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第一次“炮轰”,李想送给了团车网。
作者 | 来自镁客星球的毛毛
汽车之家、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又在微博“开炮”了。
这次不幸成为靶子的是团车网CEO闻伟,令人玩味的是,前者在几天前刚刚宣布:将率团车网加入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大军。
而在李想看来,团车的“造车”相关,“大概率是个骗子“。而团车本身则“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
咋回事呢?
团车讲了个“神”话,遭李想无情炮轰
2022年开年伊始,新能源汽车赛道就又迎来一位新玩家。
1月5日晚间,在美股上市的团车网发布公告称,即将正式进军电动汽车赛道,剑指整车制造。
在此之前,团车网主要业务是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汽车交易和服务的平台。令人疑惑的是,连华为都不敢轻易涉足的整车制造领域,团车网有啥“法宝”?
秘密很快就被揭开了。团车网在1月初接受了少量媒体采访,CEO闻伟透露,公司找到了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外来团队。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在闻伟的描述中,这个只有100多人的团队可谓“全能”:可以承担产品规划、造型设计、工程开发、测试、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系统化整合方案、生产支持、供应商管理几乎所有造车流程,具有20多年造车经验,在技术、样车上都有沉淀。既可以做2000万元以上的车,也可以做5万元以下的车。
不仅如此,团队几乎是“带资进组”——提供了不少半成品车型供团车网选择。目前团车网认为,第一款车将会定价在10-20万元之间,并且今年秋天就可以预售了。
闻伟豪言,“我们第一款车失败了也没关系,3个月能再做一款”,“我觉得至少有五成以上的胜算”。
对于团车网在采访中表现出来的“神奇”,向来敢说的李想对此嗤之以鼻,猛烈“开炮”:
“我实在忍不住还是要大嘴一把: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那些指望能通过打开任督二脉无所不能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骗子。居然还有人可以毫无廉耻的把这种观点对外公开讲出来,真是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创业的本质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
然而对于李想的“炮轰”,许多网友却并不买账,即便团车网采访中的透露出的信息着实有点“神”。
而闻伟也选择了直接作出回应:
“没想到万里长征的迎面第一枪来自李想先生。除了节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断?冯思翰被反怼不就是当初看走了眼喷得太早?所以谁也别把自己当先知,也别成为自己最记恨的那拨人。”
注:(2020年大众CEO冯思翰曾表示增程式动力路线不行。然而,2021年理想ONE却能屡创销量纪录,有数据称理想汽车11月销量甚至力压大众中国所有中大型SUV销量总和。)
对比之下,小米为造车已经拉起了超过500人的团队、恒大三年累计投资超474亿元才造出第一辆量产车,团车网的造车进度预期实在是有点“神”。那么团车网究竟是啥来头?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果说汽车之家网的成功,为李想打造理想汽车提供了足够强悍的基石,那么对于闻伟来说,团车网也是其梦想开始的地方。
据公开资料,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工业外贸专业的闻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在团车网之前他已经先后创业4次,但都以“折戟沉沙”而告终。
2009年,闻伟偶然了解到有车友通过Q群自发组团,去4S店砍价买车的消息,这让他嗅到了商机,并于次年创立了团车网。
和李想的汽车之家类似的是,两者都提供卖车的服务。但差异之处在于:团车网更强调线下能力,其主营业务是围绕着组织“新车团购”为核心的线下车展和促销活动,为汽车消费者提供有一定优惠力度的汽车产品。
几经搏杀,团车网也曾拿出了不少亮眼的成绩。有数据显示,在团车网登陆达斯达克这一年,全年举办“线下团车节”851场、年度汽车交易量同比增长近80%、团车节业务营收6.44亿元,在国内汽车团购网站这个细分赛道来说,团车网已然站在了“舍我其谁”的高位,并伴随着和人人车等企业的合作,团车网逐渐发展成集新车、二手车和后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汽车电商平台。
然而正如硬币存在两面,团车网辉煌数据背后的隐患却从未消除——持续亏损、成本过高、难以盈利。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团车尚未实现盈利。从2016年至2020年,团车的净亏损分别为8656.8万元、9067.1万元、7870.0万元、2.51亿元与1.63亿元,5年累计亏损约6.7亿元。而根据团车网今年一月份公布的2021财年三季报显示:2021年1月1日-2021年9月30日,净亏损5936.20万元,仍然未逃离出亏损泥潭。
究其背后原因,既有运营成本支出高昂、盈利模式过于单一的内部原因,也有全球车市进入寒冬期和疫情带来的外部影响。
所以,当初意气风发登陆纳斯达克的团车网,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市值已经缩水近15倍。
而疫情的反复让大量线下团购“停摆”,也让团车网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毕竟线下团购是这家企业最大的卖点,尽管依靠直播途径也曾在疫情中获得一些业绩,但只能“解一时之渴”。
对于李想来说,造车,是为了完成他“再操盘一家千亿美元级别公司”的梦想;而对于团车网来说,造车,好像的确是一条势在必行的求生之路。
造车新能源,焦虑在蔓延
春江水暖鸭先知。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入局者皆有感应。就以团车网为例,据其去年11月发布的公告显示,2021年1至10月,团车网在全国128个城市实现新能源新车交易7591辆,与2020年同比增长近5倍,涵盖了78个品牌的近200款车型。
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在500万辆左右,增长率为50%。
蛋糕很大,大到尽管国内新能源汽车赛道已呈豪强并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团车网CEO闻伟仍然认为市场还有空间。在采访中他表示“大家不用担心赛道挤,会有细分,未来2年是我理解的最后的窗口期。”
不过,李想的质疑并非毫无道理,按照“蔚小理”的创业剧本来看,能成功活下来的新能源创企,无一不是“死里逃生”、烧钱无数、踩坑无数才有了今天的一份江湖地位,团车网依靠一个外来团队就能抢大哥们的蛋糕?凭啥呢?
而从零跑汽车朱江明的“三年内超过特斯拉”,到蔚来李斌的“完全不明白现在大家为什么还买油车”,再到李想的炮轰团车网,正不断蔓延在新能源造车产业中的情绪是:对自身成长的焦虑、对市场份额的焦虑和对“劣币驱逐良币”、价格战的焦虑。
2022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享受国家补贴的最后一年,这意味着众多的新能源车企即将离开政策的扶持,进入到完全靠实力说话的阶段。重压之下,李想的预言和团车网的“神”话究竟谁能成真,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唯有年底交上的销量成绩单,才是企业能讲出的,最硬气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