻的一角,带回了家,还立即让人查明,伊朗这批离心机控制系统的来历。很快,查出来是德国某著名自动化厂家的控制系统。褚健猜测,这个病毒是通过攻击离心机来破坏伊朗纳坦兹核设施。201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斯诺登的爆料证实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震网(STUXnet)”病毒攻击了伊朗的离心机。所谓“震网”病毒,是一种传播能力极强的计算机蠕虫病毒,据说病毒植入伊朗核设施的计算机后就开始疯狂复制,将离心机的转速提高至机器无法承受的极限实施破坏,然后再发送伪装正确的转速反馈给控制中心计算机,等到伊朗科学家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几百台铀浓缩离心机已经坏掉了。对这一消息褚健毫不惊讶,他担忧的是中国大量的重要工业企业和基础设施,它们大都是用国外的控制系统,而这些系统当时几乎没有任何网络安全设施,即使考虑了一点也远欠周密,在受到类似“震网”病毒网络攻击时,这些欠周密的网络安全设施将形同虚设!褚健早在2007年就想过这个问题,但很多人觉得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的。而伊朗纳坦兹核设施的事故证实了他的想法。

说到这里,我们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展对华制裁、封锁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不仅仅是制裁、封锁,还会挑起网络战、千方百计置你于死地!

此后褚健争分夺秒,带领中控投入巨资,研究工业控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并且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正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卓越科学家,虽然稍后深陷不白之冤,却有以四位资深院士为首的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出面陈情,使褚健经历近四年的磨难重回工控领域的第一线。

基于DCS控制系统网络安全的考虑,大家的想法一方面要做好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尽量采用国产系统。核电站控制要求应该说是顶尖的,早期的核电站用的是全进口的系统,但近十年来,用的又应该全是国产的系统,如阳江核电站5、6号机组、红沿河5、6号机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3、4号机组,田湾5、6号机组,以及石岛湾核电站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这9个新建核电项目就采用了中广核集团下属广利核公司生产的称为和睦系统的FirmSys核级数字化控制保护系统,节省核电建设资金30亿元。核电站都可以用,而且已经用了那么多年,其他行业为什么不可以用呢?

DCS系统在中国应用了四十多年,国产的系统也用了三十多年了,绝大多数中国用户都觉得国内外产品性能之差并不是太大,而产品的价格、服务的差别却明眼可见,那进一步推广国产DCS系统的障碍有来自何处呢?有朋友说,某些行业,特别是一些从一开头用进口设备就再也不愿放弃的行业、财大气粗的行业、花大钱从不心疼的行业,他们的一贯作法是对国产自主创新产品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几乎从不给国产品牌在辅助工序试用的机会。我想,面对美欧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封锁,他们或许也有所触动、也在深思。

随着传统产业出现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国产DCS厂商实现了从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向服务于全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这是一个新的优势!以DCS为支撑,集成MES、ERP、LIMS等重要数据,开发主装置机理国产模型(具有实时仿真、操作优化、性能评估及计划优化功能),加速整合软件研发和解决方案研究,加快发展以先进过程控制与优化(APC)、制造执行系统(MES)、操作员仿真培训系统(OTS)、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等系列软件,助力传统产业的绿色、数字、智能化发展。目前仅浙江中控就在化工、石化、电力、制药、冶金、建材、造纸等流程工业领域,成功地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灯塔工厂”。而要走这一步,则是国内厂商的长处,他们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他们静得下心来,他们还做得到在现场长期配合企业组态、调试。

同为控制系统的PLC,硬件软件其实与DCS差别甚微,但以信捷电气、汇川技术、麦格米特、和利时、浙江中控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仅11%,且以提供小型PLC产品为主。究其原因,一是国产PLC开发更晚,二是PLC国内外品牌差价较小。实际上国内企业应用PLC对功能的要求远低于DCS,国产PLC理应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国产中小型PLC的性能应该不逊国外产品,即使是大型PLC,像和利时所提供的LK、浙江中控所提供的GCS G5均为全冗余大型网络化PLC系统。而且这些系统均已在超大规模的工程上得到应用,如和利时为北京地铁14号线所提供的是国内首条采用国产PLC设备构成的大型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系统,北京地铁14号线长47.3公里,共设37个车站、一个车辆段、一个停车场。BAS系统由LK冗余控制系统144套、LK单机控制系统39套、LE单机控制系统37套等组成,再通过冗余以太网通信接口将信息集中上传至综合监控系统,实现BAS的深度集成。系统容量数字量I/O 57344点、模拟量I/O 3584点,监控总点数约为150000点,远程I/O最远可扩展20km。自2013年投运以来,长期稳定运行,每年客流输送量超过一亿人次。该项工程在3162个参选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膺第十二届自动化年度“样板工程”大奖。

