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6000 字,我们来聊聊 Webpack 打包闭环。
回顾一下,在之前的文章《有点难的 webpack 知识点:Dependency Graph 深度解析》已经聊到,经过 「构建(make)阶段」 后,Webpack 解析出:
module
内容module
与module
之间的依赖关系图
而进入 「生成(「「seal」」)阶段」 后,Webpack 首先根据模块的依赖关系、模块特性、entry配置等计算出 Chunk Graph,确定最终产物的数量和内容,这部分原理在前文《有点难的知识点:Webpack Chunk 分包规则详解》中也有较详细的描述。
本文继续聊聊 Chunk Graph 后面之后,模块开始转译到模块合并打包的过程,大体流程如下:
为了方便理解,我将打包过程横向切分为三个阶段:
- 「入口」:指代从 Webpack 启动到调用
compilation.codeGeneration
之前的所有前置操作 - 「模块转译」:遍历
modules
数组,完成所有模块的转译操作,并将结果存储到compilation.codeGenerationResults
对象 - 「模块合并打包」:在特定上下文框架下,组合业务模块、runtime 模块,合并打包成 bundle ,并调用
compilation.emitAsset
输出产物
这里说的 「业务模块」 是指开发者所编写的项目代码;「runtime 模块」 是指 Webpack 分析业务模块后,动态注入的用于支撑各项特性的运行时代码,在上一篇文章 Webpack 原理系列六:彻底理解 Webpack 运行时 已经有详细讲解,这里不赘述。
可以看到,Webpack 先将 modules
逐一转译为模块产物 —— 「模块转译」,再将模块产物拼接成 bundle —— 「模块合并打包」,我们下面会按照这个逻辑分开讨论这两个过程的原理。
一、模块转译原理
1.1 简介
先回顾一下 Webpack 产物:
上述示例由 index.js
/ name.js
两个业务文件组成,对应的 Webpack 配置如上图左下角所示;Webpack 构建产物如右边 main.js
文件所示,包含三块内容,从上到下分别为:
name.js
模块对应的转译产物,函数形态- Webpack 按需注入的运行时代码
index.js
模块对应的转译产物,IIFE(立即执行函数) 形态
其中,运行时代码的作用与生成逻辑在上篇文章 Webpack 原理系列六:彻底理解 Webpack 运行时 已有详尽介绍;另外两块分别为 name.js
、index.js
构建后的产物,可以看到产物与源码语义、功能均相同,但表现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例如 index.js
编译前后的内容:
上图右边是 Webpack 编译产物中对应的代码,相对于左边的源码有如下变化:
- 整个模块被包裹进 IIFE (立即执行函数)中
- 添加
__webpack_require__.r(__webpack_exports__);
语句,用于适配 ESM 规范 - 源码中的
import
语句被转译为__webpack_require__
函数调用 - 源码
console
语句所使用的name
变量被转译为_name__WEBPACK_IMPORTED_MODULE_0__.default
- 添加注释
那么 Webpack 中如何执行这些转换的呢?
1.2 核心流程
「模块转译」 操作从 module.codeGeneration
调用开始,对应到上述流程图的:
总结一下关键步骤:
- 调用
JavascriptGenerator
的对象的generate
方法,方法内部:- 遍历模块的
dependencies
与presentationalDependencies
数组 - 执行每个数组项
dependeny
对象的对应的template.apply
方法,在apply
内修改模块代码,或更新initFragments
数组
- 遍历模块的
- 遍历完毕后,调用
InitFragment.addToSource
静态方法,将上一步操作产生的source
对象与initFragments
数组合并为模块产物
简单说就是遍历依赖,在依赖对象中修改 module
代码,最后再将所有变更合并为最终产物。这里面关键点:
- 在
Template.apply
函数中,如何更新模块代码 - 在
InitFragment.addToSource
静态方法中,如何将Template.apply
所产生的 side effect 合并为最终产物
这两部分逻辑比较复杂,下面分开讲解。
1.3 Template.apply 函数
上述流程中,JavascriptGenerator
类是毋庸置疑的C位角色,但它并不直接修改 module
的内容,而是绕了几层后委托交由 Template
类型实现。
Webpack 5 源码中,JavascriptGenerator.generate
函数会遍历模块的 dependencies
数组,调用依赖对象对应的 Template
子类 apply
方法更新模块内容,说起来有点绕,原始代码更饶,所以我将重要步骤抽取为如下伪代码:
class JavascriptGenerator {
generate(module, generateContext) {
// 先取出 module 的原始代码内容
const source = new ReplaceSource(module.originalSource());
const { dependencies, presentationalDependencies } = module;
const initFragments = [];
for (const dependency of [...dependencies, ...presentationalDependencies]) {
// 找到 dependency 对应的 template
const template = generateContext.dependencyTemplates.get(dependency.constructor);
// 调用 template.apply,传入 source、initFragments
// 在 apply 函数可以直接修改 source 内容,或者更改 initFragments 数组,影响后续转译逻辑
template.apply(dependency, source, {initFragments})
