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2021年的通信行业

2022-01-05 10:05:09 浏览数 (1)

大家好,我是小枣君。

短暂的假期已然结束,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全新且充满未知的2022。

回首过往的一年,我们不禁感慨,时间实在是过得太快了。

去年年初的时候,我们还在庆幸疫情缓和,准备大干一场,把时间和损失给追回来。

结果,2021年全年,各地疫情反反复复,再次消磨掉了大家的宝贵时间。时至今日,西安和宁波等地,仍处于与疫情的激烈缠斗中。即将到来的春节,很多人又无法回家团圆了。

不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通信的主题。今天的文章,小枣君想给大家做一个通信行业的2021回顾专题,盘点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分析眼前遇到的问题,研判未来发展走势,寻找新的机会。

纵观2021年的国内通信行业发展,如果让我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面若临湖,心如惊雷”。

对于外界来说,过去一年的通信行业确实风平浪静、平淡无奇。似乎发生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5G的喧嚣归于沉寂,6G又太过遥远。人们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到元宇宙身上。

但实际上,通信行业内部,剑拔弩张、暗流涌动。新一轮的洗牌,已经开始。整个行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

█ 国际博弈下的产业链重构

先从宏观开始说起。

全球宏观政治经济形势,是左右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中美之间的全面竞争与博弈,在信息通信领域,表现得尤为激烈。

在大部分人看来,中美竞争主要表现在对华为的制裁上,以及对芯片关键产业链的打压上。其实,在很多看不见的领域,角力都在进行之中。

在竞争开启之前,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早已融入了全球产业链体系,与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关系。凭借这种关系,我们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如今,对手为了遏制我们的发展,启用了各种进攻性的限制手段。

从总的态势来看,我们处于产品链下游较多,对手想方设法在上游进行打压,希望破坏我们的产品链。但与此同时,对手本身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希望扶持其它的下游,维持产品的制造输出。

然而,他们发现,想找到完美替代中国的产业链环节,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于是,就变成了现在的局面,各自都在找产业链缺失环节的替代者。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是略处于劣势的。对手把持的产业链环节,技术门槛更高,布局根深蒂固,替换难度更大。

芯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核心元件,作为算力的主要载体,我们发展数字经济,发展5G,离不开芯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每天都在消耗芯片。所以,我们在拼命补芯片的课,希望能扭转局面。

事实上,我们在很多硬件、软件上,都被掐了脖子。以信创为代表的国产化替代,就是为了解决掐脖子问题。

国产化替代,是国内信息通信发展的必然主要趋势,也是重要的商业机遇。趁机补齐国内缺失的产业链,对中国的经济安全意义深远。很多的国内企业,都将从中受益。

贸易摩擦和它所带来的产业链重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用长期主义的视角看待它,才是正确的。

█ 5G的现在与未来

5G,是通信行业的关键话题。

2021年,国内5G网络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继续领跑全球。根据最新的数据,国内的5G基站总数已经达到140万,占比全球超过70%。国内的5G手机终端连接数,更是突破5亿户,傲视群雄。

成绩是斐然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C端用户对5G的认可度不高。虽然5G连接数较多,但基本上都属于被动连接数,并非完全由用户需求所驱动。

再看看5G 2B的情况。

2021年是5G 2B发展的关键一年。为了推动5G 2B发展,工信部还专门推出了“5G扬帆”计划。

根据数据显示,全国超过20个行业进行5G技术验证和商业试点,已有超过1万个创新项目在多个行业实施落地。运营商手里的5G 2B商业合同,至少有1.5万个。

从总体来看,这个成绩不差。各个行业的标杆,都已经树立起来了。

现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批量复制上。如何将重点资源保障实现的标杆项目,沉淀成经验,低成本复制到别的企业上,是5G 2B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5G成败的关键。

华为各个行业军团的组建,运营商5G行业落地团队的扩编,都彰显了各自对专网市场的重视。这是一块硬骨头,也是一场持久战。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5G的发展演进步伐也没有停止。

2022年,R16全面商用,意味着现有5G网络将进一步升级。R17近在咫尺,R18紧锣密鼓,5G-Advanced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值得密切关注。

