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博曾近一度衰落的原因有三点
(1)过度失控的明星运营
在微博发展早期,通过明星效应拉动用户的运营手法确实有效,建立起的资源优势让其他竞品无法追赶。但到产品中后期,微博已经普及但缺乏转变思路,还是大量的大V掌控话语权和影响力,没有回归普通用户,用户在微博逐渐失去存在感和兴趣。其次,大量的营销公司微博刷粉刷转发对普通用户发表和获取信息也造成伤害。
(2)没有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而迭代
微博一开始最基本的需求是获取资讯,但很多都是心灵鸡汤,且重复率越来越高,所以当出现体验更优的深度阅读产品时,像微博这种快消式的资讯产品就显得不足。其次,发微博这个功能点并不能满足用户需要“潜在观众”的需求;而微信朋友圈更加精准。
(3)产品定位不明确
微博对于自己是要做媒体平台还是社交平台,产品初心不明确。
2、 微博又再次兴起的原因
微信朋友圈产生蒸发式降温的社交效应后(即一个社交圈的群组人数越多、时间越长,就会出现蒸发式降温),许多人选择屏蔽朋友圈,回归另一个树洞(尤其是微博)。
用户的社交需求是动态性的,随着用户的年龄增长或者常住地迁移,用户的朋友圈也会不断迭代和扩大。用户会基于不同圈内好友的身份构建一套特定的范畴、经验与特定的社交语境。回顾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经验,最开始什么都愿意分享,到后来微信好友里加入越来越多的家人、亲戚、同事、有工作联系需要的对接人、快递小哥、楼下的菜市场阿姨,用户的朋友圈逐渐变得单调乏味,只表现最基础的自己,或者发工作需要的广告。反而微博的语境更符合用户需求,更多用户更愿意将有趣的图片分享到微博,不用去刻意维护人设,也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能享受分享生活带来的“原始的”快乐。
3、 未来微博的发展方向
(1)巩固公共社交的“广场属性”
不同于微信朋友圈的会议室模式,微博是热点事件讨论传播平台,再加上有着独特的“热点源IP”即明星名人资源,自然就成为热点事件的发酵讨论传播平台。用户让微博“多备服务器”的说法就是微博在热点事件中独特价值的佐证。源源不断的热点代表流量、活跃和时长,所以微博应强化热点事件的相关功能和运营。
(2)深度运营社交资产
微博是一个综合内容平台,覆盖图文、短内容、短视频、直播甚至是问答等多元化内容,更是一个具有社交属性的社交媒体平台,名人、明星、KOL、媒体、机构、自媒体、网红等创作者都可以在微博积累粉丝,粉丝就是社交资产。
创作者诞生、走红于不同平台,比如网红往往走红于直播平台,但他们一般会将微博作为沉淀粉丝的平台,以推动原有平台的和全行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而微信公众号创作成本和门槛较高,仅是部分优质创作者的选项。跟算法类平台(比如今日头条)的粉丝属性不同,微博分发主要基于粉丝,粉丝量与影响力正相关,因此微博的粉丝更具价值,需要进行深度、精细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