}
// 遍历完毕后,调用 InitFragment.addToSource 合并 source 与 initFragments
return InitFragment.addToSource(source, initFragments, generateContext);
}
}
// Dependency 子类
class xxxDependency extends Dependency {}
// Dependency 子类对应的 Template 定义
const xxxDependency.Template = class xxxDependencyTemplate extends Template {
apply(dep, source, {initFragments}) {
// 1. 直接操作 source,更改模块代码
source.replace(dep.range[0], dep.range[1] - 1, 'some thing')
// 2. 通过添加 InitFragment 实例,补充代码
initFragments.push(new xxxInitFragment())
}
}
从上述伪代码可以看出,JavascriptGenerator.generate
函数的逻辑相对比较固化:
- 初始化一系列变量
- 遍历
module
对象的依赖数组,找到每个dependency
对应的template
对象,调用template.apply
函数修改模块内容 - 调用
InitFragment.addToSource
方法,合并source
与initFragments
数组,生成最终结果
这里的重点是 JavascriptGenerator.generate
函数并不操作 module
源码,它仅仅提供一个执行框架,真正处理模块内容转译的逻辑都在 xxxDependencyTemplate
对象的 apply
函数实现,如上例伪代码中 24-28行。
每个 Dependency
子类都会映射到一个唯一的 Template
子类,且通常这两个类都会写在同一个文件中,例如 ConstDependency
与 ConstDependencyTemplate
;NullDependency
与 NullDependencyTemplate
。Webpack 构建(make)阶段,会通过 Dependency
子类记录不同情况下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到生成(seal)阶段再通过 Template
子类修改 module
代码。
综上 Module
、JavascriptGenerator
、Dependency
、Template
四个类形成如下交互关系:
Template
对象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更新 module
的代码:
- 直接操作
source
对象,直接修改模块代码,该对象最初的内容等于模块的源码,经过多个Template.apply
函数流转后逐渐被替换成新的代码形式 - 操作
initFragments
数组,在模块源码之外插入补充代码片段
这两种操作所产生的 side effect,最终都会被传入 InitFragment.addToSource
函数,合成最终结果,下面简单补充一些细节。
1.3.1 使用 Source 更改代码
Source
是 Webpack 中编辑字符串的一套工具体系,提供了一系列字符串操作方法,包括:
- 字符串合并、替换、插入等
- 模块代码缓存、sourcemap 映射、hash 计算等
Webpack 内部以及社区的很多插件、loader 都会使用 Source
库编辑代码内容,包括上文介绍的 Template.apply
体系中,逻辑上,在启动模块代码生成流程时,Webpack 会先用模块原本的内容初始化 Source
对象,即:
const source = new ReplaceSource(module.originalSource());
之后,不同 Dependency
子类按序、按需更改 source
内容,例如 ConstDependencyTemplate
中的核心代码:
ConstDependency.Template = class ConstDependencyTemplate extends (
NullDependency.Template
) {
apply(dependency, source, templateContext) {
// ...
if (typeof dep.range === "number") {
source.insert(dep.range, dep.expression);
return;
}
source.replace(dep.range[0], dep.range[1] - 1, dep.expression);
}
};
上述 ConstDependencyTemplate
中,apply 函数根据参数条件调用 source.insert
插入一段代码,或者调用 source.replace
替换一段代码。
1.3.2 使用 InitFragment 更新代码
除直接操作 source
外,Template.apply
中还可以通过操作 initFragments
数组达成修改模块产物的效果。initFragments
数组项通常为 InitFragment
子类实例,它们通常带有两个函数:getContent
、getEndContent
,分别用于获取代码片段的头尾部分。
例如 HarmonyImportDependencyTemplate
的 apply
函数中:
HarmonyImportDependency.Template = class HarmonyImportDependencyTemplate extends (
ModuleDependency.Template
) {
apply(dependency, source, templateContext) {
// ...
templateContext.initFragments.push(
new ConditionalInitFragment(
importStatement[0] importStatement[1],
InitFragment.STAGE_HARMONY_IMPORTS,
dep.sourceOrder,
key,
runtimeCondition
)
);
//...
