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微博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个话题,经过调查很多人想逃离网络。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被算法给计算了!
为此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
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几乎成为了大多数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机也随着人们使用的越多数据积累的越多变得越智能了。
网友评论
很多人觉得感觉被算法“算计”了,那么这些算法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呢?
常见的算法有以下 3 种:
1.内容推荐算法
推荐系统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标的物与人关联起来,标的物包含很多属性,用户通过与标的物的交互会产生行为日志,通过这些偏好标签为用户做推荐就是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优点:
推荐结果直观,容易解释,不需要领域知识。
缺点:
要求内容能容易抽取成有意义的特征,要求特征内容有良好的结构性,并且用户的口味必须能够用内容特征形式来表达,不能显式地得到其它用户的判断情况。
2.协同过滤算法
用户在产品上的交互行为为用户留下了标记,我们可以利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朴素思想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
“人以群分”就是找到与用户兴趣相同的用户(有过类似的行为),将这些兴趣相同的用户浏览过的标的物推荐给用户,这就是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
“物以类聚”就是如果有很多用户都对某两个标的物有相似的偏好,说明这两个标的物是“相似”的,这就是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优点:推荐个性化、自动化程度高,能处理复杂的非结构化对象。
缺点:质量取决于历史数据,系统开始时推荐质量差。
3.社交推荐算法
推荐你关注的人的内容和你关注的人点赞或者评论的内容,这就是基于社交关系来推荐。
优点:信任度相对较高,因为关注是用户主动行为。
缺点:质量取决于关系数据,没有关系数据时无推荐内容。
最后,码仔想说的是手机是我们的工具,而不是我们的主人。要自己控制自己,让其为自身发挥价值,而不是成为手机的傀儡。手机使用的好可以提升我们的效率,可以减少一些在手机上娱乐的时间,放下手机,多花的时间多陪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