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应用巨头们纷纷布局聊天机器人,最终的动因是想将自家产品打造成一个汇集大流量的应用入口,用bot来替代现在用户手机里各种功能的APP。
Chatbot:会聊天,而不止于聊天
过去的聊天机器人是计算机工程师们开发的软件,专门用来跟人聊天玩。计算机学界还专门为了评判这些机器人的拟人度设立了一项测试——图灵测试。
但我们现在讨论的Bot,全称应该是 Chatbot——聊天机器人,会做的不只是聊天。它像是一个客服,要在跟你聊天的同时,了解你的意图,帮你处理你的事项,完成你想让它帮你完成的工作。准确的来说,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聊天机器人助理。
Bot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计算机系统、社交服务和聊天软件里了。比如微软 Cortana、苹果 Siri和 Google Now,微信公众/服务号的自动回复也可以被理解为简单的聊天机器人,而微信也对服务号的运营者开放了接口,允许他们接入采用第三方服务设计聊天机器人,来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
在前不久的F8开发者大会上,CEO扎克伯格展示了新闻机构CNN和鲜花公司1-800-Flowers的bot。扎克伯格使用日常对话语言,展示了通过1-800-Flowers的bot预定鲜花,再也不用给1-800-Flowers打电话了。Facebook认为如果广大用户欢迎bot,bot将成为电商销售、客户支持、甚至是媒体的新渠道。
但是当激动的用户们试着和CNN和华尔街日报的聊天机器人聊天时,发现这些“智能”聊天机器人,目前根本只是一个嵌在Messenger内的app推送功能。
巨头们抢滩bot领域
在巨头的插足下,bot领域似乎已经开始陷入一片红海。Facebook 并不是第一个在聊天应用中发布 bot的巨头,在这方面Telegram和Kik已经抢先入局。大潮之下,来自日本的Line 显然也坐不住了。
近日Line宣布推出聊天机器人,能够提供的服务包括打车、预约行程、企业咨询等。资料显示,Line的这款聊天机器人会与Facebook Messenger的M十分相似,除了自带的AI属性,当聊天内容过于复杂时平台会介入人工服务,解决用户的问题。
在bot的探索道路上,微软可谓是拼命三郎的典范。继聊天机器人“小冰”之后,微软推出的第二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Tay”,上线24小时后因为其冒犯性质性种族言论遭到网友们炮轰而被迫下线。
然而这点挫折并不能阻挡微软在bot领域的决心。在前不久的微软开发者大会上,微软CEO Satya Nadella宣布了他们新的战略中心——Bot。设想Bot成为了下一个主流计算平台,开发者在Windows系统下创造他们的Bot,并在云服务平台Azure上运行,微软可能提供不同级别的收费服务。如果事情如微软所愿发展,Apple和Google在移动互联时代给微软制造的窘境或许能被破解。
随着bot的数量越来越多,立马就有创业者灵机一动,干脆建了一个机器人应用市场Botlist,核心想法是提供一个集合众多应用的目录。自botlist网站发布后,目前已经列出了近400个机器人应用,包括Slack、Telegram、Kik等服务,涉及短信、iOS、Android、电子邮件和网页等多个平台。
取代APP,没那么简单
巨头们一起掀起的bot热潮,让国内外许多媒体喊出了Bot是接替Web和App之后的下一个标准。传统App是以界面跳转的形式来延续流程,比如购物,你需要搜索、浏览、查看、下单、支付,最后可能还要回到我的订单去查看实际的商品,整个体验相当烦琐,甚至有时候是割裂的。
以会话展开的Bot显然就没有这样的烦恼,整个流程直接体现在了消息的时间线当中,你只需要上下滚动就可以了解整个上下文。在做一些短效、一次性、非累积的操作时,显然更加直观。
但Bot取代App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那种跟机器人聊天的诡异的感觉。更何况也不是所有的App功能都能被Bot取代:比如玩游戏,可能除了Lifeline这种纯粹对话型的游戏能用Bot来玩,其他的游戏仍然需要够大的窗口来显示画面,以及独立的交互;再比如电商购物,就算Facebook展示了能用Messenger买东西,大家肯定还是喜欢自己挑东西,而不是等着机器人给自己推荐。
但现在来看,很多服务性质简单(提供信息),功能单一的App很有可能第一波遭到取代的风险,比如天气、新闻、订餐、机票和酒店预订服务等。但这并不是说一定会取代,只是说那些需要立刻搞定琐事的人,可能会觉得让IM里的机器人代管这些琐事来的更方便一些。
【图片与资料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科技云报道”并附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