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得不承认,“元宇宙”这个概念的提出和传播,与文学作品及科幻电影对未来世界的畅想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元宇宙”思维在文学作品中存在很多年了。而且文学作品对虚拟世界的畅想大大超前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实践。对于元宇宙的认知,我们虽然不能完全照搬科幻电影或文学作品中的展现,而将其作为想象力的参考却很有必要。
作者:周掌柜
来源:大数据DT
01 《雪崩》
还是从《雪崩》这本书谈起。《雪崩》被认为是第一本以网络人格和虚拟现实的初步暗示为特色的科幻小说,书中探讨了在“雪崩”病毒的影响下,人类如何通过“虚拟 现实”的方式重构文明。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21世纪初期美国的洛杉矶,美国联邦政府将大部分权力给予了私人企业家和组织,将国家安全交付给了雇佣军队,公路公司之间也相互竞争吸引司机来它们的路上开车,政府剩余的权力只是做一些烦琐的工作而已,社会的繁荣安定与它们无关。政府的大部分土地被寡头瓜分,成为他们的个人领地。
小说主人公Hiro Protagonist是一名天生的黑客、武士兼比萨饼快递员,靠为黑手党递送比萨饼谋生。当致命的雪崩病毒战胜黑客并且威胁到虚拟现实世界时,Hiro成了制服病毒的最佳人选。
在小说中,作者斯蒂芬森畅想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想象的互联网——虚拟实境(Metaverse)。这是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三维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平行,在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进行交流娱乐。这个Metaverse就是目前被广泛公认的“元宇宙”概念的发起点。
从斯蒂芬森的表达方式看,他并非是一个彻头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者,对于从科技垄断者手中夺回文明定义权是充满期待的。但他洞察到的科技公司形成超大型虚拟世界主体并对现有国家治理产生挑战的时间点是在1992年。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高度发展,科技公司远远没有今天这样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没有出现Meta这样的超级社区网站,可见他的洞察和想象力还是很惊人的。
从当今的情况看,各国都在限制和约束科技公司的某些权利,这和《雪崩》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形态非常吻合。
有评论说:
该部小说的故事像茂盛的枝叶一样,朝四周伸展开来,向读者传达了一个永恒的真理:科学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整个世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牛顿、莱布尼茨(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等曾为科学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他们和斯蒂芬森笔下的那些性格怪异但才智超人的虚构人物一道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斯蒂芬森在书中对“虚拟 现实”世界的畅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面30年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游戏领域,因为游戏领域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所以成为最有动力做虚拟现实创新的产业。他的理念也渐渐演化为前沿科技公司的互联网精英们持久的梦想—建立一个平行虚拟世界,每个人在虚拟世界中都有一个映射现实世界的分身,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自由交流和畅想。
这本小说其实是在预言人类社会未来可能出现一个偶发性时刻。在该时刻,社会组织形态会发生革命,超级科技公司通过构建3D社交网络承担一部分政府的组织智能,它们也迫切需要支撑新世界的革命性理论。
02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这部电影非常烧脑,描述了一个由超级计算机掌控的“元宇宙”世界。
影片主角是一名在矩阵中生活的年轻网络黑客尼奥,他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被某种力量控制着,于是便着手在网络上调查此事。而在现实中生活的人类反抗组织的船长墨菲斯也一直在矩阵中寻找传说的“救世主”。就这样在人类反抗组织成员崔妮蒂的指引下,尼奥和墨菲斯见面了,在墨菲斯的指引下回到了真正的现实中,逃离了矩阵。
《黑客帝国》和《雪崩》的逻辑还不尽相同,如果说《雪崩》是预言了一个科技公司主导的未来“虚拟 现实”世界,那么《黑客帝国》实际上预言的是人类的硅基文明(半导体技术发展带来的机器人技术等形成的新主体)在主导碳基文明(生物技术从人类碳水化合物结构中演绎的主体)的社会形态。
当然,硅基文明的背后也有人的参与。比较耸人听闻的就是当硅基的智能机器人拥有了超强智慧的时候,人类的碳基身躯反而成了为这个文明供电的“电池”,而绝大多数人都将生活在虚拟空间。可以说,《黑客帝国》是纯粹虚拟世界的想象,应该也是更多人抗拒的发展方向。
纽约时报对《黑客帝国》的评论比较正面:这是又一套向“人类中心说”说不的电影,谱写了人与机器关系的新篇章,其观念上的冲击力与历史意义甚至要超过机器人三定律。
对《黑客帝国》的负面评论其实更多一些,因为这部电影极致渲染了人类被机器奴役的形态。虽然这样的情况并不会马上发生,但是从当今的AI发展趋势上看,机器人既然已经可以在下围棋和国际象棋时打败人类,未来确实存在超越人类智慧的可能性。
不过这部电影只能说和元宇宙畅想的虚拟世界部分有关系,其实并不是从正面意义探讨元宇宙“虚拟 现实”形态的作品。
03 《三体》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介绍了一个三体游戏。对于三体星系这一个极为奇幻的想象世界,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在硬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世界完全真实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发展规律。
有评论说:
