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半监督学习】【Google教你水论文】A Simple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Framework for Object Detection

2022-03-18 15:35:15 浏览数 (1)

题记:最近在做LLL(Life Long Learning),接触到了SSL(Semi-Supervised Learning)正好读到了谷歌今年的论文,也是比较有点开创性的,浅显易懂,对比实验丰富,非常适合缺乏基础科学常识和刚刚读研不会写论文的同学读一读,触类旁通嘛。

  这篇论文思路等等也非常适合刚刚开始做学术时候写文论参考使用,你看,它有创造性(半监督学习用在了目标检测上),理论基础扎实(体现在专业词汇丰富,也介绍了其他相关论文,做个小综述论文都够了),工作量够够的(大量的对比试验),实验效果好(map对比有所提升),与此同时他还不是特别大的改变(对loss公式的修改非常简单易懂)。笔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读研的时候发这样一篇论文足以表明学习的很扎实。

该笔记适合:希望对SSL有所理解的同学、刚刚读研且不知如何做科研的同学。

arxiv:

code:https://github.com/google-research/ssl_detection

---------------------------------------------------------------------------------------

介绍:

  该文章介绍了一种半监督学习策略(包括模型 数据增强方法),开创性的在目标检测领域使用半监督学习(之前都是在分类领域使用的),提出了STAC(自训练和一致正则化驱动的增强策略)(这破名字太难理解了,简单来说就是用伪标签做自训练,训练中加入了一致正则化为原理的数据增强,很多小伙伴可能不理解什么是一致正则化,通俗点就是说图像和图像 干扰应该在网络的输出结果是相同的,即抗噪声干扰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鲁棒性,那么这个一致正则化很厉害吗?反正笔者觉得数据增强不就是干这个用的吗,就好比为了摄取能量的进食行为一样的平凡,没什么高大上,只不过有人没接触过这俩词语罢了。那么这个STAC就可以理解为自训练和数据增强了,说明了什么?说明水论文要会高大上的词汇量,但这个词汇量也不仅仅是装13用的,还向审稿人显示了你扎实的基础理论,如果审稿人不懂的话就是不明觉厉。)

  那STAC具体的模型是啥呢?在这里,这篇论文介绍的STAC是一种方法,pipeline,不是具体的某个模型,文章里面使用的是Faster-RCNN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来展示STAC。

  STAC 流程:

    1、用已有的标签图像训练一个教师模型(teacher model)用来生成伪标签(有点知识蒸馏那味了,这个模型是Faster-RCNN)。

    2、用训练好的模型推理剩余的未标注的图像,生成伪标签。

    3、对未标注的数据进行增强,同步伪标签(图像旋转的时候也要将标签的坐标同步呀,不然不都错位了吗)。

    4、使用半监督Loss来训练检测器(半监督loss在后面会介绍,就是加两个超参的faster-rcnn本身的loss而已,没啥大区别)(原文中Compute unsupervised loss and supervised loss to train a detector.笔者认为,这个detector就不是之前的教师模型了,从新训练的,这个在GitHub的https://github.com/google-research/ssl_detection/issues/7里面也得到了证明)

  STAC两大法宝:

    1、自训练

      1)使用教师模型训练学生模型,训练学生模型的时候使用双Loss,即总Loss = 标注数据的Loss 伪标签数据的Loss,其中比重为1:2(论文用实验做了一个参数寻优)

      2)就一个问题,标注的数据理论上来说是少数,那未标注的是多数,看论文里面1:10比较好,那问题来了,训练是一帮一(每次各推理一个batch再更新一次权重),伪标签数据训练10个epoch那标签数据就是100个epoch。介标注数据不就过拟合了嘛?作者说:我没考虑,这是个问题,有待解决。

    2、数据增强

      1)论文里面说,这是很重要的,好吧,旋转、跳跃,我不停歇,模糊了眼神。反正就是色彩转换、图像整体或者bbox旋转再加上随机的灰框填充。

  STAC最后结论:

    1、效果肯定是比不加伪标签的数据训练结果好,最多5个点的提升

    2、还单独验证数据增强香不香,那是真香。

    3、文章在原有loss基础上加了两个超参,用实验拟合超参曲线,求得局部最优解

文章结论:

  读了这个文章,分析分析我总结的发论文的几个点:

  1、基础扎实,主要体现在相关领域涉猎足够广泛,领域内进展清晰。数学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但这篇文章数学,也就那样吧,没什么特别大的改动。

  2、实验丰富,读文章就知道作者做了相当详实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很具有参考意义。

  3、有个小小的创新点,你说文章提出的自学习那些东西以前有没有?有的,它这是攒卜攒卜,整一起了。你说数据增强算创新吗?说算的肯定是想发论文想疯了。但两个结合起来,马马虎虎也能算个创新。这其实对很多刚读研的同学来说挺重要的,你导师最近几年蹭热度带你做CS,组内无底蕴要怎么搞研究?多读读论文,很多人都是在学习过程中萌生创新点,有了点就做做看,行就完善实验。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