除了广电700M之外,国内常规频段的5G网络建设可能进入新的阶段,大规模的5G基站建设可能趋于缓和。毫米波的5G,将在冬奥会中亮相。它的具体表现如何,可能会影响国内对于毫米波的态度和政策。

5G承载网的建设,还将继续。随着5G用户数的增加,承载通道的扩容是必然的。

光模块方面,行业的预测比较乐观,认为400G将持续爆发,2023年800G爆发。我个人觉得,高速光模块的成本仍未达到预期,除了数据中心之外,运营商是否舍得在骨干网批量使用,是一个值得观察的问题。

对于核心网来说,2022年的主要工作,就是2/3/4/5G融合核心网的建设。建立融合核心网之后,老的平台将退出,进一步提升网络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运维成本。

█ 千兆光网,加速布局

除了5G之外,我们还要关注F5G,关注千兆光网络。

从某种角度来说,光基础网络的发展,重要性是大于5G的。毕竟,有线场景在可靠性上和性能上,是无线场景无法匹敌的。没有光底座,5G就无从谈起。

目前,国内正在大规模建设千兆城市和千兆家庭。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国内支持千兆接入的10G-PON(万兆无源光网络)端口规模超过600万个,具备覆盖超过2.4亿户家庭的能力。千兆用户规模,已经提升至2525万户,比2020年底净增1885万户。

这是令人骄傲的数据。就在上月,小枣君的家,也正式加入了千兆家庭的行列。

现在,设备商和运营商都在加紧推广FTTR光纤入房间。也就是说,在光纤入家庭的基础上,需要把室内的双绞线网络,替换成光纤,实现全屋光纤覆盖。

这个成本是比较大的,一般的家庭是否能够接受,还有待观察。

我个人觉得,相比全屋光纤,有针对性的对家庭Wi-Fi路由器进行升级,采用更高品质的产品,替代百元机,普及Wi-Fi 6,性价比其实会更高,带来的用户体验改善会更明显。

█ IDC的得与失

除了通信网络之外,运营商和设备商的目光,将更多地集中在IT领域,也就是算力方面。最突出的代表,就是IDC数据中心。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数据中心每年新增15万机柜。这背后,显示出云计算的澎湃发展动力。企业用户和消费者用户对应用服务的需求,对数据的需求,对算力的需求,都集中表现在IDC的数量激增上。

在信息和数字时代,IDC就是算力资源池,为整个社会提供算力能量和动力。

但是,IDC的激增,又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能耗。

根据测算,电费成本占IDC成本的50%以上。这就意味着,IDC建成的那一刻起,它就变成了一个烧钱的机器,一个不断碳排放的机器。如果我们不能保证它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这就是一场灾难。

新基建和老基建的最大区别在于,新基建成本投入的生命周期更短,损耗更快。

基于摩尔定律(虽然现在不是那么准),新基建设备设施的成本是逐年下降的,也就是,同样的IDC,明年建和今年建,成本会有明显差异,性能也有差异。

IDC这个东西,不适合超前建设,也不适合过量建设。如果不是基于真实需求,我们所有建设的各种智慧XX系统,都是在烧钱的。

我们在不断堆积算力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双碳(碳中和、碳达峰)”的国家战略,不能陷入资源消耗的陷阱。不能为了用CAPEX刺激经济、救助企业,而忽视了OPEX的浪费。

有效降低IDC的能耗,包括设备降温能耗,极具研究价值。液冷对传统风冷的替代,是一个显著的趋势。

对于5G来说,同样也有能耗过大的问题。140万个5G基站,到底有没有发挥价值,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能耗,是很重要、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说到IDC,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在x86服务器领域的退出,导致出现了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的真空,这个真空将很快由浪潮、中兴等厂商填补。相信会对厂家的业绩带来一些提振。

█ 运营商的发展格局

2021年1月6日,美国称将推进中国三大运营商在纽交所退市。经过半年的申诉与驳回,三大运营商陆续启动了“A股回归”。

先行回归的中国电信,经历了破发的尴尬局面。如今,中国移动A股上市在即,会不会也破发,值得关注。

过去的几年,电信和联通的合并一直没有发生。根据目前的情况,2022合并的概率也不是很大。三大运营商的竞争格局,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多一家嫌多,少一家嫌少。

