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反复地提及“数字化”。
在中国,“数字经济”的概念自2017年至今,已累计4次被直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中央最新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被明确列为国家的发展目标。
从数字经济,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再到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概念从宏观到微观逐渐落地。
在政策、技术、需求等多方因素加持下,中国企业的数字化正在迈入黄金发展期。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在过去的二十年内被普遍提及,但真正成功的企业却凤毛麟角。
麦肯锡报告指出,2016年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率仅为20%,数字化转型始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重重挑战下,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到底面临哪些痛点?在新技术、新业态频出的激烈竞争中,企业应该如何加强数字化的竞争力?不同的行业及企业,是否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道路?
3月31日,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主办的“2021数字化转型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数十家行业龙头企业展示了多项成果展示,并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找到了一套“方法论”。
数字化转型是个长期过程 如何发挥技术价值是重点
经历疫情之后,几乎所有企业都意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数字化降本增效,是每家企业迫切希望解决的议题。
据有关机构测算,数字化可使制造业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使物流服务业成本降低34.2%、营收增加33.6%;使零售业成本降低7.8%、营收增加33.3%。
尽管数字化的未来足够美好,但企业依然要警惕掉入数字化转型的“陷阱”。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所长何宝宏在采访中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困难,是“转型”的问题。
“转型是指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人才结构、文化都要跟着调整,不是简单的把数字化技术引入到企业中。所以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90%以上的企业都会在历史变革中死掉,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所长 何宝宏
同时,何宝宏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还是一个长期过程,至少需要20-30年的时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效,不应该简单用“成功”和“失败”来定义。“如果在2-3年内观察一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才刚开始,何言失败,更应该说是为下一步的转型积累了经验。”
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在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来打造自身的IT数字化能力。
据中国信通院《2020年云计算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已经应用云计算的企业占比达到66.1%。同时,2019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1334亿元,增速38.6%;预计2020-2022年仍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何宝宏指出,现阶段数字生产工具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如何发挥技术的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云计算为例,以前企业关注的是“云优先”,以上云为主要转型目标,但现阶段企业更关注“云效能”,即发挥云在实际业务中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既需要关注IT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关注IT基础设施的运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很多企业重建设,轻运营,因为运营是个很枯燥又不容易出成效的事情,但是不运营或者运营得太差,数字化就发挥不出作用,又如何谈转型呢?”何宝宏表示。
总体而言,认为只要使用了新技术就是进行了数字化,会将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向非常危险的方向。追求长期价值,将企业持续发展的效益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评判依据,才能不断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和活力。
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双曲线”
转型者和赋能者的方法论
数据显示,2020年,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已近四成,对GDP贡献率近七成,预计2021年将进一步增至47.56亿元。
尽管数字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数字化水平在各个行业的分布并不一样,互联网、金融、通信等行业的数字化服务明显高于农业、制造等传统行业。针对不同行业特色、规模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又该如何实施呢?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副所长栗蔚表示,不同企业的确拥有不同的数字化实施路径,但前提是企业需要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水平,下一阶段去往什么方向。