}
}
1.4 代码合并
上述 Template.apply
处理完毕后,产生转译后的 source
对象与代码片段 initFragments
数组,接着就需要调用 InitFragment.addToSource
函数将两者合并为模块产物。
addToSource
的核心代码如下:
class InitFragment {
static addToSource(source, initFragments, generateContext) {
// 先排好顺序
const sortedFragments = initFragments
.map(extractFragmentIndex)
.sort(sortFragmentWithIndex);
// ...
const concatSource = new ConcatSource();
const endContents = [];
for (const fragment of sortedFragments) {
// 合并 fragment.getContent 取出的片段内容
concatSource.add(fragment.getContent(generateContext));
const endContent = fragment.getEndContent(generateContext);
if (endContent) {
endContents.push(endContent);
}
}
// 合并 source
concatSource.add(source);
// 合并 fragment.getEndContent 取出的片段内容
for (const content of endContents.reverse()) {
concatSource.add(content);
}
return concatSource;
}
}
可以看到,addToSource
函数的逻辑:
- 遍历
initFragments
数组,按顺序合并fragment.getContent()
的产物 - 合并
source
对象 - 遍历
initFragments
数组,按顺序合并fragment.getEndContent()
的产物
所以,模块代码合并操作主要就是用 initFragments
数组一层一层包裹住模块代码 source
,而两者都在 Template.apply
层面维护。
1.5 示例:自定义 banner 插件
经过 Template.apply
转译与 InitFragment.addToSource
合并之后,模块就完成了从用户代码形态到产物形态的转变,为加深对上述 「模块转译」 流程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尝试开发一个 Banner 插件,实现在每个模块前自动插入一段字符串。
实现上,插件主要涉及 Dependency
、Template
、hooks
对象,代码:
const { Dependency, Template } = require("webpack");
class DemoDependency extends Dependency {
constructor() {
super();
}
}
DemoDependency.Template = class DemoDependencyTemplate extends Template {
apply(dependency, source) {
const today = new Date().toLocaleDateString();
source.insert(0, `/* Author: Tecvan */
/* Date: ${today} */
`);
}
};
module.exports = class DemoPlugin {
apply(compiler) {
compiler.hooks.thisCompilation.tap("DemoPlugin", (compilation) => {
// 调用 dependencyTemplates ,注册 Dependency 到 Template 的映射
compilation.dependencyTemplates.set(
DemoDependency,
new DemoDependency.Template()
);
compilation.hooks.succeedModule.tap("DemoPlugin", (module) => {
// 模块构建完毕后,插入 DemoDependency 对象
module.addDependency(new DemoDependency());
});
});
}
};
示例插件的关键步骤:
- 编写
DemoDependency
与DemoDependencyTemplate
类,其中DemoDependency
仅做示例用,没有实际功能;DemoDependencyTemplate
则在其apply
中调用source.insert
插入字符串,如示例代码第 10-14 行 - 使用
compilation.dependencyTemplates
注册DemoDependency
与DemoDependencyTemplate
的映射关系 - 使用
thisCompilation
钩子取得compilation
对象 - 使用
succeedModule
钩子订阅module
构建完毕事件,并调用module.addDependency
方法添加DemoDependency
依赖
完成上述操作后,module
对象的产物在生成过程就会调用到 DemoDependencyTemplate.apply
函数,插入我们定义好的字符串,效果如:
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直接阅读 Webpack 5 仓库的如下文件,学习更多用例:
- lib/dependencies/ConstDependency.js,一个简单示例,可学习
source
的更多操作方法 - lib/dependencies/HarmonyExportSpecifierDependencyTemplate.js,一个简单示例,可学习
initFragments
数组的更多用法 - lib/dependencies/HarmonyImportDependencyTemplate.js,一个较复杂但使用率极高的示例,可综合学习
source
、initFragments
数组的用法
二、模块合并打包原理
2.1 简介
讲完单个模块的转译过程后,我们先回到这个流程图:
流程图中,compilation.codeGeneration
函数执行完毕 —— 也就是模块转译阶段完成后,模块的转译结果会一一保存到 compilation.codeGenerationResults
对象中,之后会启动一个新的执行流程 —— 「模块合并打包」。
「模块合并打包」 过程会将 chunk 对应的 module 及 runtimeModule 按规则塞进 「模板框架」 中,最终合并输出成完整的 bundle 文件,例如上例中:
示例右边 bundle 文件中,红框框出来的部分为用户代码文件及运行时模块生成的产物,其余部分撑起了一个 IIFE 形式的运行框架即为 「模板框架」,也就是: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 { // webpackBootstrap
"use strict";
var __webpack_modules__ = ({
"module-a": ((__unused_webpack_module, __webpack_exports__, __webpack_require__) => {
// ! module 代码,
}),
"module-b": ((__unused_webpack_module, __webpack_exports__, __webpack_require__) => {
// ! module 代码,
})
});
// The module cache
var __webpack_module_cache__ = {};
// The require function
function __webpack_require__(moduleId) {
// ! webpack CMD 实现
}
/************************************************************************/
// ! 各种 runtime
/************************************************************************/
var __webpack_exports__ = {};
// This entry need to be wrapped in an IIFE because it need to be isolated against other modules in the chunk.
