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客户端兼容性测试?

2024-08-20 13:53:26 浏览数 (2)

一、引言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多样化,移动端应用的兼容性测试变得尤为重要。针对Android和iOS两大主流操作系统,以及它们各自繁多的设备型号和定制版本,有效的兼容性测试策略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减少故障率和用户投诉至关重要。本文旨在为APP提出一套全面的兼容性测试方案,涵盖常用机型、UI界面及系统级兼容性测试。

二、现状分析

  1. 热更新与插件兼容性问题:随着应用的迭代更新,热更新机制及第三方插件的兼容性成为常见问题,可能导致应用崩溃或功能异常。
  2. 用户反馈的特定机型问题:如OPPO等特定机型上出现的闪退、界面错乱等问题,难以在测试阶段全面复现。
  3. 测试阶段的多机型兼容性问题:由于设备种类繁多,测试覆盖不足容易导致上线后遇到未知的兼容性问题。

三、测试目标

  1. 提高应用在不同机型、系统版本上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2. 减少用户反馈中的兼容性相关问题。
  3. 增强UI界面的统一性和美观性,确保跨设备体验一致。

四、兼容性测试方案

1. 常用机型筛选

(1)、基于市场数据:根据APP的用户分布、市场份额及主流手机品牌,筛选出一定数量的常用机型进行测试。

(2)、覆盖不同配置:确保测试机型覆盖高中低不同配置,包括处理器、内存、屏幕分辨率等。

Android Top机型统计

类别

详情

机型 Top 10

红米 k40, 小米 11, 华为 P30, 小米 10, 小米 10S, 华为 P40 Pro 等等

系统 Top 10

鸿蒙, 10, 11, 9, 8.1.0, 8.0.0 等等

品牌 Top 10

HUAWEI, Xiaomi, Redmi, HONOR, VIVO, OPPO, samsung, OnePlus, realme 等等

2. UI兼容性测试

(1)、界面布局:检查各机型上界面布局是否合理,元素是否对齐,无遮挡或错位现象。

(2)、字体与图标:验证字体大小、颜色、图标显示在不同分辨率和DPI下的清晰度与一致性。

(3)、交互体验:测试各种交互操作(如滑动、点击、长按等)在不同机型上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3. 系统级兼容性测试

(1)、系统版本:针对Android和iOS的不同系统版本进行测试,确保应用在各版本上的正常运行。

(2)、定制系统:特别关注国内手机厂商如OPPO、Vivo等对Android系统的定制版本,测试应用在这些系统上的兼容性。

(3)、权限与功能:验证应用在不同系统权限设置下的行为,确保核心功能不受影响。

4. 热更新与插件兼容性测试

(1)、热更新验证:模拟线上环境进行热更新操作,检查更新过程是否顺畅,更新后应用是否正常运行。

(2)、插件兼容性:测试应用内使用的第三方插件或SDK在不同机型和系统版本上的兼容性。

5. 自动化与持续集成

(1)、引入自动化测试:利用Appium、Espresso等工具进行自动化测试,提高测试效率和覆盖率。

(2)、持续集成:将兼容性测试集成到CI/CD流程中,确保每次代码提交都经过兼容性验证。

五、落地方案

1.机型列表制定与维护

(1)、统计与评估:首先,全面统计组内现有的测试设备列表,包括品牌、型号、系统版本等详细信息。通过市场调研和用户数据分析,识别出当前市场上主流的、用户基数大的机型作为参考。

(2)、需求匹配与规划:结合组内现有机型与常用机型列表(如上文所述的红米k40、iPhone 12等),制定不同测试阶段(如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所需的兼容性测试机型列表。同时,识别出需补齐的机型,制定采购或借用计划,以确保测试覆盖的全面性。

(3)、动态维护:随着市场趋势的变化和新产品发布,定期更新机型列表,确保测试环境始终与市场保持一致。同时,对老旧或不再支持的设备进行淘汰处理,保持测试资源的有效利用。

2.需求测试阶段执行策略

(1)、低复杂度需求:对于预计开发周期短、改动范围小、对兼容性要求不高的需求,可优先考虑在功能验证阶段完成基本测试,视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单独的兼容性测试。

(2)、中复杂度需求:对于中等复杂度的需求,建议在需求开发完成后,选择部分关键机型进行兼容性测试,确保主要功能在不同设备上的稳定性。

(3)、高复杂度需求:对于涉及新功能、重大改动或对兼容性有严格要求的需求,应制定详细的兼容性测试计划,覆盖所有目标机型,并在需求执行的全过程中持续进行兼容性验证。

3.兼容性机型选择策略:

(1)、UI相关需求:对于涉及UI界面、用户体验等方面的需求,应优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用户基数大的新机型进行测试,确保新界面在不同设备上的显示效果和交互体验的一致性。

(2)、非UI相关需求:对于非UI相关的功能或性能优化等需求,可根据需求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覆盖不同操作系统版本和硬件配置的机型进行测试,以验证功能的普适性和稳定性。

(3)、新业务场景:对于新业务场景或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应特别关注该用户群体常用的机型,确保新业务在目标用户群体中的良好表现。同时,也可考虑进行小范围的定向测试,收集特定用户群体的反馈。

六、成本分析

1.需求测试阶段
(1)、执行原则:每人负责单端(如iOS或Android)的兼容性测试,选取2-3台手机进行测试,其中一台专注于业务逻辑测试,其余手机用于执行P0级别(即最高优先级)的测试用例的回归测试。
(2)、新增成本:

1)、设备成本:根据新增手机数(1-2台)计算,每台手机的价格乘以新增数量。同时,考虑到P0 case占比10%-15%,实际新增成本将基于这一比例和测试人员数量来确定。

2)、人力成本:虽然此阶段未直接提及额外的人力需求,但测试人员的时间投入(包括准备测试环境、执行测试、记录结果等)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3)、其他成本:如测试软件许可、测试数据准备等。

2.集成测试阶段

(1)、执行原则:基于现有流程,在“探索测试”环境中,各小组使用集成阶段机型列表进行随机兼容性测试。

(2)、新增成本:此阶段未提及额外的硬件或软件成本,因为使用的是现有资源和流程。主要成本可能集中在人力成本上,即测试人员的时间投入。

七、收益分析

1.过程产出

(1)、需求阶段兼容性测试报告:详细记录了需求阶段发现的兼容性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后续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集成阶段探索测试报告:总结了集成阶段在“探索测试”环境中进行的兼容性测试结果,有助于快速定位和修复跨设备或跨版本的兼容性问题。

2.质量结果

用户反馈兼容性问题下降,这是最直接且显著的收益。通过严格的兼容性测试,可以显著降低产品发布后用户报告的兼容性问题数量,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同时,这也减少了因兼容性问题导致的用户流失和负面口碑,有助于维护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

八、总结

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来看,虽然需求测试阶段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新增成本,但这些投资将带来显著的质量提升和用户满意度提高。集成测试阶段虽然成本相对较低,但其对最终产品质量的贡献同样重要。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