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 电力,摆脱卫星授时系统受制于人的困境
北斗 电力,摆脱卫星授时系统受制于人的困境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明确指出,2021年,要大力加强北斗系统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
然而,要实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首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提出的“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北斗 能源电力”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要关注安全。
和GPS一样,北斗卫星信号暴露在空气当中,易受卫星信号攻击的影响。而能源电力是特殊的行业,需要构建统一安全防护体系。特别是在一些攻防战中,一旦对方切入假信号,让系统的某个环节获得错误信息,便可能导致其他环节连续错判,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其次要关注标准。
“北斗 电力”在应用初期大多是逐个探索,缺乏顶层规划设计。标准缺失在应用初期引发了兼容性不佳的问题。比如,不同厂家解析同样的北斗信号,由于缺乏标准,同一类信号的解析输出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后续环节的应用。
再次要关注模式。
标准的不足,也间接地带出了北斗应用的另一个短板:商业模式缺失。相对于GPS,北斗的应用时间短,应用范围小,导致整体应用的成本相对较高。加上不少环节仍然缺失统一标准等问题,其应用势必会增加更多的额外成本。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薛安成认为,面对上述问题,需要不断优化技术、建立应用标准、完善安全体系,在应用上稳步向前,打通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驱动其实现价值的生产、传输及分配。
第一,按照“一环节一措施”的原则,打造安全体系。
能源电力系统设备类型多、分布范围广,不同对象如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重要程度不同,其安全防护程度也不同。
同一设备安装在不同地点,其安全等级也不同。因此,需要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体系,如接收北斗授时信号的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安装在变电站内和户外杆塔,其安全防护程度不同,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也需有所区分。同时,应适时开展攻防演练,暴露缺点,及时消除安全漏洞。
第二,借助“迭代升级”方式,不断提升核心芯片的可靠性、成熟度、兼容性。
电力北斗通常被应用于较为恶劣、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这对芯片要求较高,而在芯片应用初期一般对这些问题考虑不足,导致少数产品的电磁兼容等可靠性不能完全满足电力需求。因此,相关芯片的可靠性需要提升。同时,相关自主可控芯片需要根据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地进行迭代优化升级,提高成熟度,加强兼容性,提升北斗芯片和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尝试“以优惠换市场”等模式,实现大规模应用。
据报道,GPS 垄断国内导航产业95%以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要挤入市场,必须考虑降低推广成本、提升用户黏性。可以参考GPS应用推广初期以优惠换市场的方式,利用北斗在短报文通信方面的优势,用相对低廉甚至免费的价格向用户开放,提高普及程度以及用户黏性,进而推动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导航定位芯片等技术不断升级。在推广应用方面,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能源电力企业的响应推进、电力设备厂商主动跟进,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