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浪潮之巅》-下篇

2022-05-05 14:26:03 浏览数 (2)

摘要:上一篇书中自有黄金屋系列6:读《浪潮之巅》-上篇 主要讲苹果、微软和雅虎的兴衰史。本篇主要讲下“不作恶”的谷歌以及IT行业中那些经典的定律,其中包括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反摩尔定律、721定律、诺维格定律以及基因决定定律,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科技浪潮下这些大佬兴衰沉浮的关键。还是那句话,不管你是否从事IT行业,这是身处当今信息时代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拜读的佳作。

目录

01 “不作恶”的谷歌

02 IT行业中那些经典的定律

1. 摩尔定律

2. 安迪比尔定律

3. 反摩尔定律

4. 721定律

5. 诺维格定律

6. 基因决定定律

01 “不作恶”的谷歌

1. 谷歌源起

90年代末互联网大潮席卷硅谷,还在读博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搞了一个半学术半实验的科研项目,通过更优的规则和算法提升搜索引擎的效率,谷歌由此诞生。

Google一词来源于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古戈尔(Googol),也就是10的100次方。这个数字有多大?宇宙中全部基本粒子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大。从这个充满野心的名字就能看出谷歌的雄心壮志,他们的搜索引擎想要囊括一切。

比尔盖茨很早就明白能够主导整个PC领域的公司一定是帮助每个人使用计算机的公司。比尔盖茨做到了这一点,于是成为了PC之王。同样的道理,谷歌的佩奇和布林明白要想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主导者就必须让所有人能在网上免费并且方便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谷歌将全世界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习惯从浏览转向了搜索,最终让搜索引擎代替了原来的门户网站。

谷歌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成为现在互联网的新霸主。

2. “不作恶”的行为准则

很多人认识谷歌应该都是从搜索引擎开始。和谷歌“不作恶”的行为准则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咱们国内的百度。同样作为搜索引擎,两家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百度是根据关键词竞价排名,谁给的钱多,谁的排名就靠前。也正是因为百度这种商业模型之前闹出的莆田系医院等等负面新闻伤透了大家的心。

众所周知,"不作恶"是谷歌的行为准则,对这种行为准则的倡导和坚守也是谷歌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搜索结果的客观和公正上。举个例子来说,当用户完成搜索之后,会根据搜索词匹配最适合的网页。这也是谷歌搜索引擎做的事。但是现在加入商业因素这一层之后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有些公司想提升自己网页的点击率,就会花钱给百度人为改变搜索结果的顺序。本来这些公司的网页排名可能在N名开外,但是现在因为百度收了钱,所以把网页排名提前,这样更多的人就点进这些给百度钱的公司的页面,达到导流的作用。而用户真正需要的搜索结果可能排到下面去了,大大降低了搜索效率。这就是百度的策略。谷歌坚持按照搜索内容匹配最合适的网页,这是因为佩奇和布林认为用户相信谷歌提供的信息完全是因为他们用最好的算法生成客观公正并且没有受到金钱影响的结果。而商业方面谷歌变通的方法是网页排名保持客观,在网页的其他前方嵌入付费广告,并且注明这是广告链接。对于当时铺天盖地都是弹出式广告的互联网绝对是一股清流。

谷歌在商业模式上的选择使得谷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价值观成为公司上下所有人一种自然的共识,想要长期发展必须在整个业界和大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并最终赢得大家的信赖。"不作恶"的行为准则也成为谷歌长期发展的保障,并且最终成为改变用户使用互联网习惯的公司。

3. 精英文化

谷歌的用人策略是:我们只需要天才。相比于咱们传统的什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人多力量大之类强调集体的力量,谷歌更赞赏也更愿意发扬个人英雄主义。

谷歌拿到2000万投资初期时只有一二十个工程师,但是这些工程师都是以一当百的高手。尤其是佩奇和布林刚从斯坦福出来的时候带出的一个同学西尔弗斯坦,他是个计算机奇才,曾经凭借一己之力写出谷歌搜索引擎的第一个商业版本。

谷歌只招博士生,以及名牌大学毕业并且在学校里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感觉这个不仅仅是谷歌,很多国内外的互联网公司都会这么做。虽然名牌大学出来的不一定都是精英,但是从概率的角度上讲精英的比例更大些。一般大公司福利待遇都很好,那么在优厚待遇的前提下为什么不招更优秀的人呢?虽说一般大学也会出精英,但是相比于名牌大学的比例要低很多。为了最大效率的提升招聘效率,很多公司直接选择名牌大学作为敲门砖也是很好理解的。