(() => {
// ! entry 模块
})();
})();
捋一下这里的逻辑,运行框架包含如下关键部分:
- 最外层由一个 IIFE 包裹
- 一个记录了除
entry
外的其它模块代码的__webpack_modules__
对象,对象的 key 为模块标志符;值为模块转译后的代码 - 一个极度简化的 CMD 实现:
__webpack_require__
函数 - 最后,一个包裹了
entry
代码的 IIFE 函数
「模块转译」 是将 module
转译为可以在宿主环境如浏览器上运行的代码形式;而 「模块合并」 操作则串联这些 modules
,使之整体符合开发预期,能够正常运行整个应用逻辑。接下来,我们揭晓这部分代码的生成原理。
2.2 核心流程
在 compilation.codeGeneration
执行完毕,即所有用户代码模块与运行时模块都执行完转译操作后,seal
函数调用 compilation.createChunkAssets
函数,触发 renderManifest
钩子,JavascriptModulesPlugin
插件监听到这个钩子消息后开始组装 bundle,伪代码:
// Webpack 5
// lib/Compilation.js
class Compilation {
seal() {
// 先把所有模块的代码都转译,准备好
this.codeGenerationResults = this.codeGeneration(this.modules);
// 1. 调用 createChunkAssets
this.createChunkAssets();
}
createChunkAssets() {
// 遍历 chunks ,为每个 chunk 执行 render 操作
for (const chunk of this.chunks) {
// 2. 触发 renderManifest 钩子
const res = this.hooks.renderManifest.call([], {
chunk,
codeGenerationResults: this.codeGenerationResults,
...others,
});
// 提交组装结果
this.emitAsset(res.render(), ...others);
}
}
}
// lib/javascript/JavascriptModulesPlugin.js
class JavascriptModulesPlugin {
apply() {
compiler.hooks.compilation.tap("JavascriptModulesPlugin", (compilation) => {
compilation.hooks.renderManifest.tap("JavascriptModulesPlugin", (result, options) => {
// JavascriptModulesPlugin 插件中通过 renderManifest 钩子返回组装函数 render
const render = () =>
// render 内部根据 chunk 内容,选择使用模板 `renderMain` 或 `renderChunk`
// 3. 监听钩子,返回打包函数
this.renderMain(options);
result.push({ render /* arguments */ });
return result;
}
);
});
}
renderMain() {/* */}
renderChunk() {/* */}
}
这里的核心逻辑是,compilation
以 renderManifest
钩子方式对外发布 bundle 打包需求;JavascriptModulesPlugin
监听这个钩子,按照 chunk 的内容特性,调用不同的打包函数。
上述仅针对 Webpack 5。在 Webpack 4 中,打包逻辑集中在
MainTemplate
完成。
JavascriptModulesPlugin
内置的打包函数有:
renderMain
:打包主 chunk 时使用renderChunk
:打包子 chunk ,如异步模块 chunk 时使用
两个打包函数实现的逻辑接近,都是按顺序拼接各个模块,下面简单介绍下 renderMain
的实现。
2.3 renderMain
函数
renderMain
函数涉及比较多场景判断,原始代码很长很绕,我摘了几个重点步骤:
class JavascriptModulesPlugin {
renderMain(renderContext, hooks, compilation) {
const { chunk, chunkGraph, runtimeTemplate } = renderContext;
const source = new ConcatSource();
// ...
