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陷入鲜血淋漓的价格战丨科技云·视角

2022-04-14 20:32:25 浏览数 (1)

自从2014年亚马逊发布Echo,智能音箱已成为国内科技圈最热门的风口之一。国内顶尖互联网公司悉数加入到这场智能音箱的狂欢盛宴之中,而中国智能音箱市场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根据调研公司 Canalys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到 2018 年年底,全球智能音箱的数量将会达到1亿台,而去年仅有4000万。2025年,这个数字可能还会进一步增长至2.25亿台。

按地区划分,美国目前是全球智能音箱的最大市场,截至2017年底的市场份额约为73%。Canalys预计,今年年底美国的市场份额将跌至64%。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正在崛起。Canalys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的智能音箱市场份额约为3%,但今年将增加到10%。

Canalys在报告中称:“对于智能音箱产品,中国目前还是个小市场,但她却是一位即将睡醒的巨人。阿里巴巴和小米等本土厂商正在该领域投入巨资,中国市场的潜力极大。”

从 2017 年 7 月开始,随着百度正式发布 DuerOS 以及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天猫精灵,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开始起步,并在随后半年多的时间内影响到全球智能音箱市场的格局。

在市场研究公司 Strategy 的一份统计里,2018 年第一季度,来自中国的智能音箱玩家,如阿里巴巴、小米已经成为影响这个新兴市场的重要力量。

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价格战

论市场发展潜力,中国无疑还有大量的目标用户资源在等待被发掘。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智能音箱市场,那么国内实际出货情况到底如何呢?

根据GFK中国的《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分析》报告,国内的智能音箱销量在整个2015年只有1000台左右,到2016年增长到了6万台左右。在2017年的1月到10月,整个国内的智能音箱销量总共也刚刚超过10万台。

直到双十一,智能音箱在销量上获得了突破达到了150万台。但相比较智能音箱市场领头羊——亚马逊的3000万数据,仍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相对于国外,中国的智能家居产业整体起步较晚。到现在,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需求以及购买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智能家居的依赖度较低。

为了打入智能音箱市场,自 2018 年 3 月之后,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玩家和玩法也越来越多:

2018 年 3 月,小米推出小爱 mini 音箱,售价 169 元,随后价格被调整到 99 元;

2018 年 3 月,百度和小鱼在家联合发布 599 元的带屏智能音箱;

2018 年 4 月,腾讯发布腾讯听听音箱,售价 699 元;

2018 年 5 月,阿里巴巴新款智能音箱方糖,售价只有 89 元;

2018 年 6 月,百度发布小度智能音箱,定价 249 元,尝鲜价 89 元。

针对人工智能音箱还在培育市场的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烧钱时期”:成本高、售价低,仍处于抢占赛道的入场节点,互联网企业又开启了鲜血淋漓的烧钱和补贴大战。

暴风集团董事长兼CEO冯鑫曾对此表示:要想占有智能音箱这个市场,首先要准备好3年烧掉15亿。

去年,阿里巴巴AI Lab负责人浅雪曾在接受采访时曾直言道:“目前人工智能的音箱市场,还在处于开荒的状态。以阿里对智能音箱的投入补贴为例,其首要的目的还是先拿到进军智能音箱的‘入场券’。”

最为现实的例子,是百度去年11月推出售价1699元的渡鸦H智能音箱,这款被《华尔街日报》誉为2018 CES最好的产品最终被百度放弃。

最新的消息称,渡鸦创始人、百度智能生活事业群组(SLG)旗下Raven Studio工作室负责人吕骋已经离职,而百度也在这半年时间先后发布了两款智能音箱,尤其是最新发布的小度智能音箱,直接将将价格降到了 89 元。

这也意味着,智能音箱作为一款全新的品类,只有价格足够亲民,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关注,进而购买。至少在现阶段,智能音箱迭代周期还没有完全形成,从价位上做出区分,也成为促进智能音箱市场爆发的重要举措。

国内智能音箱市场待普及

尚需突破产能和技术的瓶颈

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看似火爆,源自巨头寻找新入口的“焦虑症”,很多人把“语音识别 唤醒万物”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智能音箱充当了排头兵。

从盈利模式上看,目前业界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以阿里为典型的巨头公司,其目的主要还是在提高企业的GMV(成交总额)上,意在AI时代的流量入口。尤其是在线上流量获取越来越难也越来越贵的行业背景下,争夺线下流量入口的战争也将愈发激烈,前两年的共享出行盛况也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正在发生的智能音箱之争,整个行业也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价格战、补贴战之中。

另外一种是以小米、出门问问等切入智能家居的场景,通过硬件售卖来赚钱。具体来说,就通过智能音箱来掌控家庭娱乐和智能中枢,类似于消费者的虚拟个人助理,打通其用户的穿戴设备、车载、以及智能家居等,起到一个智能中枢的作用。

虽然互联网厂商对智能音箱热情高涨,但是目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并不高。其主要的问题,除了用户对智能音箱这个新品类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中国智能家居的产能落后,在产能上难以供应一定体量的产品,给智能音箱的产出增加了难度。

有媒体指出,从去年的双十一便可以看出智能音箱在产能方面的问题。双十一开始,天猫精灵到当天9时的总销量便达到100万台,但随后页面就是售罄的状态。直到晚上8点,天猫又以“One more thing”的形式抛售2万台做收尾。

用户发现,购买智能音箱后的发货日期延时较长,大多数为11月30日前和12月31日前。连阿里都在智能音箱的产能上力不从心,更不用说其他刚刚入局的新手了。

二是智能音箱在汉语的语音识别和语义识别等对话式交互技术上还尚未成熟,严重影响着用户体验。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师Tracy Tsai曾针对智能音箱做出相关分析表示:在对话方式上,一些中国制造商生产的设备语音识别准确率低,中文自然语言的整体理解和反应依旧不够成熟,这是阻碍普及的一个关键原因。

自然语言处理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国复杂的语言环境。在中国,根据教育部的数据,中国有多达 130 多种语言(方言),书面文字 30 种。

由于智能音箱是一个非常依赖对话的产品,从语音识别到语义理解,机器都需要对语言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这些是全球企业都暂时无法克服的障碍,即便是深耕中国多年的苹果,Siri 目前能听懂的方言也仅仅只有上海话和四川话。

因此,只有当语言交互界面技术成型,并发展为标准服务时,智能音箱在有可能在中国市场真正普及起来。

智能音箱已经变成一个大产业,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47亿美元,虽然它暂时被亚马逊Alex和Echo、谷歌Home、苹果HomePod统治着,但是这个市场属于“英语世界”。至于中文市场,还没有谁敢说自己是领导者,有100多家公司正在竞争,都想成为引路人。以此来看,与其说这是一场关于国内智能音箱的价格大战,其背后比拼的是入局公司的资金背景、AI技术背景、资源整合、以及市场开拓等诸多能力。


【科技云报道原创】

转载请注明“科技云报道”并附本文链接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