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阴影下的消费百态

2022-06-06 12:22:42 浏览数 (2)

2022年至今,疫情多地开花,2-3月深圳首当其冲,3-4月,上海紧跟其后,如今北京和广州也初现苗头。

一线城市的话题度总是最高的,从微博数量来看,尽管深圳的疫情来得更早,但对上海疫情的讨论更为广泛。

如果要对比深沪两个城市在疫情期间的讨论,冰山君就会选取深圳的2月25日-3月21日,上海的3月13日至今,毕竟这是我司开始紧张的时候。

深圳的朋友们最关心的五个主题是核酸检测、管控、官方、孩子和医护。身处深圳的冰山君深有感触:已经连续两个月时间,每天不是24小时结果就是48小时结果;深圳被细碎划分成了无数封控管控防范区,每天早上起来都得看看自己是否还能出门;深圳卫健委出圈表现,也频频圈粉。

上海的朋友们最关心的五个主题是官方、买菜、外卖、求助和管控,个人生活需求极其突出。

从上海同事们的签名中,也能一窥上海现状了。

最受大家瞩目的物资问题,大家也有自己的感慨

深圳同事:正式封控前两周已经陆续开始封控管控,大家逐步囤物资,物流和O2O的压力没有那么大。 上海同事:封控时间大大超过预期,电商送不进来,O2O基本抢不到,主要解决办法是1.联系厂商团购 2.我司发放的蔬菜包 3.邻居互帮互助。 广州同事:刚出现阳性病例时有些恐慌,目前感觉供应给力,暂时不需要囤。

疫情期间物资的供需关系与政策高度相关,当线下消费的可能性被封控消灭,线上供给侧的表现如何呢?

从天猫整体GMV来看,2022年3月同比下降约为9%,而往年3月同比增长能保持在20%上下。事实上,由于天猫的计算逻辑,未确认收货的交易也会计入销售额中,在负增长的背后,有多少商品还未来得及发货,不得而知。

天猫平台的下滑有迹可循,正是在2021年双十一,天猫迎来了最低增速年,当下的疫情无疑再次给天猫一拳重击。

从品类来看,超过70%的一级品类3月同比呈负增长态势,非必需消费品下滑严重,女装和护肤品类首当其冲,电商平台创造的「三八女神节」大促也没能力挽狂澜。

逆势增长的品类,多与健康和医疗相关。无自理能力的孩子和毛孩子,总是在特殊时期被优先考虑的群体。

从天猫消费者评论中来看,深圳封控期间(3月14日-21日),消费者提及「深圳」的次数并没有显著增加;上海封控前夕,消费者已经开始提及在「上海」收货很不容易。其中反映的不仅是物流的通畅程度,也是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心态的变化。

从天猫发货地来看,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并不是疫情封控的广东和上海,物流和品类的影响更为关键。从福建发出的男装约占福建整体GMV的10%,而男装品类整体下滑大大影响了福建的销售额增长;疫情周边的江苏和浙江发出的货物则困于长三角的物流停顿。

实际上,物流的畅通不仅受发货地影响,中转城市和收货地是否未受管控,也是关键因素。前有杭州顺丰中转场,今有山西韵达物流园,从业人员和快递都感染的情况下,恢复正常的前提是人员和快件都转阴。也难怪有同事吐槽,「隔离期间小区外面有顺丰和邮政隔着围栏送货,但要求淘宝商家发顺丰和邮政依然回复说发不了。」

相比起天猫的下滑,2022年3月京东整体GMV同比增长5%,与2021年3月相比属正常状况。

具体来看,京东自营的配送时效还是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长期以来非自营店铺的增速都高于自营店铺,2021年3月京东自营店铺甚至同比下降7%,但在今年3月京东自营同比增长12%,以一己之力拉高了京东整体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的销售额是根据消费者评论拟合产生,尽管当下上海的京东物流饱受诟病,但3月同比增长能达到12%,说明3月的京东配送还是处于稳定状态的。

从微博来看,深圳封控前后,快递收发情况曾引起小范围讨论。上海的热度多由相关微博话题引起,人们的期待与现实的差距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连深圳在4月5日的热度,也是由深沪对比而产生的。

电商快递走到如今的地步,与多个环节息息相关。

第一步是进入上海前。货物发出到进入上海,每一个途经城市的防疫政策都不同,进而对相关人员的核酸要求和对道路管控措施都不同,造成额外耗时。更有货运司机害怕有进无出的潜在成本,主动放弃。

第二步是进入上海市内。在上海市内通行需要办理通行证,即前文提到的引起大量讨论的微博话题「上海通行证」。通行证的办理非常严格,与物资标准、企业资质等相关。当下国务院已在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通行证制度,希望能尽快改善。

第三步才是最后一公里。但在疫情变幻莫测的情况下,有多少配送点、配送员能每天正常工作,是个未知数。

而这最后一公里,也是O2O平台最大的痛点。

(微博上对O2O平台的调侃)

在京东到家上,冰山君发现深圳疫情期间,深圳的超市下架了较多商品,其中较多为非必需消费品,如服饰,将运力释放给生活物资。离奇的是,上海疫情期间,上海的超市上架的商品数在3月31日直接跌为0。

从门店的营业情况来看,深圳的商超在疫情期间基本还是保持了正常营业,而上海则开始大规模闭店,直至3月31日全部关闭。

实际上,打开上海地区的京东到家APP,可以看到商超模块直接消失,在右上角单独列了个【囤货指南】,但是点进去全都是关门的状态。

疫情期间被封在小区一个月的深圳同事表示,负责她家的朴朴超市配送点正处于封控区内,因此该配送点负责的地区全军覆没。

至于上海同事们,基本没在O2O平台抢到过东西,就按下不表了。

O2O平台未来走势如何?在当下运力和库存都不充分的情况下,难以评判。也许招聘网站的情况可以给一些启发——在经历野蛮生长之后,第二阶段的发展更归于理性,兴许可以抓住疫情的机会腾飞。

全国疫情发展至今,下一步消费态势会如何?冰山君在此做一个简短的猜测:

  1. 各地稍有疫情苗头,都会出现短暂的囤货潮,4月电商平台可能会出现报复性反弹,但长期来看,618乃至双十一的需求可能被提前透支,大促不及预期;
  2. O2O平台将继续处于增长状态,但需要及时调整策略,保证更长远的发展;
  3. 食品方面,在保质期长但口感不佳的方便速食,与保质期短但可能配送不及时的快手菜之间,消费者需要一个折衷点,而轻度烹饪的方便速食会更好的满足保质期长且口感较佳的需求;
  4. 日用品方面,牙膏、纸巾、卫生巾等非常影响生活质量的商品,囤货装会更受消费者欢迎。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