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博士曾在书中指出,工程师可以划分为五个等级,级别数越高,对社会的影响力越大,比如第五级可以开创行业,掰着指头数一数估计也是能数的过来,绝大部分人应该止步在三、四级。
作为技术从业者,接触最多的是代码,偶尔也能接触到客户,更多的是他们的需求变来变去。IT是个万能胶水,可以适配很多行业,作为一个工具,游走在各个行业里,慢慢的也会萌生出一些规则定式出来。工程师思维就像是指南针,从需求到发布的一整个的软件工程了然于心,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
系统不是空中楼阁,终究要落地使用,这中间不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有个鸿沟需要跨越。这个鸿沟就需要产品产品人员介入,也就是产品思维逻辑,能剥离对普通人来讲更烧脑的技术细节,进而把整个产品的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产品与用户的桥梁,这个“翻译”的重要性堪比两个语言体系的人交流是一样的。
用户思维模式很简单,把我关心的东西展现给我就好,逻辑可能不那么严谨,甚至天马行空。没有用户买单的产品都是垃圾,最应该关心的就是用户,但如果全听用户的,我相信也做不出什么好产品,系统需要缜密的逻辑推演,把目标用户的需要,转化整合形成闭环。
再回头看狭义的工程师思维,虽然更偏重于技术实现,包括很多的技术细节,能在系统层面形成闭环,但在商业系统中能不能形成闭环呢?技术外,还有很多诸如品牌、营销、资金、团队等等因素的考量,决定着这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短。
到底是科技改变世界?还是商业改变世界?
广义理解下,工程师思维应当将这三种思维共存,技术系统作为商业系统的一环,应当把视野开阔到整个商业环境中去,如何与竞品、友商共存共生共赢。发展至当下,一般技术的不对称性已经不那么明显,差异化经营才是重点,如何在一个行业里,摸准脉络后适当切入,扩大战果建立壁垒,让企业得以基业长青,已然是很大的成就。对标工程师的五个层级,也才有机会向更高的层级跃进。
Elon 一直被人定为具有工程思维的标杆人物,他也确实做到了,在很多行业里都有出彩的成绩:支付、航天航空、汽车、新能源、生物医疗、交通、电信互联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