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圈思维思考法则: 第一个层面是what, 也就是事情的表象, 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how, 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 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理论也有理论存在的意义:反复咀嚼让它们烂熟于心,有认知才能有觉察,有理念才能有提醒。
本文总结看过的书和文章:
一、知识焦虑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时代,我们面对各种直播课,各种概念:“自主学习”、“一万小时”、“高效记忆”、“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概念层出不穷,我们盲目,焦虑,在这信息的洪流之中而无法抽身出来,我们盲目贪多,贪杂、贪快:
1、贪多
贪多,就是对知识进行暴饮暴食,看到什么就收藏,然后就可能永在收藏夹里沉积。在学习之前,没有进行过有效的筛选,被海量的信息浪潮裹挟着前进,而没有成为主动驾驭信息的掌控者。由此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习到的是低质量的信息,没有营养,还让你消化不良。
2、贪杂
贪杂,学习的时候,浅尝辄止。只是将输入的信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看似学了很多,但是自己却讲不出来,用不出来,白忙活了一场。
3、贪快
贪快,急于求成,不停地赶进度。恨不得一天学完所有,新学的还没掌握,就开始学习下一个。只顾学习新知识,却忘记了调用旧知识:只有将新旧知识的联动起来,才能融汇新的知识,巩固就有知识,实现知识增值;
这样的学习,只会让你陷入无穷的焦虑之中,甚至还会造成思维混乱,没有收获,看不到学习的效果。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缺少消化和吸收,缺少思考和输出,即不思考、不实践,或少思考,少实践。
进入了一般性的学习误区:
只收藏,不阅读
只阅读,不归类
只归类,不提炼
面对这些困境和焦虑,究其原因:
第一个原因没有目标方向:是没有学习方向但又觉得需要学习,结果是四处乱学,无效!
第二个原因没有深入学习:是在任何领域都是入门级,从未达到专业水平,因而无法产生价值,加剧了焦虑。
第三个原因不能系统学习:拥有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是专业水平的一个体现,而那怕在一个最细微的领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是一个需要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当你真正沉浸于这个过程时,你根本不会焦虑!
二、知识是什么
知识体系是一个几乎被说烂的词语,那么,知识体系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知识体系由知识和体系两个词语组合而成,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概念之前,可以先探索知识和体系两个概念。
1、知识定义
来自于柏拉图的知识定义: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由此看来,知识有标准的。比如,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知识的定义是如此宽泛, 或许是一种思想, 或许是一种技能, 又或许是一种方法论。
2、知识的误区
1)、学知识依然等同于去学校上课:很多人的心里, 学知识依然等同于去学校上课, 读书也不是广泛意义上的读书,而是读规定的书。
2)、上高学府就有知识: 当他们认为自己真正意义上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时候, 其实他们的潜台词是“高分就是高等学府的通行证”,以及“高等学府就是高薪的象征”。
这种认知非常狭隘, 因为知识的面是无穷的。 当你真正信仰“知识就是财富”的时候, 你就该知道, 任何维度上的有效知识只要找对了合适的变现路径, 就能转化成财富。 因此, 很多人并不真的认为知识就是财富, 他们求学也不是为了求知, 而是别人给他们画了一条由此及彼的路,他们就顺着往下走而已。 若是将知识换成迷信,这些人同样趋之若鹜。
3、个人知识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个人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
4、数据、信息、知识、认知、智慧。
数据、信息、知识这三者是依次递进演化关系,代表着人们认知的转化过程,最后总结形成智慧。
1)数据:指的是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表示的是客观的事物。而我们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提取出信息,帮助我们决策。用信息论的奠基者香农的话说就是“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性的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有意义的数据);当人们有了大量的信息的时候,我们对信息再进行总结归纳,将其体系化,就形成了知识,写在了书本上。所以,我们翻开课本是学知识的嘛。
3)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有意义的信息)。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应用于生产,才能转变成知识。
4)认知:则是在我们有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加上我们的亲自实践,得出的人生经验或者对世界的看法,形成我们自己的认知。
5)智慧:有了自己的认知,这就带有很多人的主观色彩了。比如孔子、孟子这些先贤,我们一般不会称他们是有知识的人(当然他们肯定是有知识的),我们通常会称他们为有智慧的人,因为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带有他们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像牛顿,我们一般评价他是有知识的人,因为他的物理学理论是一种客观的描述世界的方法。
三、什么是体系/系统
百度百科: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自然界的体系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人类社会的体系则要复杂得多。影响这个体系的因素除人性的自然发展之外,还有人类社会对自身认识的发展。
系统(System),是指一群有关联的个体,根据某种规则运作,来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那么多的知识技术都学过却觉得没用,都帮不了你?其实,你需要的,不是技巧和工具的堆砌,而是一个系统,一个可以深深植根于你的执行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上,建立一个高效输出、高效解决问题的流程,这才能真正帮助到你。那么,一个好的系统,具备哪些特点呢?
