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 随着语音交互技术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都选择增加语音能力作为产品卖点之一。但是,设备在进入语音交互工作状态的时候,需要先进行唤醒操作。 常见的唤醒语音交互的操作有按键或者触屏形式,但是,为了进一步降低学习成本和操作复杂度,也有不少的智能硬件选择通过语音唤醒的方式来激活交互功能。 本文将综合对比市面上各家提供的语音唤醒技术相关指标,可以帮助你快速掌握语音唤醒技术的情况。
一、语音唤醒技术的相关核心指标
1、唤醒率
语音唤醒的主要目的既然是激活设备进入交互工作状态,那么,唤醒率的高低就显得额外重要了。理论上,最好的状态就是我只要说一次唤醒词,设备就能立即响应。不过,受说话人与设备距离、发音标准、噪声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实际工作中比较难达到次次响应的完美工作状态。
一般来说,在近距离的安静场景下,市面上的技术都能够做到唤醒率在95%以上。
不过,消费者的实际使用场景是较复杂的,因此,需要模拟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实测,才能得到最后的唤醒率指标。
2、误唤醒率
指设备被非唤醒词唤醒的概率,误唤醒率越高,效果越不好。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经常碰到,放在家里的智能音箱,大晚上莫名其妙答一句“我在”,把人吓个半死;还有如果家里用的智能电视,唤醒手机语音助手的时候,不是同一个唤醒词,电视也会蹦出一句“我在”。
这就是典型的误唤醒场景,一般用24小时被误唤醒多少次来衡量。
3、响应时长
主要是指用户说完唤醒词后,设备给出反馈的耗时,一般越短越好。
而反馈的形式则比较多样,可以通过语音应答响应、也可以通过亮屏或者指示灯闪烁响应。统计来看,如果是亮屏或者指示灯闪烁响应,控制在200ms以内用户体验较好;如果是语音应答响应,太快反而体验不好,一般控制在500ms左右更佳。
4、功耗
主要是针对电池供电设备,理论上越低越好,这样,设备的使用时长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因为唤醒的工作原理是会持续检测声音中是否包含唤醒词的特定片段,所以,会持续耗电。
为了进一步降低功耗,部分产品也会采取DSP来完成语音唤醒,再通过AP层兜底的模式,保证唤醒和功耗的均衡。
总结:语音唤醒的技术指标,除了与算法相关之外,还与智能硬件的结构设计、芯片算力、使用场景等息息相关。最后的实际效果,则应以实际测试效果为准,参考下图:
二、语音唤醒技术对比
该对比信息均从互联网公开渠道获取,相关信息来源于提供商官网公开信息,如其官网有更新,请以更新信息为准。(PS: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