4. 谷歌的中国化进程

2001年经过千挑万选谷歌终于找到传奇CEO施密特。施密特上任后引进规范化的管理,为公司之后的飞速发展做好了准备。同时施密特非常注重国际化进程,尤其重视中国市场。直到2005年找到李开复博士作为谷歌中国的CEO。刚好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我们的开放程度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同时也是谷歌在中国最成功的一年。

奥运会之后随着金融危机爆发,谷歌缩减开支并且减少了中国的投入。与此同时,自由派的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和中国的蜜月期也一去不复返。自由派人士占主要地位的谷歌总部无法忍受我们的互联网监管方式。这中间的矛盾都积压在李开复一个人身上。最终因不堪重负李开复选择离开谷歌。

失去了作为润滑剂的李开复,谷歌和我国监管部门的关系难以调和。之后再面对监管问题谷歌竟然选择和监管部门"水平碰撞",要求在华业务不接受审查。最终的结果是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

谷歌的离开更多是政治和商业的原因,并且最终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生态的平衡,影响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和路线,从此我们也进入了BAT时代。虽然个人认为如果谷歌没有退出中国,那么百度并没有太多机会。对于我们工程师来说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使用谷歌,百度一下你就上当更成为笑谈。很遗憾,谷歌退出中国之后也错过了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5. 安卓联盟

当整个IT行业的格局从之前的Windows 英特尔转向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手机操作系统自然成为竞争的焦点。2007年苹果iPhone上市大获成功,顺利拔得手机操作系统的头筹。同年谷歌成立安卓联盟,揭开手机领域的世界大战。

苹果依旧我行我素,想占据硬件到操作系统整个生态链。因为吃独食,所以永远是消费电子产品中的时尚品,占据小众市场。谷歌则完全学习微软,关心最重要的操作系统,把上下游全部交出去,更牛逼的是安卓系统是免费的。在谷歌的安卓联盟中,从各大处理器厂商到手机生产巨头再到一大推无线运营商都在其中。通过安卓手机操作系统把整个移动通信产业链完美串联。这样得到整个行业支持的谷歌自然无往不胜。

虽然从设计上来说没人能超过乔布斯,早期的安卓手机体验也差了iPhone一大截,但并不会影响谷歌在手机操作系统上的成功。2010年的第二个季度安卓手机的出货量就反超iPhone,之后更不必说。直到2018年谷歌市值达到8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6. 不是那么完美的谷歌

谷歌坚持工程师处在公司的金字塔尖,坚持工程师文化是它的成功之道。谷歌、微软以及我们的华为都是工程师文化,创始人都是工程师出身,热衷于技术,但是产品体验做的不算太好。

而苹果、Facebook和腾讯这些公司则是以产品经理为主的企业文化,所以产品的用户体验很流畅。至于背后技术怎么样不敢保证。比如苹果,乔布斯在的时候苹果的产品以质量好著称,当他不在了,小毛病不断,这个大家深有体会。而亚马逊和阿里巴巴这样纯商业起家的公司则是销售文化。

不同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进化出自己独有的基因,然后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产品定位和商业模式都是为这个基因量身打造。这个基因会让一家公司在自己的领域无往不胜,但是也会因为基因的局限性难以在新的领域再创辉煌。

谷歌依靠纯正的工程师文化和技术基因起家,也也因为这个基因过于强大使得公司缺乏灵活性,也缺乏在新领域之内的适应性。

关于基因决定定律会在下面一章IT行业中那些经典的定律详细说明。基因问题不仅仅是谷歌存在的问题,更应该是所有公司存在的问题。

02 IT行业中那些经典的定律

1. 摩尔定律

英特尔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博士在1965年提出了摩尔定律: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就会翻一番,性能也随之提升一倍。数十年来个人电脑乃至整个IT行业都遵循着这个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前发展。

2安迪比尔定律

这里的安迪是英特尔的传奇CEO安迪格鲁夫,代表芯片生产商。比尔则是微软的比尔·盖茨,代表软件开发商。而安迪比尔定律是指:硬件厂商带来的性能提升都会被软件开发商消耗殆尽。

按照上面摩尔定律说的,硬件的性能18个月能提升一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我们没有觉得电子产品快了那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安迪"创造的"比尔"都会拿走。我们的硬件性能虽然提升了,但是会被应用软件全部吃掉。举个最最简单的例子,QQ软件在2000的时候有多大,现在又有多大。对于最简单的聊天软件如此,其他的软件更不必说。如果你拿10年前的手机可能现在连微信都没法用。

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对于硬件厂商也是如此。如果"比尔"没有榨干硬件资源,那么也不会推动硬件厂商不断的进步。试想下,如果你的电脑硬件资源连续多年都是够用的,那么你还会不断的去更新你的电子设备么?