1、统一的入口
面对着纷杂的信息,它不会饥不择食的随时吸收,而是会经过一个唯一的入口,进行统一的采集。正因为入口唯一,所以这个系统可以很方便的对信息进行梳理整理。
2、清晰的结构
一个好的系统会有着比较清晰的分类维度,实现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不重复也不遗漏),对所有内容进行有效分类。清晰的分类是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知道了自己都有哪些方面的知识需要整理(而不必在意知识到底有多少)。简洁、有序、能很快就利用起来,不论是对房屋的收纳,还是对我们大脑里的信息收纳,都是一样的道理。
3、可迭代的升级
一个好的知识系统一定是便于维护的。也就是说,随着知识的积累,不光是量变,并且还会有质变的可支持性。在长期的知识累积过程中,可以对每一种知识进行认知上的升级,并且可以把这种升级效应迭代累积起来,让它们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后,能发挥出越来越强大的威力。
四、知识体系是什么
1、知识体系
是无数个关联的标准知识的集合。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就像是一棵树,每片叶子都是独立的,但树干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体系,你看那些辅导教材,总是有一些章末小结,把所有知识点整合,那就是知识体系的构建。
比如作为天文学家等科学家必须掌握“ 宇宙”这个知识体系,包括牛顿定律、天体力学、大爆炸理论、相对论理论、数学等等知识,而这每一个知识,你即可以说它是知识也可以是一个知识体系,比如天体力学也包括摄动理论、数值方法、定性理论、天文动力学、 天体形状与自转理论、 多体问题(其内有二体问题)等, 迄今三百多年历史,也有其定义、代表人物的变化。
2、知识体系组成
知识体系是高度有序的知识集合,是跟碎片知识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说,它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知识内容本身
即知识点的定义、构成、条件、背景、历史、用途、功能方向、外延等等知识组合。一个知识,也可以看做其有一个知识体系。它是无限的、变化的、复杂的。需要各个领域的人类来共同发现和验证。
二是有序的结构:
什么是「有序」?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对某个领域非常精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他都能从你的话题切入,旁征博引,将大量的原理、机制、知识点……一一娓娓道来,清晰而严谨。
这就是「有序」—— 在他脑海中,所有的知识点都链接在一起。他知道某一个知识点「应该放在哪里」,也知道「它会通向何方」。
如果说碎片知识是一张张街景的速写,那知识体系就是一副完整的地图。
3.个人的知识体系:
即一个人基于自己的基因和背景下从自己的兴趣、需求、特长出发而拥有的认知、经验、能力等等综合的智慧。这是私人的、可控的。也决定每个人的差距和与众不同。一个是知识本身体系的面貌呈现,一个是人的知识体系构建轨迹,均是点线面的逻辑。
与个人相关的知识体系:通常我们说的是这个知识体系。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人类的知识体系甚至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都是一颗大树,每个人只可能掌握其中的叶子而已。所以我们在说知识体系的时候,大部分讲的是“我的知识体系”、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工作项知识体系,譬如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POK)、某个岗位需要的知识体系等内容(岗位知识体系)、某项任务需要的知识体系。
任何知识(外部、他人、社会的)经过系统的学习、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转化成个人的知识,而每个人在某领域积累的知识量足够多的时候,(需要)建立他们之前的关系,这是个人在某领域的知识体系。
从每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人都需要多个维度的知识内容。按照管理学的观点,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是每一个职场人都需要的,只不过侧重点不同。
所以不同岗位和层级的员工首先是要确定自己的知识结构,就是某个岗位或者要完成某想任务,需要那几个领域的知识,每个领域知识需要掌握的层次高低。
其次是在他需要的不同领域的知识上,基于轻重缓急,他应该先建立最需要领域的知识体系。
譬如一位工艺的新手工程师,他的角色核心是工艺环节,要能解决工艺上的问题,但他也需要人际关系,需要能够影响别人的领导力,这就涉及到技术知识、人际的知识和领导力的知识,但在他的发展阶段(新手)上,工艺技术(初级)还是核心,他要形成关于常用核心技术的知识体系,而人际和领导力的知识只需要初步了解就可以了。
五、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
为什么要构建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好处:
第一明确学习目标:
