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App们将何去何从?

2021-08-17 18:12:45 浏览数 (1)

C 端 App 已死,有事烧纸

作为普通人,每天在自己的手机上会使用的 App 有几个?社交电商、衣食住行、银行服务、视频娱乐等较为高频的场景日益聚合在互联网大平台所提供的“超级 App”中,独立第三方 App 即便聚焦细分领域的特定群体,依然不得不与大量其他竞争者激烈争夺消费者掌中那方寸之屏。

我们的手机上满屏满屏的App,绝大部分都是僵尸 App;作为消费者,我们日常使用的都是超级 App 而且数量不会超过十根手指。剩下的都是浮云对不对?

B 端 App 都是毫无生气的信息孤岛

作为打工人,谁手机还没有那么几个东家或者甲方指定使用的 App – 移动办公、企业协同、与行业合作伙伴的商务连接、服务客户专用的展业工具等等。大部分这类 App 用起来都是很不爽的,例如体验差却迟迟等不到优化升级、想要的功能久久不能上线、完全是信息孤岛无法与其他常用工具打通、看不到其他同事的活动无法与之互动等等。导致我们打工人对同是打工人的 IT 同志们产生一定的误解和吐槽有没有?

信息化的思维定式

对于缺乏互联网基因的传统行业 IT 来说,迄今大部分还是沿着“信息化”时代的思维定式来看待 App 的开发:C 端和 B 端的 App 都是手机应用、技术上并无差别,而 App 只不过是在一个更小的屏幕上以更友好的交互体验呈现应用逻辑 – 总不能让用户在几英寸的手机屏幕上打开浏览器敲网址吧?屏幕上的 App 其实就是一个个快捷链接…

这种思维定式下,无论用什么计算机语言开发 App,跟 30 年前用 HTML CGI 开发一个网站,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我们公司已经有了这些那些系统,现在我们得给它们包一层,输出到网上给我们的客户、合作伙伴使用。这就是传说中的信息化,即在“电算化”(以本地软件系统替代手工劳作)的基础上,再接上网络从而使数据字节能够被提交进来、输送出去,形成“信息”。

App 是这么玩的吗?

数字化,并不是这么玩的

App 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能继续沿用信息化时代的思路吗?这就回到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是数字化,数字化是信息化换个时髦马甲吗?

大白话的说,数字化的起因,是因为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而导致的。是当消费者掌中握有一个性能等价甚至超越大部分个人电脑的设备,并且这设备的使用不受时间和物理空间约束的时候,消费者“反客为主”了,它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理位置支付购物、订票出行、投资理财、娱乐消遣。向 C 端提供服务的企业,不得不随时响应消费者,不得不以自身服务体验的优化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以从同质化的类似服务中脱颖而出。所以,“数字化”= “以客户为中心”,这回不是口号了。换句话说,“算力”在一个普通人手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消费者获得了话语权。

我们拿 1985 年可能是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Cray-2 和 2018 年的 iPhone XS 比较一下,看看这三十年来,普通人(普通到一辈子没用过个人电脑的大妈大爷们)手中的“算力”是从“一穷二白”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恐怖数字:

(不如一台iPhone)

如果这个比较还不够直观的话,我们再看看 1969 年登月的阿波罗 11 登月火箭上的导航计算机(Apollo Guidance Computer)-  32768 比特(也就是… 4K!)内存、589,824 比特(72K)只读存储、0.043Mhz处理器。50 年后的 2019 年,一台放在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口袋里的 iPhone,内存是 34,359,738,368 比特(4GB)、存储是4,398,046,511,104比特(512G)、处理器频率2490 MHz,分别是阿波罗11号登月火箭导航计算机的 1 百万倍、7 百万倍、10 万倍以上(注:非直接频率倍数,换算成运算速度)。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每个人口袋里,都放着一台等价于 35 年前全球顶级超算能力的计算机,它比 50 年前让火箭成功着陆在月球上的计算机强百万倍!

但手机并不仅仅是一台缩小了的、便携的电脑。如果你认为尺寸是一个无关重要的、非本质性的“外形因素”(form factor),那就大错特错了。Size matters!尺寸,正是算力之外开启数字化时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它让消费者突破时空限制,无论在沙发上、在餐桌旁、在火车中、在旅游景点… “一机在手,天下我有”。

此外我们不要忘了,手机首先是作为一个通讯设备存在的,它的第一属性是“通讯器(Communicator),它是连接人与人的社交工具。

以强大算力、便携尺寸、通讯能力这三要素为基本属性的智能手机,作为一种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创新,让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文明…

在这么一种技术上开发的软件,能照搬信息化时代 PC 软件/网站的做法吗?

一个数字化生态化运营平台

FinClip 平台上的二次开发,完全建立在互联网主流技术标准或者既成事实标准之上,其设计逻辑是力求开发者无需专门学习掌握封闭的、小众的技术技能,即能迅速发挥生产力。使用 FinClip 的企业,聚焦业务运营,而不是 App 研发,因为他们可以轻易在市场上找到大量的开发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开发商、外包工程师、自由技术职业者、实习生 – 只要有互联网上小程序开发的基本知识,以极低的技术门槛即可开发大量一次性、偶发性的运营活动场景,例如小游戏、简单供目标客户填写的临时活动登记表单、问卷调查等等。

有商业生态的企业,可以开放自己的 FinClip 平台,让合作伙伴开发小程序上架到自己的 App 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场景与功能,服务客户。例如银行信用卡 App 可以上架大量的第三方消费场景类小程序,旅游 App 可以上架食住行类合作伙伴的小程序,最终实现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服务闭环。 FinClip,给任何企业 App 带来全新可能。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