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编辑:时光
【新智元导读】美国伊利诺伊大屠杀博物馆制作《旅行归来》VR展,年轻观众酷爱沉浸体验,且倾向于与数字幸存者对话。
当今,虚拟现实的应用市场可是越来越火了。
它不仅在游戏娱乐场景中更加刺激好玩,还可以复现沉甸甸的历史,比如复原一个奥斯维辛集中营。
最近,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斯科奇的大屠杀博物馆和教育中心,给参观者提供VR头显,观众就可以沉浸至80年前的那段历史。
这样逼真的沉浸技术所复原的历史情景,是了解历史的宝贵素材,正被各大博物馆所采用。
沉浸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George Brent(乔治·布伦特)是大屠杀的一位幸存者,今年93岁了。
布伦特小时候是一名小提琴手,因在大屠杀期间遭受身体折磨,造成手腕受伤,当时,他自认为职业生涯已结束。
从大屠杀中幸存下来之后,他受到一些演艺同仁的鼓励,比如,被邀请与著名艺人Maurice Chevalier(莫里斯·谢瓦利埃)在一场音乐会中同台表演,从而激励了他幸存之后继续生活下去。
不久前,他受邀参加了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拍摄,他因为年岁已高,这次节目无法抵达拍摄现场。
Brent说,「我身体太脆弱了,不能去欧洲旅行」。
于是,对于Brent的拍摄部分,节目通过一个Zoom远程电话来完成。
接下来,节目制作环节,根据他的远程证词再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现场,然后制作成VR作品《The Journey Back》(《旅行归来》)。
通过VR技术,观众可以看到的画面是,Brent和现场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大屠杀幸存者Brent正在讲述证词,背后是奥斯维辛-比克瑙的男子集中营房实景,仿佛Brent置身于奥斯维辛-比克瑙男子集中营现场。
工作人员在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拍摄
这样,在伊利诺伊大屠杀博物馆和教育中心,观众戴上VR眼镜,就可以进入幸存者Brent的世界。
跟随VR镜头,观众可以回到1944年。一个浑身惊恐的少年,正从停在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旁的一辆货车上走下来。
那一年,Brent才15岁。「当时,大家都大叫起来「Raus」, 「Raus」!「schnell」,「schnell」!然后,就将一切抛之脑后了。」Brent在影片中如此讲述到。
他们经历了与家人令人心碎的分离,又被带往奥地利Ebensee集中营矿井里做苦力。
这是「旅行归来:一种VR体验」展览的一部分,该展览集中呈现了大屠杀受害者的情景,以及讲述他们是如何经历这一切的。
利用新技术捕捉幸存者故事
现在,大多数的大屠杀幸存者都已经八九十岁了,每年,他们能给我们讲述的故事越来越少。
因此,博物馆和档案馆正在使用先进的技术,来保存他们的证词,并将其介绍给年轻一代。
「这是利用新技术捕捉幸存者的故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大屠杀和数字文化的教授Todd Presner说。
在伊利诺伊大屠杀博物馆,当你带上VR眼镜,会发现自己置身其中,传达着在纳粹集中营和采石场经历的黑暗和恐惧。
该博物馆的数字媒体主管Sarah Lumbard说:「作为一种进入大屠杀历史的方式,浸入式的体验可以以成熟的、真实的和关怀的方式呈现 」。
自2017年始,伊利诺伊大屠杀博物馆就开始制作《旅行归来》展示,目前已经花费了超百万美元资金。
伊利诺伊大屠杀博物馆CEO Susan Abrams说:「博物馆还有一部电影也讲述了另一位幸存者的故事,她叫Fritzie Fritzshall,她在完成证词后不久就去世了」。
Fritzie Fritzshall是伊利诺伊大屠杀博物馆的前馆长,去世时91岁。
Fritzie Fritzshall在完成证词拍摄后就离世了
「旅行归来:虚拟现实体验展览,对于那些从未有机会参观过奥斯维辛-比克瑙纪念馆和博物馆的人来说,这种体验特别好。」Presner教授补充到。
南加州大学大屠杀基金会临时执行董事Kori Street透露,「我们有5.5万份2D证词,我们没有理由不将它们进行改造,以可以更好地与人工智能结合」。
其实,VR历史展示也契合了年轻人的喜好,「年轻人往往更勇敢地向数字化的幸存者提问,而不是当面向老年人提问,因为他们希望保护老年人的感情。」Kori Street总结到。
由此,这些幸存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而正确使用新技术和新工具则可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参考资料:
https://www.ilholocaustmuseum.org/exhibitions/the-journey-back-a-vr-experience/
https://www.npr.org/2022/04/10/1089652445/museums-turn-to-immersive-tech-to-preserve-the-stories-of-aging-holocaust-surv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