// 1. 先计算出 bundle CMD 核心代码,包含:
// - "var __webpack_module_cache__ = {};" 语句
// - "__webpack_require__" 函数
const bootstrap = this.renderBootstrap(renderContext, hooks);
// 2. 计算出当前 chunk 下,除 entry 外其它模块的代码
const chunkModules = Template.renderChunkModules(
renderContext,
inlinedModules
? allModules.filter((m) => !inlinedModules.has(m))
: allModules,
(module) =>
this.renderModule(
module,
renderContext,
hooks,
allStrict ? "strict" : true
),
prefix
);
// 3. 计算出运行时模块代码
const runtimeModules =
renderContext.chunkGraph.getChunkRuntimeModulesInOrder(chunk);
// 4. 重点来了,开始拼接 bundle
// 4.1 首先,合并核心 CMD 实现,即上述 bootstrap 代码
const beforeStartup = Template.asString(bootstrap.beforeStartup) "n";
source.add(
new PrefixSource(
prefix,
useSourceMap
? new OriginalSource(beforeStartup, "webpack/before-startup")
: new RawSource(beforeStartup)
)
);
// 4.2 合并 runtime 模块代码
if (runtimeModules.length > 0) {
for (const module of runtimeModules) {
compilation.codeGeneratedModules.add(module);
}
}
// 4.3 合并除 entry 外其它模块代码
for (const m of chunkModules) {
const renderedModule = this.renderModule(m, renderContext, hooks, false);
source.add(renderedModule)
}
// 4.4 合并 entry 模块代码
if (
hasEntryModules &&
runtimeRequirements.has(RuntimeGlobals.returnExportsFromRuntime)
) {
source.add(`${prefix}return __webpack_exports__;n`);
}
return source;
}
}
核心逻辑为:
- 先计算出 bundle CMD 代码,即
__webpack_require__
函数 - 计算出当前 chunk 下,除 entry 外其它模块代码
chunkModules
- 计算出运行时模块代码
- 开始执行合并操作,子步骤有:
- 合并 CMD 代码
- 合并 runtime 模块代码
- 遍历
chunkModules
变量,合并除 entry 外其它模块代码 - 合并 entry 模块代码
- 返回结果
总结:先计算出不同组成部分的产物形态,之后按顺序拼接打包,输出合并后的版本。
至此,Webpack 完成 bundle 的转译、打包流程,后续调用 compilation.emitAsset
,按上下文环境将产物输出到 fs 即可,Webpack 单次编译打包过程就结束了。
三、总结
本文深入 Webpack 源码,详细讨论了打包流程后半截 —— 从 chunk graph 生成一直到最终输出产物的实现逻辑,重点:
- 首先遍历 chunk 中的所有模块,为每个模块执行转译操作,产出模块级别的产物
- 根据 chunk 的类型,选择不同结构框架,按序逐次组装模块产物,打包成最终 bundle
回顾一下,我们:
- 在《[万字总结] 一文吃透 Webpack 核心原理》中高度概括的讨论了 Webpack 从前到后的工作流程,帮助读者对 Webpack 的实现原理有一个较抽象的认知;
- 在《[源码解读] Webpack 插件架构深度讲解》详细介绍了 Webpack 插件机制的实现原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 Webpack 架构与钩子的设计;
- 在《有点难的 webpack 知识点:Dependency Graph 深度解析》详细介绍了语焉不详的 「模块依赖图」 概念,帮助读者理解 Webpack 中依赖发现与依赖关系构建过程
- 在《有点难的知识点:Webpack Chunk 分包规则详解》详细介绍了 chunk 分包的基本逻辑与实现方法,帮助读者理解产物分片的原理
- 在《Webpack 原理系列六:彻底理解 Webpack 运行时》详细介绍了 bundle 中,除业务模块外其它运行时代码的由来与作用,帮助读者理解产物的运行逻辑
- 最后,再到本文介绍的模块转译与合并打包逻辑
至此,Webpack 编译打包的主体流程已经能够很好地串联起来,相信读者沿着这条文章脉络,细心对照源码耐心学习,必定对前端的打包与工程化有一个深度的理解,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