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波折,海康威视总会突破路径依赖的态度,路人皆知。
早在2018年,当华为、阿里两大跨界巨头毫无征兆地杀进安防市场时,雄踞行业龙头多年的海康威视已悄然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对其它行业进行探索。
2021年上半年,海康威视以营收同比增长34.17%的半年报,宣告此次转型的胜利。这是互联网安防史上值得载入史册的时刻。
更重要的是,这次转型,也让AI企业竞争的视野彻底被打开。20年过去了,海康威视不但用技术推出了自己的产品,还建起了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和交叉销售渠道。它的第二战场被开辟,许多新的武器被投向战场。
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今日的AI之争,早已不是只要有技术就能攻下城池的时代,当大部分初创科技公司还在经历着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时,海康威视已进入下一个阶段,打商业战,让产品直接与行业磨合。
2021年在杭州举办的AI CLOUD生态大会上,海康威视又强势刷了一波存在,总裁胡扬忠登台,回顾了海康威视20周年的企业发展历程。但本文想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时刻,回忆一下海康威视这几年的“进化战争”。
AI Cloud云战略:实施AI战略
发布AI Cloud云战略,是海康威视在安防以外布局的一招好棋。
彼时,中国海康威视正陷入危机中。这家公司,头顶着全球收入最多的安防公司的光环,但是自2016年以来,多家急于将技术落地的公司,将安防领域作为突破口,让这只大白马处于群敌环伺的危机中。
这片市场正在被群雄割据。华为自2018年开始,将安防上升到公司战略业务,准备大干一场,阿里也开始进入智慧城市市场,大手笔投资了商汤、旷视、依图,封堵着其它对手进入AI安防的通道。
的确,安防市场有机会,这是人人也都可以看到的。但当有人开始赚钱时,就意味着会有更多人涌进来,把这里从红海杀成深红海。
面对竞争,不少人担心,海康威视有没有迎接寒冬的体质,又如何找到过冬的避所。它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柯达或者诺基亚,成为被跨界者击倒的恐龙。
最终,AI Cloud云战略成为海康威视今年对跨界竞争者的第一个回应。AI Cloud云战略即“两池一库四平台”。“两池”是指计算存储资源池、数据资源池,“一库”是指算法仓库,“四平台”则是资源管理调度平台、数据资源平台、智能应用平台、运维服务平台。
海康智能设备与软件技术架构体系,来源:海康威视
“两池一库四平台“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下的物联网智能化的建设与升级。
这招棋帮助海康威视将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平台服务和应用软件打通,形成一套物联网解决方案,为安防物联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云计算与边缘计算融合计算架构,实现了从产品到解决方案全面引入AI技术。
更重要的是,在实现了物联网 的数据应用与AI应用之后,这套解决方案不仅应用于安防产业,还可以将其应用于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这意味着,海康威视从过去主打硬件的公司,正在成为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正如总裁胡扬忠所说,“海康在软件上的投入,甚至要比软件多。”
海康威视的此次战略转型,源于它对物联网大势的判断。
国际数据公司IDC显示,受疫情影响,物联网支出至2020年为7420亿美元,低于2019年11月发布预测的14.9%,但尽管如此,IDC预计全球物联网支出将在2021年恢复两位数的增长率,并在2020-2024年预测期间实现11.3%的复合年增长率。
而在物联网的数据中,80%是视频数据,这意味着,摄像头是天然的数据采集入口。所以,该战略也是海康威视业务的自然延伸。这家企业将“从业务中衍生技术”定为自己的发展路径。
但这种路径的认定,其实并不容易。多年以来,业界一直有一个讨论:是行业 技术?还是技术 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选择。而海康威视选择的是前者。其判断是,商业竞争的复杂并非AI能够轻易解决,讲究的是应用场景和落地能力。而海康威视的市场已经处于领先优势,优势是自己的渠道能力,那谈到发展,自然要依托自己既有优势继续攻城略地。
战略确定以后,海康威视的所有举措都是依托这套互联网解决方案,向其它领域扩张,这些都从AI Cloud云战略的确定,就埋下了伏笔。
顺势扩张:开辟新战场
事实上,对AI CLOUD 的深究,也让海康威视在视频监控行业之外,继续向其他领域和上游领域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如智能家居、机器人、汽车电子和医疗电子、存储和红外传感器六大方向,这些新航道,都为海康威视的持续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海康威视的触角已涉及到城市内外的诸多领域,来源:海康威视2020年财报
举个例子,航空澳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药品冻干CMO公司,主要生产冻干粉针剂。作为一家制药厂,其生产线的改造重点在于用自动化替代人工,这是因为如果有人操作,误差和错误就不可避免,而一旦一只药品出现问题,同一批的所有药品都会被直接销毁。
该药厂的CEO黄少峰有了改造的念头后,就四处寻找厂商。有一次,他在和同行聊天后,偶然得知,海康威视正在做制药车间的智能化改造。当时他惊讶万分,“海康,不是做视频监控的吗?”
