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法论学习的三个层次

2022-06-06 11:17:18 浏览数 (2)

自己挖的坑,还是要自己填的,上周在读者群里大家对企业架构方法论的学习热情高涨,我也跟着大家一起聊,最终还是觉得大家对方法论的学习还是需要理解下进阶的层次,这有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方法论。

首先,讲个原则吧,方法不是律法,这个原则决定了,方法是有很大灵活性的,律法是你做到了法条上说的,就可以确保你的行为不会犯法,这是个明确的结果,但是方法不一定这样,不是照着做了一定有某种结果,听过下面介绍方法论掌握的三个层次,你可能会更有感觉。

第一层次,语法级。这一级是领你进门的,这个层次的学习,你大多数时间会纠结一句话该怎么说,所以叫语法级。比如,一个业务活动的边界在哪里,一个任务要分成几个步骤,业务规则这么写对不对,任务的名称是不是动宾结构,数据属性的取值域是不是规定的那几个,如果你接触过OKR,也有些规则告诉你,O是清晰的目标,KR要是动宾的,要写出明确的行为和目标,KR必须一个句子不能有标点符号等。初学的时候,你会非常热衷于挑战或者机械地遵守这些东西,没错,很容易走这两个极端,前者可能是因为你不太想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后者可能是你怕麻烦,尤其是吵来吵去又吵不清的麻烦,这两者都不利于学习,但是,却也常是必经之路,得过这个劫,才能升段位。其实渡劫的方式也不难,我们经常说搞业务架构、搞建模就是在磨合企业的统一语言,那语言怎么统一的,就是不断磨合出来的语法表达嘛,想想你怎么学习外语的,如果你跟老外争苹果为什么是apple,不是bpple,这有用吗?当然没用,非按bpple写,考试不得分,老外也看不懂,没法交流。我自己学习业务架构的过程很顺利,除了我本来就喜欢逻辑性强的表达方法之外,我是简单接受了这个语法的,没有浪费时间在怀疑上。你可能会觉得,你这太缺少怀疑精神了,咱们接着看。

第二层次,语义级。这一级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层次的学习,你大多数时间会关心一句话到底在说什么,所以叫语义级。还用语言去打比方的话,很好理解,我们知道口语是有大量语病的,但是大多数时候,不妨碍你理解,为什么?因为你关注的不是语法,而是对方在说什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星驰的台词吧,“你走先”,你明白他在说啥,还觉得挺有趣。这就是语义的力量,到了这一级,纠结活动该有几个任务,任务该有几个步骤就不重要了,你关心的是自己建模到底在说啥,怎么表达让看的人舒服,你很了解业务,可以把100个步骤写到一个任务里,但是看的人会疯掉,所以,你也就理解了为啥一个任务不要写太多步骤,人的注意力有限,我们也想让关注点分离。同样,一个活动可以画的复杂的跟电路板似的,但是看的人就直接短路了。还有个例子,你可能知道任务和活动的命名都是动宾结构的,一个动词加一个名词,如果你不知道它的作用是为了啥,就会机械地这么命名,但是这么搞是为了更好地标准化,为了支持标准化,还得建立标准动词库,不能随便用动词,最好明确企业术语,这样宾语也不会乱用,如果不知道这个目的,也没有动词库和术语支持,那搞个动宾短语上去也没什么大用的,该重复还是重复,语法级的问题解决了,语义级的没解决。因为建模是结构化的,有必要在企业内统一表达,所以我们会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但是心里要明白真正的质量在语义级

回到OKR的例子,上升到语义级会出现的一个现象是什么呢?就是指导者会告诉你,一般KR中不写做法,做法属于行动计划,但是如果行动计划很重要,那也可以放到KR中,这就是对语法级要求的突破,只关注语义了。

也正是基于对语义级的理解,我在聚合架构一书中才说,如果你理解了业务,那么传统业务架构分析方法与DDD是等价的,用哪个方法,业务都不会为此发生改变,方法的差别更多在于更符合谁的思考习惯,这个也决定了你的使用目的,两者并没有谁好谁坏,工具就是工具,背后的思维模式才是关键。

在语义级是可以解决绝大数建模问题的,所以,语义级是学习方法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如果你逻辑性好,应该能很快突破语法级,到达语义级的,不要总跟语法纠缠

第三个层次,语境级。这个级别最难,因为道理一说就懂,但是为此而重构语义级的理解甚至重构语法级的表达则是很难的,真正理解这个层次,才能很好地构筑方法论,我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没有这种“超然”性,你很难将方法后边加上一个“论”字的。语境级,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小企业说要招募100个优秀人才,跟类似Google、桥水那种资金雄厚、追求极致的企业说要招募100个优秀人才不是一回事,虽然语法、语义上都能理解,但是换个语境,说出来的东西就真不一样了,由此落实下去,执行起来也是不同的,延伸到配套的管理上也不一样。这个层级的问题你倒是经常问,比如,我们企业适合KPI还是OKR,还是得两个一起搞?虽然你会经常问到,但是你不一定能给出答案,这反映的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在方法论、在语境,也就是不同企业环境这个层级上理解OKR了,还是只像我前边讲的,在语法或者语义上执行OKR,但是真正决定OKR是否有效的,是语境,能不能建立起适合它的语境,如果你的企业跟标杆企业是不同的语境,那你要如何重构对OKR的理解和表达?能够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一定可以把OKR执行好,因为你已经具备构筑方法论的潜力了。

这三个层次在方法论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每上升一个层次,就会更好地理解之前的层次,并且因此获得灵活性,所以,我总说方法论不是用来吵架的,我估计你应该也能理解方法不是律法的含义了。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