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执男
如果把不懂女性心思的理工男称为理工直男,那么就可以把不懂客户心思,片面执着于理想中的“最佳技术实践”的技术咨询师,称为“技术执男”。
曾经是两者兼备的我,当听到下面这段技术执男初上DevOps转型咨询项目的故事,不禁从中看到自己多年前刚刚工作时的影子。
冲突
小z在tw已经工作快5年了。做过DevOps、全栈开发、Inception和Tech Lead。一个月前,他上了一个DevOps转型咨询项目,和一位咨询团队的管理教练结对,给客户开发团队提供IT治理、敏捷运作和工程实践的辅导。没想到刚上项目的第一个月,就和客户发生了冲突。
小z看到客户刚刚采购了DevOps工具链,于是想到工具平台上的流水线,正好可以把持续交付和效能度量落实到开发过程中。但要搭流水线,需要客户方提供支持。于是他找到所辅导的团队中的一位后端开发人员小a,说:“咱俩一起搭流水线吧。”正在忙手头工作的小a抬起头来,略带迟疑地看着他,然后说:“嗯,好的。”接着又忙自己的事情了。
看到小a无动于衷,小z有点着急。第二天,他又找到小a,说:“你和前端开发小b一起把流水线做了吧。”
前端开发小b是另一位客户前端开发人员。这下小a不干了:“你是什么角色?!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小z想进一步解释,但小a并不想听,只是说:“你先回去吧。”
影响力
当小z把这段故事讲给我时,多年前我为当时的单位推行ISO9001所经历的相似遭遇,立即浮现在眼前。
此时如果我是小z,该怎么办?
幸好我最近学了高琳和Hubert老师的影响力和故事力的课程。从中学到了一句金句:“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改变自己是神。”
小z无法直接改变小a,而是需要影响到小a,让小a自己愿意改变。就像《盗梦空间》所讲的故事那样。
一个月前,小z自己就是dev,目标就是自己把代码写好,把软件顺利交付出去。但现在,他的角色转变为教练。他需要影响客户的dev,让别人把代码写好。
另外,工作不到2年的小a,并不是外包人员,而是客户的内部人员。搭流水线并不是他的KPI。给他发号施令,自然轮不上作为外包的小z。
要影响小a,该考虑哪些因素呢?
高琳老师的影响力公式是:影响力= (实力 魅力 沟通力) x 同理心
但如果将其运用在我等理工直男和技术执男身上,我认为如果学会了讲故事,那么就会自带魅力和沟通力。所以此时可以把公式简化为:影响力= (实力 故事力) x 同理心
对于技术执男来说,技术实力自不必说。
但故事力和同理心,就是我们所欠缺的。
先说同理心。我给同理心下的定义,是基于自己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目标的交集,来说话办事的心智模式。
在上面的故事中,有几个利益相关者呢?
小z自然是一个,还有小a,另外还有客户DevOps转型项目接口人、客户CIO。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目标呢?需要深挖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利益相关者的目标,甚至是自己的目标,都有浅层和深层之分。不要止步于浅层的目标,要多挖深层的目标。挖得越深,效果越好。
该如何有效地挖利益相关者的深层目标呢?其实思路和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未知世界是一样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调整假设,再次求证,循环往复,接近深层。
具体该如何做对方深层目标的假设呢?做法大家其实都熟悉,就是通过持续的观察、揣摩、旁敲侧击的提问、从对方身边的同事和经理那里探究等等,来做出假设。
做完假设,还需要进行验证。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假设。
说完了同理心,再看看故事力。故事力是什么呢?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让人接受你的道理。为什么不直接讲道理?因为太枯燥嘛。好莱坞不断推陈出新的大片,讲的都是同样的“英雄之旅”的道理,但为何新片一出,大家还是愿意看呢?因为各不相同的故事很吸引人。不明说道理,但在引入入胜的故事中,间接地体现出要讲的道理,让人易于接受,力道更大。
如何才能让故事吸引人呢?只要有转折就行。无转折,不故事。只要有转折,就能吸引人。用高琳老师的话说,检验一个故事是不是讲得好,只要看听众在听到转折时,会不会接着问:“然后呢?”
技术暖男
技术暖男
让我们看看,上面的技术执男,是如何通过下面同理心和故事力的三步法,转变为能懂客户心思的技术暖男的。
1. 抱着同理心识别各方目标交集
经过深挖,小z发现,自己的目标,是要影响客户来自愿做DevOps工程实践;小a的目标,是在完成后端开发工作时候,不要总是被需求频繁变更所打断;客户DevOps项目转型接口人的目标,是要让DevOps转型看到值得向领导汇报的成效;客户CIO的目标,是提升研发效能和产品质量,但更深层的目标,是应对来自业务部门的挑战——“业务部门一方面只提一句话需求,导致IT加班和他们确认需求,另一方面还抱怨IT响应慢”。
小z把上面4个目标取了个交集,找出了这4方的共同目标:用DevOps工具链,来度量从业务发出“一句话需求”,到该需求最终上线的全过程的各种活动的时长,从而可视化需求频繁变更导致的返工的时长占比,并呈现给业务部门,以便与业务部门协作,提高需求分析的质量,降低返工,从而让IT和业务部门,都能达成减负增效。
2. 准备一个有转折的故事并练习
基于各方目标交集,小z准备了一个要给小a讲的故事,来体现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交集。
“我以前辅导客户的一个开发团队,和你们有同样的痛点,就是需求总是频繁更改。
本来开发人员的工作就安排的满满的了,但业务方的一句话需求,逼得开发人员只好停下手头工作,不断找业务人员确认需求。但经常找不到业务人员。本来可以花一天写好的需求设计文档,因为断断续续找业务人员需要花一周。这样一来,所耽误的计划内的工作,就只好自己加班解决了。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正好看到了《团队拓扑》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工具平台团队。由此想到可以利用工具平台能够自动记录各个活动的时间的特点,来度量‘一句话需求’所造成的需求分析返工的时长,并让业务部门看到,从而可以促使业务部门和IT部门进行协作,通过DevOps转型所引入的质量内建实践,减少低质量的需求分析返工,缓解对计划内工作的时间挤占,从而缓解加班。
我把这个想法和那个开发团队的负责人讲了一下,那位深受‘一句话需求’之苦的负责人很感兴趣,并促使该团队,率先试点持续交付工具平台,度量各个开发活动的时长。最后通过工具平台发现,在引入了‘需求拆分用户故事’、‘用户故事验收条件’、‘开卡’和‘验卡’这些质量内建活动后,一句话需求已经杜绝,需求确认时长比以前降低了50%。开发人员再也不用频繁加班,以赶上被需求确认所耽误的开发工作了。”
写好了上面的故事,小z自己练习把故事讲了几遍,直到能讲得很熟练。
3. 找个合适的场合把故事自然地讲给对方听
冲突发生后。小z心里也不好受。他在识别完各方目标交集和练习完讲故事后,就在晚上给小a发了一条微信:“对不起 小a 那天我和你沟通流水线搭建的事情 做法比较武断 没有考虑你的感受 多有冒犯 想和你约个时间 请你吃午餐 ”。
第二天一早,小a回复:“没问题 今天中午一起吃饭”。
小z兴奋地把故事稿放到兜里,然后出门,走在上班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