海康威视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把员工的行为动作数据上传到其AI平台后,再配上智能摄影头,就可以做到对错误操作实时报警。当然,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比如一开始会经常误报,但一旦时间之后,经过一次次调试,这套设备会越来越智能。
而这个行业级的解决方案一旦成功,就会解放工人的生产力,生产线就会变得更有效率。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实现公司在其它领域推进战略转型,海康威视也从内部进行了组织架构改革。如将原有七个行业重组为三大事业群:PBG(公共服务事业群)、EBG(企事业事业群)、SMBG(中小企业事业群),根据客户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各分公司向省级业务中心转型,将销售、研发、技术资源前移,提升区域市场的综合营销力,与总部实现差异化协同,实现公司整体资源的高效配置。
之所以这样去做行业整合,是因为这样可以将原先的研发方案进行整合与复用,如将制造业园区的物联网方案,迭代去服务校园、社区,其本质的逻辑还是为了资源共享。比如,过去海康威视将“楼宇”作为一个行业分类,也就是在楼里安装摄像头,要等到客户盖楼才有生意。但现在海康威视想跟客户的业务结合再深入一步,就可以延展业务,如人脸识别打卡考勤、园区管理等,通过视觉感知来提升客户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一个真理不言而喻,目前,AI的技术壁垒正在减弱,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透明,这就需要企业必须重新研究产业内部的新机会。所以,海康威视选择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于数据。它让自己的很多场景开始脱离安防概念,拓展出更多条的产品线。
这个选择其实在拷问:技术和行业谁是主导,谁是配合。
胡扬忠称,三分技术,七分业务,是海康威视的业务认知。他认为在智能化时代,以AI技术为杠杆来撬动行业转型,很难取得成功。“过去的智能模式是业务驱动技术。未来,技术和数据将直接创造新的应用与业务。”
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是引擎
当然,目前,海康威视的道路依然崎岖漫长。
虽然数字化转型中,AI是明珠,但大家对AI最大的误解是将其视作一种通用型技术,认为它什么都能解决,但实际上它目前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目前,人们还处在一个感知智能为主的时代,AI需要基于大量和结构化的数据来解决问题,很难作为单一技术发挥作用。
这意味着,关于行业的解决方案,海康威视也还在摸索积累阶段,目前,它现在解决的都是碎片化的个性方案,但它也一直关注着技术突破带来的新变化。因为在技术公司之间的竞争里,底层的技术突破才是公司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正如海康威视在自己年报中写下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做低端摄像头的,我们是一家技术创新公司。”由此,这家公司对技术的重视决心可见一斑。
目前,海康威视大部分的研发估计都投入到了后端的数据处理中。官方资料显示,2021年上半年海康威视研发支出达到了38.74亿元,研发费用率升至11.44%。近五年,海康威视在研发投入方面总金额达到了200亿元。
从人员上来看,海康威视研发技术人员就超过了2万人。其中,接近一半的员工都是技术人员,“技术型公司”也不是徒有虚名的。
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也高调地说出,“在海康威视最值钱的就是人才,除去现金和固定资产,剩下的就是人才了。”
有业内人士评价,海康威视是行业内最热衷于产品技术更新换代的企业之一:该公司每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直接投入一直占有很高的比例,几乎每年坚持推出一代新产品来满足和引领市场的需求。这家公司甚至会把核心科研人员的收入直接与公司的经济效益挂钩。用股权激励的方法,让员工看到这家公司对技术创新的渴求。
而这些持续不断地在研发上的大笔投入,也保证了海康威视在市场行业的领先地位,这也是为何海康威视能连续9年蝉联销量冠军的最主要原因。
对海康威视来说,未来的变数依旧只多不少,多重竞争还会持续而来;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导致海外市场的不确定仍将持续;AI开放平台落地完成起步,正在进一步建设中。
但好在这家企业,已经对所有的变化与冲击,都开始淡然处之,无论是成立之初的28个人,还是现在的4万人,海康威视都坚持着自己的路,“我们一直坚持赚技术创新的钱。”胡扬忠说,他希望海康威视能成长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中的一棵树,“既有所坚持,也有所成长。”
文:王晓坤 / 数据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