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了经济活动中大部分环节。特别是在消费端,各种应用(APP)层出不穷。例如淘宝、京东、拼多多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逛街变成了爬网;滴滴、阳光出行、神州专车等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网约车入市丰富了出行选择;饿了么、美团外卖则改变了饮食习惯,由下馆子变成了点外卖。这些消费端的互联网应用让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发生了诸多改变,并由此引发了新的需求,促进了消费升级。
但是这种改变尚且停留在消费端,所产生的新需求仍然要依赖旧的生产流程来满足。这就产生了消费者日益复杂多样化的需求与企业相对落后的供给方式之间的矛盾。同时,伴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保护愈加严格、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骤升,一部分低技术制造业如制鞋、小家电、服装逐渐转移到印度和东盟。而我国在高精尖产品方面尚不能自给自足,如芯片、航空发动机、轴承钢等依旧依赖于进口,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不得不支付高价进口这些产品,甚至求购而不得。
从消费端的互联网应用来看,我国依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阿里、腾讯、美团、字节跳动等都是全球网络技术巨头。如果能够将在消费端所积累的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智能控制算法等移植到工业生产之中,实现对制造业的深度赋能,就能够激发制造业潜在生产能力,解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国际视角来看,其它制造业强国也都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强调对企业积累的数据进行加工,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互联共享,创造新的价值;而德国则推出了“工业4.0”,强调机械与芯片结合,让生产智能化,构建智能工厂;日本2016年发布《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社会5.0”概念,旨在最大限度应用信息通讯(ICT)技术,通过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重构工业与整个社会的关系,打造一个面向富裕、有活力的“超智慧社会”。
所以,发展工业互联网刻不容缓。
来源《工业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的赋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