正是因为硬件厂商不断提升性能,然后软件厂商全部吃掉。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好处,迫使用户更换新的电子设备,让惠普戴尔等电脑公司收益。然后这些电脑公司再向英特尔订购芯片,同时向希捷等外设厂商订购外设等等,不断推动电脑相关配件发展。整个过程各家的利润都得到提升,股价也上涨。然后这些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把利润投入到研发,激励硬件厂商不断革新技术,提升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就这样循环推动整个PC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天使和恶魔相互依存,这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电子设备的原因。PC时代是英特尔 微软的组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ARM芯片 安卓的组合,都遵循安迪比尔定律。

3. 反摩尔定律

如果一家IT公司现在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数量的相同产品,那么它的营业额就会减半。这就是反摩尔定律。

正是因为反摩尔定律的存在,IT行业中所有公司都生活的很艰难。想要拥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产品的性能提升必须赶上摩尔定律的预测,这是IT界自然选择的力量。不能适应摩尔定律的公司很快会被淘汰。

正因为有了反摩尔定律促使科技领域不断进步。因为每一种技术一段时间之后量变的潜力就会挖掘殆尽,为了继续成长必须要有革命性的创新出现,所以迫使所有的IT公司把大量的利润投入产品研发和技术质的飞跃上。同时反摩尔定律为小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因为在量变积累中小公司肯定竞争不过大公司。只有出现质变的机会小公司才能后来居上。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例子,能和微信竞争的绝对不是下一个微信,但可能是抖音。手机行业里咱们国家的华为、OPPO等正是因为抓住了3G取代2G的质变的机会迅速崛起超越手机行业之前的大佬。

4.721定律

当科技信息产业某个领域发展成熟之后,各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会出现相似的721分布规律。行业老大作为整个行业的主导者有6-7成的市场份额,老二占有2-3成的市场份额,最后剩下的一成市场份额会被小企业划分掉。

721定律总体来说就是市场占比分布大概在7:2:1,赢家可以通吃,但是还有一道超越商业竞争的约束存在,那就是不能做的太绝,要给别人留一口。

比如个人电脑领域,微软是行业老大,苹果老二。微软控制着Windows系统,结果就是所有的软件件开发商都围着微软转,微软具有行业控制权。作为老二的苹果偶尔挑战下微软,偶尔会提升一点自己的市场份额,但总体不是微软的对手。而其他像Adobe这样的软件公司只能跟着老大和老二分一口吃的。

电脑处理器领域也是这样,英特尔是老大,AMD是老二。AMD需要和英特尔的产品兼容,否则死路一条。而剩下的半导体公司则围着老大英特尔转,做个人电脑的其他芯片。全球网络设备市场上,华为是老大,思科是老二。互联网领域谷歌是老大,Facebook是老二。电商领域国外是亚马逊老大,eBay老二,国内是阿里巴巴老大,然后是京东等等都是遵循这个721定律。

IT行业遵循721定律,更容易出现这种赢家通吃的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IT领域和传统工业的成本是不同的。对于传统行业来说,研发成本很低,但是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很高。想要扩大销售规模需要不断增加成本。比如汽车行业想要扩大销售额,不仅仅要投入研发成本,更多的是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想扩大一倍的营业额,可能相应的工厂规模和员工数量也要增加一倍。但是在IT领域完全不同,重头的是研发成本,其他成本非常低。这个很好理解,比如操作系统来说,一万份操作系统和一百万份的研发成本是一样的。增加倍数的销售规模并不需要雇佣同倍数的员工,所以总利润很快就提升了,这也是IT公司迅速膨胀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信息产品生态之间具有强耦合性。还拿操作系统来说,当我们习惯了Windows的操作系统,并且安装了很多软件。当出现新的更好用的操作系统时,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会舍弃Windows。因为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生态已经构建,我们使用的很多软件也只能在Windows上跑,所以即使出现更好的系统大多数用户也不一定会换。

正是因为IT公司的销售规模扩大并不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和公司效率的下降,再加上IT生态链之间具有强耦合性,使得IT行业的公司很容易做到强者恒强,赢家通吃的局面。

