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MCU缺货浪潮席卷各个行业,很多公司也因为等不到芯片不得不停工停产,MCU在科技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企查查数据,自2018年来我国新成立4万多家芯片设计相关企业,其中MCU初创企业占据很大一部分,作为一个芯片从业人员值不值得选择去一家MCU初创企业作为自己奋斗的平台。
数据来自企查查
我们先看看MCU目前的现状。
全球2020年MCU市场规模为149.2亿美元,目前TOP5企业的市占率超过75%,他们分别为瑞萨电子、恩智浦、英飞凌、微芯科技、意法半导体。中国本土厂商市占率不到10%。比较大的本土厂商有上海华大半导体,上海乐鑫科技,上海中颖电子,北京兆易创新,深圳国民技术,芯海科技,上海灵动微电子等。
数据来自招商证券
那么是不是因为全球市占率低,国内MCU厂商就有了成长的机会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是国产替代的驱动力有多大?
第二是新兴市场的需求有多大?
第三个是革新目前MCU架构的难度有多大?
这三个问题总结起来就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需求带来的驱动力,另外一个是技术创新带来的驱动力。
国产替代的需求到底有多大,这个我有咨询过一些行业人士,早在几年前,如果用国产芯片去替换掉原来产品设计的版图是非常难的,哪怕是芯片管脚和原来国外厂商芯片一致人家也不愿意用,这其中的原因第一在于更改设计会承担部分风险,特别对于成熟的产品,产品研发的负责人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其二是国外芯片量大又便宜,提供的开发资料全,开发环境还成熟。因此早几年想走国产替代注定大概率失败。
在国外芯片供应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国产替代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从2018以来,以中美贸易战为起点,到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了芯片供应链中断,这让国内芯片消费客户不得不考虑替代方案,从而给国产替代了机会。依据目前芯片紧缺的情况,国产替代的驱动力还是非常强的,但是这样的驱动力可能伴随着芯片供应链恢复而慢慢变弱。
第二个是MCU增长点是新兴市场的需求,新兴的市场可能对芯片的功能有些特殊的要求,比如物联网对低功耗及远距离通信的需求,VR设备对图像数据处理时间延迟的需求,汽车识别周围物体障碍等对算法快速处理的需求等。目前5G,汽车电子化,物联网,工业智能化等对芯片需求强劲,很多初创芯片公司瞄准这些新兴市场。
第三个方面就是MCU架构上的突破,从MCU历史中不难看到这样超车的机会,从1970年intel提出8051的MCU结构之后,到1990年Atmel量产哈弗结构的MCU,再到2007年ARM开始统治MCU结构,每一次的架构变革都是一次行业洗牌的机会,如今存算一体化、类脑芯片、以及RISCV的探索都是当今厂商对传统MCU架构的一次次挑战。当然从技术层面讲,MCU架构上的突破是非常难的。
数据来自招商证券
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驱动分析国产MCU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作为芯片从业人员可以去此类公司,但是在去这类公司的时候需要考虑此类公司主要产品属于哪种类型。
去的公司是做国产替代的,可能窗口期就这两三年,如果现在还没有出可以产品化的芯片,未来面临的挑战会比较大,因此选择这类公司建议去比较成熟的企业。
去的公司属于新兴市场需求导向的公司,在去之前应该对新兴市场要有所了解,目前产品的技术周期处于哪个阶段,未来几年内是否会市场饱和等等,可以参照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进行分析。我们后面的文章也会介绍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读者可以关注本公众号进行跟踪。
去的公司如果属于做架构创新这类的,就要做好坐几年冷板凳的准备。去这类企业需要沉下心来好好研究芯片架构。本公众号后面也会介绍目前主流的MCU架构知识,以及目前各大公司在MCU架构上的探索情况。
当然MCU作为数字芯片中设计门槛比较低的产品,目前国内很多厂商都在做。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半导体行业2/8定律特别明显,如文章开始所说top5的厂商占领了75%的市场。对于国内MCU厂商来讲未来行业竞争必然是非常激烈的。因此选择一家好公司一起成长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