刘慈欣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借用地球文明的外套,来讲述这个遥远文明200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三体与地球遥相辉映。在构造了一个丰满坚实的三体世界以后,他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还有更高级的文明,发生更加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
我们发现这本小说其实也是在一个类似三体游戏的虚拟世界观中,形成了对未来文明的想象。《三体》也在提醒人类应关注文明发展终极方向。
刘慈欣认为元宇宙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内卷,真正的方向应该是星级文明。这个观点延续了《三体》中的世界观思维。不过仔细推敲,元宇宙的文明形态也具备强烈的工具属性,比如在工业仿真中的应用。元宇宙推动人类进步的论据是非常充分的,所以这并不影响人类向星级文明发展的可能性,反而为其提供了科技支撑。
04 《头号玩家》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反映元宇宙世界形态最确切的作品,当然,里面主要展现的是VR设备和XR体感装备在元宇宙社区中的全面应用。
《头号玩家》讲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无所寄托、沉迷游戏的大男孩,凭着对虚拟游戏设计者的深入剖析,历经磨难,找到隐藏在关卡里的三把钥匙,成功通关游戏,并且收获了网恋女友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背景发生在2045年。处于混乱和崩溃边缘的现实世界令人失望,人们将救赎的希望寄托于“绿洲”——一个由鬼才詹姆斯·哈利迪一手打造的虚拟游戏宇宙。人们只要戴上VR设备,就可以进入这个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的虚拟世界。
这个世界中有繁华的都市,形象各异、光彩照人的玩家,不同次元的影视游戏中的经典角色也可以在这里齐聚。就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挣扎在社会边缘的失败者,在“绿洲”里依然可以成为超级英雄,再遥远的梦想都变得触手可及。哈利迪弥留之际,宣布将巨额财产和“绿洲”的所有权留给第一个闯过三道谜题,找出他在游戏中藏匿彩蛋的人,自此引发了一场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 。
这部电影实际上从形态上预言了未来元宇宙发展最可能出现的场景。而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共通的数字孪生形象,在虚拟世界可以发生很多类比现实世界的故事。应该说,除了社会发展衰落、破败之外,这部电影中的情节基本符合对未来虚拟现实世界出现后的各种逻辑推理。笔者并不认同电影中展现元宇宙带来现实世界破败的逻辑,但认为这部电影是元宇宙研究者最值得看的电影。
05 《黑镜》
其实还有一部电视剧也存在对元宇宙形态的猜想和预言,这就是英国电视剧《黑镜》(Black Mirror)。这部电视剧用多个构建于现代科技背景的独立故事展现基于柔性屏、全场景屏幕状态下的科技生活场景,表达了当代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重构与破坏。
里面的设想也很有意思: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科技已经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处都可以放置监视器,一部智能手机都是一面反映时下现实的黑镜子。人们膜拜谷歌、苹果、Meta等,认为它们比父母更了解自己。人们能够访问全球所有的资讯。
黑镜制作团队运用真实的超大屏3D技术和逼真的特效技术向观众展示了未来的科技,和这些黑科技所反映出来的人性弱点。拍摄镜头也多带黑色滤镜,使场景显得更加阴暗、低沉。
《黑镜》在想象未来科技发展的同时,其实也在批判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异化,特别是对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从京东方、TCL和三星这些显示屏巨头的发展方向已经可以看出,柔性屏形态、更低成本、更大面积展示,这些都将是屏幕行业的发展趋势。
那么,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屏幕确实有可能成为城市和建筑的主要构建材料,形成万物皆屏幕的世界。无处不在的屏幕,加上AI推动的人机对话,可能让人类更多时候是在与屏幕进行互动。
06 《安德的游戏》
科幻电影《安德的游戏》讲述了人类与外星虫族之间的战争。为了抵抗外星虫族的攻击,人类成立了国际舰队,并在孩子们的身上安装了监视器。最后一名叫安德鲁·安德·维京的小男孩被选入并到学校接受培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上校开始训练安德,使其变成一个领导力极强的指挥官。故事里的男主角完全是通过一个虚拟现实的游戏指挥战斗,并且打败了虫族。
影片中的全仿真战争系统就是一个未来科技时代的元宇宙世界。这部电影为我们对元宇宙如何在超大型战争模拟、气候变化模拟等领域应用提供了一个视角。
小结
总结以上多部电影,科幻作品中对于未来世界的认知越来越凸显出两个共同点。
- 第一,对于人类生存环境游戏化、虚拟化的大胆猜想。从现在技术发展趋势上看,游戏化、虚拟化的3D超大型元宇宙社区的到来应该没有悬念。
- 第二,对于宇宙具有多重性或者平行性的大胆假设。这里不仅包括对硅基文明和碳基文明融合趋势的思考,也包括对人类是否拥有造物主一样的姿态缔造高智能机器人的憧憬。
在数字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一些科幻作品中展示的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这些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中的感性认知让我们探讨的“元宇宙”话题更加立体和丰满。从感性出发,后面回到科技理性,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于作者:周掌柜,知名科技战略专家,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周掌柜矩阵”战略咨询模型发明人,曾作为华为、百度等公司的战略顾问参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顶层战略设计,并在全球近30个国家和全国20多个省开展实战调研。对ICT通信、消费电子、互联网等产业有深入研究,长期关注全球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化。
本文摘编自《元宇宙大爆炸:产业元宇宙的全球洞察与战略落地》,经出版方授权发布。(ISBN:978-7-111-70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