图4 北京地铁14号线BAS系统及网络的综合监控画面

浙江中控的GCS G5 PLC系统已用在宁波地铁5号线的全自动运行列车的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上,按照国际公共交通协会将地铁列车运行的自动化水平的划分共分五级,而宁波地铁5号线属最高等级GoA4。BAS系统是通过PLC控制技术对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内的空调通风、给排水、照明、电扶梯等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运行管理与控制,通过最优化组合,确保机电设备处于安全、便捷、高效、节能和最佳运行状态,从而提供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

图5 宁波地铁5号线BAS系统的一个控制室

生产中小型PLC的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业绩超13亿元,是一家从事工业自动化产品开发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我听说信捷电气公司有一项规定:凡是公司生产所需的设备、软件,能用国产的尽量用国产的;员工购买家用轿车,买民族品牌的每辆补贴3万元,买进口车的则全部自己掏腰包。类似的做法是否可以逐步成为我们工控人的共识呢?

4.2

再看看仪器仪表

再谈到仪器仪表,大多数产品质量、性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个差距已经越来越小,甚至一部分已经超过国外产品,但惯性思维让一部分企业还是坚持用国外产品。进口的东西性能可能会好一点,但往往它给你安后门、做手脚,你还要它干嘛!据说某国的机床安装后不准移动,实际上它安装了GPS,机床一旦移动就会报废;还听说高速柴油机的进口控制模块一到了西藏就歇菜,让你不能将装有控制模块的高速柴油机装到坦克开到国境线上。

所以在高科技领域、国防领域设备选型的理念之一是:宁可用性能差一点的国产设备,也不要被外国设备卡脖子。如某种国产涡扇发动机寿命只有欧美产品的一半,但你说双方飞行员空战时考验的是发动机的寿命吗?只要不影响交战时飞机性能的发挥,发动机寿命指标短点、大修时间短点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况且大量使用国产涡扇发动机之后,它的性能会逐步提高的,寿命会越来越长的。

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工控人在挑选各类仪器仪表时,就不必再纠缠到国外产品准确度比我们高一点、故障率比我们低一点,而不考虑我的应用是否一定需要这样高的准确度、这样低的故障率,应该放心大胆地选用国产仪器仪表中的顶级产品。

回想全国各地的抗击疫情,我们看到很多防护用的设备原来关键器件自己解决不了,如“测温枪”用的红外探测器、“人体温度快速筛查仪”用的红外核芯组件、光学成像物镜和光扫描系统等,但由于2003年的“非典”,我们提前规划,组织科技攻关并取得成果,到了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这些成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但国外厂家不可能卡我们的脖子,我们的“测温枪”、“人体温度快速筛查仪”还大量出口全世界,支援全球抗击疫情。

还有一些关键的仪器仪表,我们在中低端虽然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但高端产品还依赖国外。比如使用数量多、应用面广的压力变送器,表面上看,似乎中高端产品也可以接近国外高端产品水平,但其关键器件几乎全采用进口器件。如果美欧等国外企业联合制裁、封锁我们,禁止关键器件向中国出口,则国产压力变送器的整体水平将后退十年以上,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举全国之力,在压力变送器关键器件上有所突破。中国的核电站对国民经济的关键性众所周知,而自控仪表的重要性应居首位。但核电站对国产仪器仪表的态度上却与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截然不同,核电行业极力推进进口仪器仪表的国产化替代工作,指导国内生产厂家试制核安全级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起,部分国产仪器仪表就开始应用在核电站。如上海光华仪表有限公司1981年自行研制开发CEC系列电容式变送器是中国国内最早研制生产的核安全级压力变送器,产品准确度不高,仅为0.25%、0.5%,但符合国标GB12727及GB13625(等效IEEE-323、IEEE-344有关标准)相关的核安全技术要求,该产品已成功用于秦山一期、秦山二期、秦山三期核电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清华大学高温气冷堆、中国快堆、中国先进堆等核工程。