很多人关心广电的加入。我还是认为,广电入局对国内电信行业的整体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资金不足,广电今年的5G集采已经一拖再拖。这个运营商在资金、人才和管理上存在大量的问题,参与5G实际上就是浪费资源,没有太大意义。

电信联通共建共享就是为了节省资源,广电入局反而加大了资源的浪费。这种“为了人而设岗位”的做法,结局早已是必然的。大概率,最终还是会被移动收编。

其实,与其扶持广电,还真不如搞一家轻量级的民营运营商,也许作为一条鲶鱼,可以搅动沉闷的电信市场。

█ Cat.1(物联网)的好时代

说到鲶鱼,今年通信行业最大的鲶鱼,是谁?

是Cat.1。

就在整个行业都在持续推动NB-IoT、5G等物联网技术时,Cat.1脱颖而出,成为2021年最大的黑马。

Cat.1在中低速物联网场景的快速发展,带给人们惊喜。确实,对于十亿、百亿级的物联网终端来说,成本永远是第一要素。Cat.1依托于4G LTE网络的成本优势,奠定了它的成功基础。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下沉市场胜利的案例。

物联网市场6:3:1格局的确立,为未来十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一件好事,方向的明确,给整个产业链吃下了定心丸。

产业链可以根据这个目标,进行针对性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主流技术(NB、Cat.1、Cat.4、5G)的商用成本(芯片、模组、终端)将进一步下降,形成一种正向的循环。

终端问题解决了,行业互联网应用场景落地的困难就减少了一半。运营商、厂商和客户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网和云上,研究专网的建设方案,研究云网融合,研究边缘计算和云原生。

█ 软件生态的保护

关于行业专网,其实我更担心的是软实力。

软件为王的时代,我们在工业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软件上和对手的差距很大。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至今仍未能对知识产权形成有效的保护。

软件是非常讲究生态的,即便是华为和阿里,都不可能独自包办所有的软件工作。

而生态的关键,在于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小企业不敢在软件上进行投入,我们就形成不了旺盛的生态,行业数字化也就没办法像手机APP那样,产生需求,刺激投资和发展。

尤其是工业互联网,没有工业软件的持续投入,只靠硬件,是不可能成功的。工业门类那么多,我们需要大量认真做实事的中小企业,参与生态建设,共建行业应用繁荣。

█ 通信技术的未来重点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未来的通信发展,最值得关注的是AI人工智能的引入,原生安全技术的发展,智能超表面,以及空天一体化。大家比较关注的5G消息,还有太赫兹,我个人并不太看好。

AI人工智能与传统通信场景的结合,是未来通信研究的重要方向。例如,AI对空口算法的优化,AI对自动化运维的管理。它可能结合训练出的算法模型,进一步提供通信性能,也可能降低网络的运维难度,减少对人工的依赖,缩减成本。

空天一体化,说白了就是卫星。低轨卫星的规模普及,将实现卫星通信的Gbps时代。带宽的大幅提升,可能改变卫星通信的服务模式,形成新的产业。

年中河南水灾的时候,卫星 翼龙无人机的模式,其实已经在做商业模式的验证。它不可能完全取代蜂窝移动通信,但在很多场景(航空航海通信、应急救灾、边远地区宽带覆盖)中,会形成很有用的补充。

█ 结语

根据近日各地运营商员工反馈的消息,2021年运营商年终奖的整体情况不错。在巨大的经营业绩压力下,在C端存量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这种情况实属难得。

从财报上来看,运营商的5G 2B和云收入开始增加,5G C端用户ARPU值更高,营收也会有所增加。换句话说,运营商进入了成长周期,短期局面看好。 设备商方面,华为2021年的预期业绩是6340亿,同比下降30%。相比之下,友商的业绩想必会有较大的增长。然而,有人欢喜有人愁,个别友商,日子过得也挺惨。

希望运营商能在集采招标中释放更多利润,让中下游厂商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

2021年是过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宏观经济形势和人口趋势的变化,势必影响到所有的行业,也包括通信行业。面对严峻的形势,每一个通信企业,每一位通信人,都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所有内容。新的一年,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获得更好的发展。谢谢!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