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MVP理解

2022-01-12 15:35:22 浏览数 (1)

Android默认采用的是MVC:

  • View:对应于布局文件
  • Model:业务逻辑和实体模型
  • Controllor:对应于Activity

但是却存在很多问题:

1.这个View对应于布局文件,其实能做的事情特别少。

2.所有的事件处理的代码都在Activity中,造成了Activity既像View又像Controller这可能

所以出现了MVP,这个P,即Presenter,他将Actvity视为View层,Presenter负责完成View层与Model层的交互

  • View 对应于Activity,负责View的绘制以及与用户交互
  • Model 依然是业务逻辑和实体模型
  • Presenter 负责完成View于Model间的交互

这种模式减少了Activity的职责,简化了Activity中的代码,将复杂的逻辑代码提取到了Presenter中进行处理。与之对应的好处就是,耦合度更低,更方便的进行测试。

MVP模式的核心思想:

MVP把Activity中的UI逻辑抽象成View接口,把业务逻辑抽象成Presenter接口,Model类还是原来的Model。

这就是MVP模式,现在这样的话,Activity的工作的简单了,只用来响应生命周期,其他工作都丢到Presenter中去完成。从上图可以看出,Presenter是Model和View之间的桥梁,为了让结构变得更加简单,View并不能直接对Model进行操作,这也是MVP与MVC最大的不同之处。

上面一张简单的MVP模式的UML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MVP,至少需要经历以下步骤:

  1. 创建IPresenter接口,把所有业务逻辑的接口都放在这里,并创建它的实现PresenterCompl(在这里可以方便地查看业务功能,由于接口可以有多种实现所以也方便写单元测试)
  2. 创建IView接口,把所有视图逻辑的接口都放在这里,其实现类是当前的Activity/Fragment
  3. 由UML图可以看出,Activity里包含了一个IPresenter,而PresenterCompl里又包含了一个IView并且依赖了Model。Activity里只保留对IPresenter的调用,其它工作全部留到PresenterCompl中实现
  4. Model并不是必须有的,但是一定会有View和Presenter

通过上面的介绍,MVP的主要特点就是把Activity里的许多逻辑都抽离到View和Presenter接口中去,并由具体的实现类来完成。这种写法多了许多IView和IPresenter的接口

如果需要添加新的业务逻辑,只需要添加到IPresenter里,然后通过它的实现类PresenterCompl去实现,最后在Activity里调用IPresenter 抽象方法

如果需要新的操作ui,需要抽取到IView里,Activity去实现抽象方法,在PresenterCompl里可以调用IView的抽象方法。

LoginPresenterCompl保留了ILoginView的引用,因此在LoginPresenterCompl里就可以直接进行UI操作了,而不用在Activity里完成。这里使用了ILoginView引用,而不是直接使用Activity,这样一来,如果在别的Activity里也需要用到相同的业务逻辑,就可以直接复用LoginPresenterCompl类了(一个Activity可以包含一个以上的Presenter,总之,需要什么业务就new什么样的Presenter,这也是MVP的核心思想)

通过IVIew和IPresenter,把Activity的UI LogicBusiness Logic分离开来,Activity just does its basic job! 至于Model,还是原来MVC里的Model。 所有的逻辑都不在Activity里去实现。

参考: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3927200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