这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既然能做到赢家通吃,老大为啥还要留下其他的竞争者呢?主要的原因是各大科技公司自觉遵守风险控制原则以及美国政府对商业垄断行为的严格控制。具体怎么操作?比如苹果的手机芯片去年用A供货商的,那么今年就会用A供货商的竞争对手B的,这就是基于风险控制考虑的。还有的原因是老二或者其他小公司会负隅顽抗或者在某些方面会做的很好。当市场行为没办法阻止垄断时,美国司法部和欧盟的反托拉斯委员会就会出手。

正是上面种种原因,行业中聪明的老大总是会主动让出一些市场份额,这也成为IT行业中不成为的约定。其实之前一直没想通腾讯在社交领域已经做到如此地步了,为啥还让陌陌等其他社交软件存在。这可能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5. 诺维格定律

谷歌研究院主任、人工智能专家彼得诺威格曾经提出:一家公司在某一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以后就不可能再翻倍了。

这条看似废话的定律却道出了很多跨国公司兴衰的根源。公司和人一样,也有青少年、中年和老年。处于青少年的公司充满朝气,整个世界对它来说也是无限大的。但是当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后想进一步成长就会受到整个行业发展的制约,可以说到了一种瓶颈期。这种情况在科技公司尤为明显。

对于一个在某个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公司来说,如果不能预见市场的饱和性就会非常危险。要想保证自己长盛不衰,必须不断的开拓新的财源。而开拓新的财源有两种途径:一个是横向扩展业务,另一个是转型。

横向扩展就是把现有的商业和技术优势扩展到相近的领域。比如谷歌自身的技术优势是精准广告投放能力,商业优势在于全球最大的广告商网络。2006年的时候谷歌收购了Youtube,2007年成立了安卓联盟。所以到现在谷歌还是最强的互联网公司,就是因为通过横向扩展不断找到新的财源增长点。谷歌这些成功过的横向扩展都是围绕自己优势的广告业务进行,不管是Youtube上的视频广告,还是手机上相应的广告,都是现有技术的相近领域的推广。

是否利用自己技术和商业的优势向邻近领域扩展,是横向扩展和大企业多元化败局的根本区别。工业史上其他类似的成功扩展也有很多,比如微软从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扩展到应用软件,迪士尼从少儿动画扩展到传统影视和娱乐等。

相比于横向扩展,转型则难上加难。当一个行业进入老年期无从扩展时,公司想要继续发展和生存就必须谋求转型,但企业转型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像让篮球明星科比改行去打高尔夫,结果可想而知。吴晓波认为企业转型是一个极大概率失败的事情,不转型是在等死,转型是在找死。

6. 基因决定定律

接着上面的问题,为什么一家公司转型会如此艰难?其中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基因决定定律。把一家公司的基因作为理解企业兴衰的钥匙是吴军和李开复以及很多优秀的管理者共同得出的结论。那么什么是基金决定定律?

一家公司在某一领域很成功,那它的企业文化、做事方式、商业模式和市场定位都一定已经被优化的非常适合当前这个市场,它与市场相互驯化,企业的基金因此形成。但遗憾的是这些基因未必能够适应新的市场。

这里就拿咱们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举例。现在互联网双雄之一的腾讯拥有无与伦比的流量优势,在社交领域无人可敌。但是换个领域来看看。腾讯之前也有做过电商拍拍网,虽然坐拥亿级别流量但还是无法在电商领域有啥建树。同样的另一位互联网双雄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遥遥领先,但是一到社交领域就哑火。马云做梦都想踏入社交领域,但是不管是“来往”还是其他社交领域产品都只有惨败。前面讲的微软在互联网时代的惨败等都和基因决定定律有关。

这些大佬失败的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基因决定定律。腾讯的基因是从市场竞争中进化出来的,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产品定位和商业模式等等都是为社交领域量身打造。正是因为在社交领域如此成功,所以腾讯更加坚信自己的基因。通过横向扩展,腾讯在和社交领域相关的游戏领域也力压群雄。但是非常遗憾,这些基因可能并不一定适合电商。

总结

本篇前半部分讲了“不作恶”的谷歌。因为倡导和坚持“不作恶”的行为准则,所以谷歌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也最终成为能改变用户使用互联网习惯的伟大公司。后半部分主要讲IT行业中那些经典的定律,其中包括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反摩尔定律、721定律、诺维格定律以及基因决定定律,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科技浪潮下这些大佬兴衰沉浮的关键。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