因此,中国信通院首次推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双曲线”,以清晰描绘现阶段数字原生程度不同的企业所处的数字化发展阶段,并围绕此理论开展了相关的标准研究。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副所长 栗蔚
“双曲线”理论指出,对于数字原生程度较低的企业,比如农业企业、医疗企业等,他们往往遵循“转型者”曲线路径,现阶段数字应用水平相对较低,这类企业更注重业务IT数字化转型。
对于数字原生程度较高的企业,比如通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他们遵循“赋能者”曲线路径,目前数字应用水平相对较高,更注重平台IT数字化转型。
但由于自身的数字化发展没有停止,他们将同时兼具“转型者”和“赋能者”双重身份,转型和赋能交替发展。
据栗蔚介绍,面向“数字化转型者”,中国信通院推出了《企业IT数字化能力和运营效果成熟度模型(IOMM)》标准,帮助企业定位自身数字化水平,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其中,I(IT)代表企业利用高效可复用云化平台,打造IT数字化能力的成熟度,O(Operation)代表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经营运营的成熟度。
转型者可以依托IOMM“6 6模型”考量规划具体数字化路径,将云智平台化、能力组件化、数据价值化、运营体系化、管理精益化、风控横贯化”六大能力作为转型目标,并将“智能敏捷、效益提升、质量保障、业务创新、风控最优、客户满意”六大价值作为效果验证。
面向“数字化赋能者”,中国信通院推出了《数字化可信服务能力要求》标准体系,对数字化服务商的服务能力进行考量,指导赋能者提升全栈式数字化服务水平。
“数字化赋能者”可以依托“三维可信、六大能力”建设数字化可信服务。其中,三维可信包括: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可信赖、安全可信任和生态可信任;
六大服务能力要求包括:数字化场景能力、数字化治理能力、可信兼容生态能力、平台化产品能力、数字化服务运营能力,数字信任安全服务能力。
栗蔚表示,通过这样一套方法论和标准体系,企业可以非常量化地判断自己处在哪个发展阶段,需要在哪些能力上进行补足,下一阶段朝着什么方向迈进。
同时,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数字化水平发展不一致,该标准体系也对不同行业提出了不同的量化要求,不同企业可以拥有各自的数字化实施路径。
行业龙头率先探索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国路径
事实上,以上理论研究和标准制定只是中国信通院众多成果中的一部分。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中国信通院还展开了相关一系列工作:
在测试评估方面,中国信通院针对各行业典型企业开展了首批试评估工作,并基于标准和评估情况撰写了《企业IT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白皮书;
在产业协作方面,中国信通院联合银行、保险、能源、通信和科技等各行业龙头企业,成立了国内首个“企业数字化发展共建共享平台”,以加速数字化技术迭代和落地。
在这一过程中,招商局、五矿、宝信、浦发银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腾讯云、阿里云、浪潮云、华为、中兴、京东、金蝶等多个行业龙头企业都参与进来,积极贡献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经验,率先探索属于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落地的路径。
据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云网运营部平台云化推进处处长陈靖翔介绍,中国电信一直在推行“云改数转”战略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底座,来驱动整个集团内部的转型;另一方面作为运营商也要让自身的最佳实践,赋能更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如今,中国电信的数字化转型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作为传统大型央企,中国电信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从传统封闭、垂直集成的IOE架构,转变为开放、水平扩展的分布式云化架构,是业内率先实现“去IOE”的企业。
其中,中国电信天翼云自研的分布式数据库能承载9亿用户的运行,包括上亿的话单算力、千万级的高并发能力等。
目前,中国电信上云率已达到43%,完成了上千套系统的规模化上云,预计2022年将实现全面上云。通过上云,中国电信切实解决了以前传统企业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在提质增效、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集约销售品的上市时间由月到天,计费出账由8小时缩短到2小时,数据应用从T 1向分钟级演进,系能性能提升5-10倍,硬件成本降低30%,推进了流程的数字化,大数据注智生产系统,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中国电信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正是从“基础设施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经营运营能力”进行双驱动,很好地契合了中国信通院《企业IT数字化能力和运营效果成熟度模型(IOMM)》标准的要求。
陈靖翔表示,中国信通院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推出的非常及时,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权威参考,另一方面运营商也能够通过比照标准不停的提升自身数字化服务能力,以满足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求。
“我们希望以自己的最佳实践服务于客户,我们先干成功了,再告诉客户怎么干,以完善数字化平台底座能力和原子能力,赋能各行各业客户的数字化转型。”陈靖翔说道。
可以看到,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信通院联合各行业龙头企业探索企业数字化的有效路径,率先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打造出了“示范样本”,为各行业企业准确绘制数字化“能力地图”,快速找到短板和漏洞,制定“精准发力”的解决方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