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感谢猎豹”!
作者 | 来自镁客星球的家衡
就在昨晚结束的男子短道速滑1000米决赛上,韩国与匈牙利选手先后被场内摄像头捕捉到犯规动作,最终由中国选手任子威摘得金牌。
赛后,韩国和匈牙利提出异议,但在高清视频的“铁证”面前,国际滑联并不接受异议,选择尊重在场裁判团的最终判决。
在互联网上,网友们也是对此议论纷纷,一场冬奥会比赛,场边的摄像机竟“意外”成了主角!
猎豹?飞猫?都是黑科技
首先,纠正一下广大网友的小错误。
本次短道速滑决赛场馆——首都体育馆使用的摄影系统为“飞猫”,由40台4K超高清摄影机阵列加上3台8KVR摄像头组成。
而网友们津津乐道的“猎豹”其实位于速度滑冰的比赛馆——“冰丝带”中。
两者名字稍显差异,使用场景也略有不同。
单就项目而言,速度滑冰更加强调“速度”,观众们更注重运动员在直道时加速的“冲击感”。
据统计,男子运动员在500米距离内平均速度在15m/s左右,最快的峰值速度能达到17m/s~18m/s左右,约等于时速70公里。这就对摄影机的高速运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此前,国内并没有相应的特种设备,国际上也只有一套类似设备,已在索契和平昌冬奥会上的速度滑冰赛事中使用。“猎豹”的出现算得上弥补了直播摄影机无法快速跟踪拍摄的缺陷。
据央视纪录片介绍,“猎豹”全名为高速4K轨道车系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针对大型快速直道和弯道运动项目进行跟踪拍摄需求,自主研发的一整套摄像平台系统,其轨道车的运行速度最高达到25m/s,同时加速度能达到3.5m/s²。
在实际的速滑馆测试中,轨道车表现出了很好的跟踪性能,摄像师能够在快速运动中及时调整构图,从而达到了低延时、高质量稳定的4K摄像。
相比之下,短道速滑的侧重点为队员之间战术配合以及选手之间的“弯道博弈”,因此选择多机位超高清摄影机阵列的“飞猫”则更为合理。
从此前的比赛截图来看,“猎豹”安装在跑道外侧,单一视角很容易出现视角盲区,在用广角拍摄时画面左下角就会有一些围挡被拍下来,而“飞猫”就能做到全视角覆盖。
另外,该系统摄像头除了转播画面,也起到了辅助判罚的作用。在决赛中,韩国与匈牙利运动员的隐蔽犯规能无所遁形,靠的正是这套高清摄像头的“火眼金睛”。
值得一提的是,“飞猫”与“猎豹”不同,并不是这套摄影系统特定的名称,而是“索道摄像系统技术”的代名词。因此我们可以在足球赛、演唱会或是其他大型文艺节目中听到“飞猫”的大名,但此“飞猫”非彼“飞猫”,并不能混淆。
回到比赛本身,“猎豹”的一夜爆火也侧面展示出体育赛事的“越来越公平”。
其实在往届奥运会中,新技术就已经在帮助裁判解决肉眼难以识别的比赛误差,从而避免了误判的可能。包括追踪器、量子计时在内的各种技术不断出现,被应用在体育赛事中。另外,AI裁判、计算机视觉追踪等黑科技也不断赋能体育竞技。
看奥运,越来越清晰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人们从电视里见识到一届由高清(HD)标准制作和转播的出色奥运会。
14年后,高清直播早已普及,摄影技术的突破给奥运会的观众们带来了更丰富精彩的视角,例如超慢动作、“子弹时间“等等。
据统计,本次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及其合作伙伴们为了保证转播技术,共投入超过660台摄像机,其中包括148台特殊摄像机、13台轨道摄像系统(猎豹)、11台索道摄像系统(飞猫)、10套子弹时间回放系统、33台虚拟现实摄像机以及25套ENG摄像机。
对全球观众来说,这些视频新技术带来了更逼真的细节,以及更丰富的色彩。
据国际奥委会消息,本届北京冬奥会不仅首次全程以4K超高清格式转播,部分重要赛事还将以8K格式转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与日本NHK合作进行8K节目制作。NHK负责制作花样滑冰赛事,而央视总台则负责仪式、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和速滑等项目的8K制作。在主媒体中心(MMC)就有一块15×8米的巨型显示屏,分辨率为7680×4320,用于展示8K制作成果。
除了画质提升,8K的另一项应用则是在VR领域,本届冬奥会预计将制作70到80小时的8K VR内容,包括6台180度摄像机和1台360度全景摄像机将被投入使用。
但从社交媒体的反馈来看,尽管8K摄影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们对于VR直播再次发出了惊叹,但热度依然停留在媒体宣传的角度。
这个被无数人寄予厚望的“新技术”,在2022年依然被各种因素束缚着,不免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