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高铁成为让国人骄傲的“中国名片。随着国内高铁网的日益完善,高铁已经成为我国越来越多游客首选的出行方式。但高铁上的4G信号差一直是困扰很多商旅人士的一个问题。
最近刚出差回来的老高抱怨说:“这山区的4G信号太差了,根本没法工作,本来想着在回来的高铁上把领导要的方案提前赶出来,周末好好陪陪孩子,结果这一路上高铁钻了无数个隧道, 4G热点根本没法用,没法查资料,工作也没啥进展,真希望未来的5G信号能够有所改善。”
跟老高遇到同样的问题的人很多,经常会看到一些朋友在朋友圈抱怨手机4G信号差的事情。的确,在一些封闭的地方、偏远地区或隧道较多的山区,手机的4G信号并不是很好,那么5G出现后,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其实,相比4G技术,5G在速率、延迟、连接数等方面要好过4G,但5G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5G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5G的那些事,看看5G还有哪些不完美。
5G在狭窄或封闭空间中
信号会更不好
要了解5G在狭窄或封闭空间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了解下5G信号是怎么传播的。
简单来说,无线通信信号是利用电磁波进行通信的。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具有波的特性绕射力和具有粒子特性的穿透力。但是考虑到从远处基站发出的高频电磁波会受到墙壁很大程度上的衰减,所以当我们处于狭窄或封闭空间时,通信信号的好坏主要跟电磁波的绕射力关系最大,波长越长的电磁波,它的衍射能力就越强,也就是绕过阻挡物的能力越来越强。
我们以2G、3G、4G为例,它们的频率是越来越高的,而波长则是呈递减状态。频率高的传输速率更高,但是由于波长变短,所以绕射的能力也逐渐减弱,这样在面对一个建筑物时,2G信号比3G和4G的绕射能力都要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一些狭窄或封闭空间内没有4G信号或者4G信号很差,但是2G通话质量却不受影响的原因。
同理,5G的频率比4G的频率要高,但是波长要短,这也就是说,相比于4G,5G的传输速度更快,但是在封闭空间或者狭窄的空间,4G的绕射能力要强于5G,要好于5G。而且由于在前期部署的时候,5G的基站要少于4G,所以在5G发展初期,5G的信号在狭窄或封闭空间很可能不如4G信号稳定可靠。
5G部署挑战更大
偏远山区的信号可能更不好
如上文提到的电磁波的传播方式,由于5G的波长更短,所以5G的信号覆盖更小,如果要普及5G技术,这就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站。同时5G的应用场景也在增加,所以想要保证5G高速率和广覆盖需求,基站数量要比4G基站多得多。
5G基站在建设初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金问题。如果运营商下定决心要加速5G基站建设,那么需要的资金将远远超过之前的4G。在建设初期,运营商可能更多保障的是城市地区的基站建设。在偏远地区或者隧道较多的山区,部署5G基站的挑战会更大,普及起来会更困难。
所以,即使在5G时代,在偏远地区或隧道较多的山区,5G的信号依然不会很好,甚至比4G的信号还要糟糕,而且这种情况最起码在5G初期是很难改善的。
5G费用你可能吃不消
随着5G技术的普及,5G技术在传输速度、低延迟、连接数上都要远远好于4G,在用户应用体验上肯定要比4G好。例如,在人多的地方,我们的5G信号可能不受影响,下载速度可能会很快,而且延迟会很低。最直观来说,5G可以实现几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
但在享受好服务的条件下,购买5G服务的费用肯定也会相应的增加,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投资最后买单的还是我们用户。比如4G,想要舒舒服服的用流量,至少也要100元以上的套餐,三大运营商的起步套餐都从以前的几块到十几块钱提高到40元左右。所以预计5G起价最少60元,价格不会太低!
5G对个人的价值可能并不大
目前来说,5G的最大特点就是高速率、大连接数、低时延,但这些特点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价值大吗?
首先,高速率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下载,浏览网页会快,但如今的4G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已经足够满足这些需求,5G用户的应用体验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其次,大连接数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价值并不是很大,它的职责更多的是支撑万物互联。5G网络容量的大幅度提升为实现"万物互联"提供了条件,个人的应用好处也就是在人多的地方可能信号比4G要好点。
第三是低时延, 5G网络延迟时间将降低到1毫秒以下,但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并不会有太多的应用体验的提升,更大的价值在商用方面,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及时判断路况,然后传输给操作系统做决定,如果网络延时高了,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实,5G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价值,目前来说并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应用场景,人们对5G的需求也没有想象中的强烈。如果建设5G,就有可能面对 “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还可能会让运营商背上沉重的运营负担,甚至是巨额债务。
未来5G覆盖最可能的方法还是城市集中覆盖,而其他地方依然采用4G模式。要全球覆盖5G,很可能会得不偿失。5G目前来说更大的价值是还是布局未来商用市场,为将来更智慧化的智能生活提供网络保障。
【科技云报道原创】
转载请注明“科技云报道”并附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