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做了场直播。这是第二场,叫《机器学习趣味大赏》。
直播是一种很特别人类活动,看直播和做直播有着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我常看球,偶尔也打球,虽然自己肯定远不如职业球员,但有些东西总是相通的,有时候看着看着球,感觉像是自己就在场上。
直播不同。
看别人直播,下饭,轮到自己直播了,反而有点吃不下饭。我喜欢在吃饭时看直播,偶尔还会有小小的不满,心想不就是打开手机然后张嘴就能开始的事,为什么还是总说来不及准备,一鸽就是好几周。
真轮到了自己,才发现直播的幕后花絮实在太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夸张了一点,不过意思确实是这么个意思。就说这一场吧,这一场叫“机器学习趣味大赏”,想介绍机器学习的知识理论,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方面,都有哪些奇思妙想。编辑老师商量说,那正好,最近“新基建”概念的热度居高不下,其中有一个领域就是人工智能,能结合一起讲大家一定都会有所收获。
人工智能啊,一个小时应该怎样讲清楚才好呢?
我很担心会翻车,因为我自己就见过别人讲人工智能翻车。念书的时候,我们有一门选修课就是人工智能,学期开始选课的时候,大家期望值非常高,结果一学期下来,却都觉得虚度了光阴。老师其实不错,可好像说了很多,又啥都没说。20个课时,听的还都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结果却是这么个结果。
也是,人类都还没真正搞明白啥是人工智能,这么多流派的理论杂在一起,自洽怕都不一定,又怎么讲得明白呢。过后我们几个同学交流,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现在我只有一个小时,听众是谁,具有什么知识背景,又关注哪些问题,我一无所知。看着约定的直播日期一天天临近,我放在吃饭上的心思也一点点减少了。脑子像祥林嫂一样,不停地问自己:我该讲什么,从什么角度讲,按什么顺序讲,大家会有什么反应?一直问一直问,直到开播的那一刻。特别感谢出版社的老师,在最关键时刻提供了充足的弹药,让直播有了扎实的基础。
花费时间最多的,是推敲。
我是坚持主播应该仔细推敲自己的每一句的,尽管真的需要花费很高昂的时间代价,不然很可能哪一句话就翻车了。李佳琦翻过一次车,当时他推荐一款不粘锅,然后直播翻车,他嘴上一边说着不会糊不会糊,镜头下的锅却明白无误地糊了。这件事闹得全网皆知,连我都印象深刻。
讲机器学习的直播更应该推敲。为什么机器学习的书都用数学写?因为数学严谨,不留一丝想象的余地,但同时也必然导致干巴巴。如果要把数学表达的意思用形象有趣的话说出来,那就要小心了,语言是能够有多种理解的,学术上称为二义性,我就曾遇见过一个的很漂亮的比喻,当我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后,才发现对自己产生了一些微妙的误导。我在写《机器学习算法的数学解析与Python实现》这本书时,就不断提醒自己小心二义性陷阱,哪怕有些灵光一闪想出来的描述,咋一听绝对让人拍案,但仔细一想存在二义性,我就毫不客气地换掉它。直播也一样,趣味性自然重要,但决不能因此牺牲了严谨。
一个小时的直播信息量很不小,推敲起来真的是费时费力,也许你最终听到的一句话不到半秒钟,前面已经经历了八个版本几个小时的推到重来。
下播以后,看到有朋友说,之前不知道人工智居然能做这些。就那么已短短一句感慨,让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有价值,包括那些来不及出口,永远只能烂在我肚子里的素材。
回答几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吧。
有朋友问怎么能读熟这么多书。这其实不是问题,算是一种表扬吧我觉得,毕竟大家生活节奏都很快,时间宝贵。不过,我希望我真的能是那种一点就通的天才,可惜我不是,这里面没有半点天才的成分,你喝了一百杯奶茶,就一定会对第一百零一杯说出点中肯的评价。机器学习方面的书我看了很多,后来为了写《机器学习算法的数学解析与Python实现》就看得更多了,不但看写了什么,还看怎么写,确保我想出来的表述经得起推敲。书读多了挺有意思,一位作者就像是一位厨师,同样的食材也能做出不同的风格。有机会我会分享读机器学习方面不同的书的一些心得和趣味。
还有就是大家听了人工智能 之后很感兴趣,但又觉得自己不是专业背景,门槛太高,不知道该怎么看书。确实,人工智能未来会打通许多行业,譬如医学,但不会有太多人学了医又跑去学计算机,更不要说数学了。这也正是我切身体会,所以我推荐不妨先看我为此而写的这本《机器学习算法的数学解析与Python实现》,定位从一开始就确定好了是零基础,整本书只用最接地气的例子和比较趣味的语言,尽可能用形象的方法讲明白机器学习原理。
最后有人问说担心自己的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个话题本该再展开一点,可惜时间太有限,确实有点意犹未尽。其实,我计划是在这一节最后明确表明反对这种用“人工智能会取代谁谁谁”的标题来贩卖焦虑的说法的。我说人工智能 是未来的水电煤,就是希望告诉大家,人工智能是工具,是一款能为我们节省时间精力,解放人生去干更有价值的事的工具。人工智能出现的目的是提升我们的价值,而不是取代我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