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Webpack初体验
用Webpack解决什么问题
- 模块化
- 高级特性、开发效率、安全性
- ES6 、Typescript、sass、less
- 监听文件变化并反映到浏览器上,提高开发效率
- 开发完成后的打包,压缩、合并、tree-shaking等以及其他相关的优化
Webpack是什么
- Webpck是一个静态的模块化打包工具,为现代的JS应用程序
- 我们来对上面的解释进行拆解:
- 打包bundler:webpack可以将帮助我们进行打包,所以它是一个打包工具。
- 静态的static:这样表述的原因是我们最终可以将代码打包成最终的静态资源(部署到静态服务器)
- 模块化module:webpack默认支持各种模块化开发,ES Module、CommonJS、AMD等
- 现代的modern:现代前端开发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才催生了webpack的出现和发展
Webpack和Vite
Webpack会被Vite取代吗?
- vite推出后确实引起了很多的反响,也有很多人看好vite的发展
- 但是目前vite取代webpack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目前vue项目支持使用vite,也支持使用webpack
- vite最终打包的过程,依然需要借助于rollup完成
- vite核心思想并不是首创
- 事实上,vite的思想和之前的snowpack是重合的,而且相对目前来说snowpack会更加成熟
- 当然,后续发展来看vite可能会超越snowpack
- webpack的更新迭代
- webpack在发展工程中,也会不断改进自己,借鉴其他工具的一些优势和思想
- 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无论是自身的优势还是生态都是非常强大的。
关于Vite的思考
- 学习任何的东西,重要的是学习核心思想
- 学习了JS学TS不是从0开始
- 学习了Vue,学React也不是从0开始
- 任何工具的出现,都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开发
- 无论是vite的出现,还是以后新的工具出现,不要有任何排斥的思想;
- 我们要深刻地明白,工具都是为了更好地给我们提供服务
- 不可能出现了某个工具,让我们的开发效率变得更低,而这个工具却可以变得非常流行,这是不存在的
Webpack默认打包
- 我们可以通过webpack进行打包,之后运行打包之后的代码
- 在目录下直接执行webpack命令
webpack
- 直接在终端执行webpack可能本机安装版本和项目版本不同,所以在package.json中定义命令例如:"build":"webpack",这样就会根据package.json中的webpack版本进行打包(前提是已install)。
- 在目录下直接执行webpack命令
- 生成一个dist文件夹,里面存放一个main.js文件,就是打包之后的文件
- 这个文件中的代码被压缩和丑化了
- 暂时不关心他是如何做到的,后续我讲webpack实现模块化原理时会再次讲到。
- 另外发现代码中依然存在ES6的语法,比如箭头函数、const等,这是因为默认情况下webpack并不清楚我们打包后的文件是否需要转成ES5之前的语法,后续我们需要通过babel来进行转换和设置;
- 发现可以正常进行打包的,但是有一个问题,webpack是如何确地入口的?
- 事实上,我们运行webpack时,webpack会查找到当前目录下的src/index.js作为入口
- 所以,如果当前项目中没有src/index.js,那么会报错
- 当然也可以通过配置来指定入口和出口,例如(通常写配置文件)
npx webpack --entry ./src/main.js --output-path ./build
Webpack配置文件
- 通常情况下,webpack需要打包的项目是非常复杂的,并且我们需要一系列的配置来满足要求,默认配置必然是不可以的。
- 我们可以在根目录下创建一个webpack.config.js文件,来作为webpack的配置文件,例如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entry: "./src/main.js",
output: {
filename: "bundle.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build"),
},
};
- 继续执行webpack命令,依然可以正常打包
- 也可以不使用webpack.config.js作为文件名,使用命令定义路径和文件名即可,例如
webpack --config ./wk.congfig.js
Webpack依赖图
webpack到底是如何对我们的项目进行打包的呢?