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
这个时候,福布斯富翁排行榜是目标。我们在学习一个领域的时候,如果知道这个领域成熟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每天看看,这时候知识体系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
第二高效阅读:
系统化知识,帮助自己更高效阅读,节省时间;
第三方便记忆:
阅读后的知识及时纳入体系,可以记得更牢;
记忆又可以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前者才是人类的知识库。长时记忆中核心是语义记忆,而语义记忆依赖于不同的概念、事实、属性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人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各种关系、框架和模型,越是高手其模型越抽象、处于较高的层次概念。所以说,知识体系的第三个作用是帮助记忆。知识之间只有建立了更多的关联、更紧密的关系,才更容易记住。
第四方便提取解决问题:
记忆知识不是目的,我们的知识要用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但许多时候我们面临问题时无法将知识顺利的“取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能够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人,他们在同样情况下更容易取出大脑里面存储的知识。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提取的原因是,他们大脑里知识的结构化和体系化。
这样来看,知识体系的第四个作用是提取。便于我们面临问题和困惑时能够将知识及时拿出来应用。
第五提高洞察力和认知:
体系里的知识更容易产生联系,有利于发现新东西,产生深刻的洞见。因为想用的知识,其实在过去的时间里已经有效积累和梳理,现在可以很方便的检索出来,并且认知不但不需从零开始,还能与过去的灵感磨合出新的思考,这就大大提升了知识的利用率和思考的迭代率。
第六终身受用
随着知识的积累,可以不断地发生质变,不断地升级,这种形式的时间沉淀,能够让自己一生受益
六、知识体系演化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它自然的演化过程智慧也是人类绵绵不断的历史结晶。而我们每个人即便不去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也会渐渐过滤、沉淀、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不过肯定会相对无序、混乱。
阅历:了解数据和信息
每个人都有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走过的风景,遇见的人,上过的网站,和人讨论的问题,自己思考的人生,经过的故事等等这些就是阅历。它包括信息和数据或者现成的知识。
一手阅历:走万里路,经历人世百态。
二手阅历:阅万卷书(网页等信息),看他人走万里路,经历人世百态。
️ 认识:掌握前人显性的知识和经验
仅仅是有阅历,但若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曾经看过的书或者遇见的人上,也不算对这些知识有认识,没有记忆,没有经验。你只有注意到这个知识,在乎它、关注它,你才算认识它。
认识就是有意识的从阅历中提取信息,记录在大脑里。若你出去旅游只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回到家里啥都不知道,这算不上认知,看书也一样,这些认识都停留在内存的层面,关机一次,啥都忘了,要想办法从内存里存到硬盘。
️ 认知: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与自己的体会结合,再经过抽象和概念化,加上二次学习,转化成自己的认知
如果你注意到这个知识,并继续了解它,且付诸于实践然后验证它,你才会深刻理解它认同它,并让它成为自己的行为指导的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关键性答案。
比如:骑自行车,在没有学之前,听过很多人说要给它一个动力保持平衡以及往前走,就可以了,你也认识了这个道理,但是直到你实践跌倒了很多次,你才深刻认同大家所说的,原来这就是大家所说的随便脚用力向前就可以保持平衡走了,中间有大量的力量平衡的细节,他们都没告诉我们。
️ 智慧:一种能通过过多种结构化的认知组合成对行为选择做出最优解的能力
严格来说,智慧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构成的。你只有在真正拥有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后,并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创新思想,才会创造智慧。
简单说来,处理问题时,能判断各样情形,最后做出被证明是一个最佳的选择的能力,智慧不是知识,而是能力。那我们现在直接看古人上下几千的智慧有没有用?几乎没用,上面说了不经实践的知识不会成为你的认知,更不会成为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