伟岸测器投入巨资建立了从原材料购进到精密数控加工、光学研磨、镀镆、真空热处理、烧结等集多种产业为一体的综合研发体系,从而完成“隔离型悬浮式复合传感器”及数字化专用转换芯片的研发。原仪表司司长奚家成先生对该项成果的评价是“在高端压力变送器市场上取得的关键技术突破”,可惜的是,这些技术并未在国产压力变送器中大量应用。

关于国产皮带秤的事,我了解的比较多,有一件事也跟技术封锁有关。2009年,国内一家大型皮带秤企业的袁总受中国衡器协会的委托,联系衡器协会访问澳大利亚期间顺访一家皮带秤生产厂商CT,CT的老板当即回绝。袁总委婉告诉他:中国市场巨大,衡器协会前来访问,将对CT公司扩大中国市场很有帮助的。CT老板以访问会导致自己的技术失窃,非常骄横地拒绝了。袁总说我们只是去你的公司看一看,如果参观工厂不方便,在办公室交流总是可以的吧,CT老板仍然不同意,居然还说他不欢迎中国人参观!这家老板的言辞、态度令人联想到技术封锁,他老觉得CT的技术是世界一流的,生怕别人学去了。2011年,在世界法制计量组织OIML研讨R50皮带秤国际标准制定的国际会议上,袁总的代表介绍了该厂建立的皮带秤试验装置、所做的试验工作及研制0.2级高准确度皮带秤的成果,而0.2级高准确度皮带秤正是R50皮带秤国际标准准备新增加的最高准确度标准,出席这次国际会议的外国厂商都对中方的介绍内容欢欣鼓舞。冤家路窄,澳大利亚CT公司的老板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他对袁总的代表介绍内容也很感兴趣,主动要求与袁总合影,还为几年前拒绝中国衡器协会参观一事表达了歉意。

袁总不计前嫌,他对CT公司的老板说:“我们有世界上最棒的皮带秤实验室,如果你到中国来,我的实验室将对你完全开放!”袁总说这话时底气很足,我的技术你想偷也偷不了,我建的皮带秤试验装置花了三千万,你要在澳大利亚建,不得一个亿吗?你花得起吗?中国的市场你偷得去吗?一年我0.2级高准确度皮带秤在中国能卖几百台,一台30万的价格比你的皮带秤卖得还贵。你一年顶多卖十台,你有这个实力搞研制吗?2014年,我有幸作为中方专家见证了英国国家计量院对袁总研制的皮带秤进行测试,按即将实施的新OIML R50皮带秤国际标准的要求,全部项目测试通过。2015年,新加了0.2级高准确度等级的OIML R50新的皮带秤国际标准发布,并随即向袁总研制的皮带秤颁发了世界上第一台0.2级高准确度等级皮带秤的证书(见图6),标志中国生产的皮带秤是世界顶级水平。

图6 世界法制计量组织OIML向袁总公司颁发的0.2级皮带秤型式认证证书

05

结束语

面对美欧制裁俄罗斯,中国工控人该怎么想?该怎么做?简单地回答就是“国货”!

作为制造商,国货没有,想法去做;国货质量差一点,想法做好;同功能的产品价格做得更便宜,同价位的产品功能做得更多。作为用户,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买国货、用国货。

提前做好准备,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当我们逐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独立自主后,西方的制裁、封锁将一文不值!

作者简介

方原柏:湖北黄冈人,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电气自动化分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衡器、自动化仪表、冶金自动化、仪器仪表用户、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等杂志编委,昆明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衡器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顾问,主要从事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曾出版“电子皮带秤的原理及应用”(1994年,冶金工业出版社)、“电子皮带秤”(2007年,冶金工业出版社)“流程行业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2015年化学工业出版社)、“有色金属生产过程自动化”(2015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四本专著,发表论文300篇。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