- 事实上webpack在处理应用程序的时候,它会根据命令或者配置文件找到入门文件;
- 从入口开始,会生成一个依赖关系图,这个依赖关系图会包含应用程序中所需的所有模块(比如js文件、css文件、字体等)
- 然后遍历图结构,打包一个个模块(根据文件的不同使用不同的loader解析)
Mode配置
- Mode配置选项,可以告知webpack使用响应模式的内置优化:
- 默认值是production(什么都不设置的情况下);
- 可选值有:'none' | 'development' | 'production';
- 这几个选项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Mode配置代表配置了更多
- 绿色选项 = 所有红色选项
Webpack核心流程
引用于[万字总结] 一文吃透 Webpack 核心原理
这个过程核心完成了 「内容转换 资源合并」 两种功能,实现上包含三个阶段:
- 初始化阶段:
- 「初始化参数」:从配置文件、 配置对象、Shell 参数中读取,与默认配置结合得出最终的参数
- 「创建编译器对象」:用上一步得到的参数创建 Compiler 对象
- 「初始化编译环境」:包括注入内置插件、注册各种模块工厂、初始化 RuleSet 集合、加载配置的插件等
- 「开始编译」:执行 compiler 对象的 run 方法
- 「确定入口」:根据配置中的 entry 找出所有的入口文件,调用 compilition.addEntry 将入口文件转换为 dependence 对象
- 构建阶段:
- 「编译模块(make)」:根据 entry 对应的 dependence 创建 module 对象,调用 loader 将模块转译为标准 JS 内容,调用 JS 解释器将内容转换为 AST 对象,从中找出该模块依赖的模块,再 递归 本步骤直到所有入口依赖的文件都经过了本步骤的处理
- 「完成模块编译」:上一步递归处理所有能触达到的模块后,得到了每个模块被翻译后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 「依赖关系图」
- 生成阶段:
- 「输出资源(seal)」:根据入口和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组装成一个个包含多个模块的 Chunk,再把每个 Chunk 转换成一个单独的文件加入到输出列表,这步是可以修改输出内容的最后机会
- 「写入文件系统(emitAssets)」:在确定好输出内容后,根据配置确定输出的路径和文件名,把文件内容写入到文件系统
单次构建过程自上而下按顺序执行,下面会展开聊聊细节,在此之前,对上述提及的各类技术名词不太熟悉的同学,可以先看看简介:
Entry
:编译入口,webpack 编译的起点Compiler
:编译管理器,webpack 启动后会创建 compiler 对象,该对象一直存活知道结束退出Compilation
:单次编辑过程的管理器,比如watch = true
时,运行过程中只有一个compiler
但每次文件变更触发重新编译时,都会创建一个新的compilation
对象Dependence
:依赖对象,webpack 基于该类型记录模块间依赖关系Module
:webpack 内部所有资源都会以“module”对象形式存在,所有关于资源的操作、转译、合并都是以 “module” 为基本单位进行的Chunk
:编译完成准备输出时,webpack 会将module
按特定的规则组织成一个一个的chunk
,这些chunk
某种程度上跟最终输出一一对应Loader
:资源内容转换器,其实就是实现从内容 A 转换 B 的转换器Plugin
:webpack构建过程中,会在特定的时机广播对应的事件,插件监听这些事件,在特定时间点介入编译过程
webpack 编译过程都是围绕着这些关键对象展开的,更详细完整的信息,可以参考 Webpack 知识图谱 。
Webpack和Gulp
- gulp的核心理念是task runner
- 可以定义自己的一系列任务,等待任务被执行;
- 基于文件Stream的构建流; p我们可以使用gulp的插件体系来完成某些任务;
- webpack的核心理念是module bundler pwebpack是一个模块化的打包工具;
- 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loader来加载不同的模块;
- 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插件在webpack打包的生命周期完成其他的任务;
- gulp相对于webpack的优缺点:
- gulp相对于webpack思想更加的简单、易用,更适合编写一些自动化的任务;
- 但是目前对于大型项目(Vue、React、Angular)并不会使用gulp来构建,比如默认gulp是不支持模块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