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族(技术研发)通道晋升答辩之完全解析

2021-02-09 11:10:36 浏览数 (1)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导语

晋升答辩之于职业生涯,如同吃饭之于人生,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得进行下去,不管是为了前途,还是为了图钱。既然不得不做,那就应该让过程尽可能轻松愉快一点。为此,本文将结合自己与身边同学的相关经历,对通道答辩的全流程给出个人的所思所想,以供参考,若对大家有所裨益,则不胜荣幸。

前言:阅读提示

晋升答辩,是一个关于技术的非技术话题,本文将按照答辩活动的开展顺序,对答辩前,答辩中,答辩后的各环节展开逐层剖析,以期改善大家的阅读体验,并尽力提供一个贴近实操的行动指南(个人建议)。

主要包括:需求理解(是什么)、素材的收集(有什么)、ppt设计(讲什么)、现场把控(怎么讲)、心态调整(获得什么)、其他绝招、评语赏析(评委怎么看)、案例分析(知己知彼)等8个部分。其中ppt设计部分,则按照ppt在实际中的一般组织顺序进行逐页剖析,以便尽量能直接翻译为答辩所需材料

本文全部材料来自个人在内部分享的一张XMind脑图(原件见附件)

  • 如果你赶着去见女朋友,请直接跳至文末取用即可;
  • 如果你是赶着去修复bug,请直接读取黑体即可;
  • 如果你是赶着去写bug,那建议你不妨细细品来;
  • 如果是前辈误点进入,你可以就此return了。

一 需求理解:答辩是什么

对需求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需求完成程度的上限,因为你不可能赚到你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 答辩,不是你一个人的独角戏 不管是"答",还是"辩",都说明了这是一项有多个角色参与的活动(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很多同学都只关注到了自己,而忘了你的对手/队友——评委。下面将从"答辩者"和"评委"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知己知彼,方能早日升级。

°

1.1 需求理解之[答辩者]

°

1.1.1 是TOP-K录取,不是四六级考试

了解游戏规则,是玩好游戏的第一步。答辩首先是分小组,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通过比例进行评比,最后取top-K。这也就是说“能否通过,不仅取决于你自己,还得看你同组小伙伴的水平”,当然这也等于告诉你“参与就可能中奖”,没有绝对优秀,只是相对较差。请珍惜每一次答辩的机会,积极备战!

当然,通过率不是完全固定的,会留给评委一定的发挥空间,因此只要你绝对优秀,指标就不是问题;当然,如果是绝对不及格,也不用担心指标浪费的事了。

°

1.1.2 是要证明你够格,不是工作汇报

在之前的答辩过程中,发现一个严重的误区:有不少同学的答辩PPT看起来就是一份给老板的汇报材料。究其原因,应该是对“答辩”和”汇报“这两个需求没有清晰的理解,或者没有进行明确的对比,导致结果混淆。(当然,不少T8/T9的同学确实没有给老板汇报的经历/机会。这也说明“开卷有益”,多经历点总是好的)。

  • 汇报是什么 工作汇报主要是业务指标,而不是技术点。汇报的目的是告诉老板:我干了很多活、达成了很多业务指标、还需要若干人力/机器资源的支持,等等之类。至于技术,如果老板心情不错/兴致正浓,当然也是可以讲讲的。总之:业务指标为主,技术为辅;技术服务于业务
  • 通道答辩是什么 答辩是一道证明题——向评委证明你在对应的技术通道领域是足够优秀/够格的。这说明你的举证材料是有范围限制的——必须符合对于领域的要求,因为“通道”是四周有壁垒的,较为狭窄的,且有相当深度的(想下隧道就对了)。因此,你所在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可选范围。在此限制条件下进行的答辩,当然与前面的汇报有着本质的区别了。答辩是以技术指标为主,业务为辅;业务指标为通道职级提供论据支持

具体而言,通道答辩可以/至少有以下方面的要求:

  • 深度——深挖到底:这是由“通道”的定义决定的
  • 精度——细到极致:这是由技术的工种决定的,工匠精神
  • 过程——有过程&&有结果,才是完美:这个答辩的“证明”属性决定的,谁会相信没有过程的事情呢
  • 难度——够难就够硬:这是由通道的“级别”决定的,有难度才有区分度
  • 广度——上下游/全链路,尽在掌握:这是由团队作战决定的,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不够的
  • 价值——产出(钱)就是硬道理:这是钱大爷的决定的

°

1.1.3 是综合能力考察,不是编程竞赛

你的Leader一定告诉过你只会写代码是不够的。踏踏实实干活,两耳不闻码外事,这是开发同学的一大优良传统,但也是一大竞争劣势。不少开发同学,日撸代码万行,却羞于/不屑于/不擅长于除代码以外的事,因此而错失诸多良机,比如眼看某同学借助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成功打造他的个人影响力, 比如某同学因为勤于总结汇报而轻松盖过了作为主程的你…

教训很多,唯有自强。记住:不做只关心代码的码农,因为你正在争取的是高级工程师

对于答辩,正是咱工程师综合能力(听/说/读/写/辩)集中展现的时候,具体如下图:

°

1.2 需求理解之[评委]

答辩不是独角戏,因此在自己玩爽的同时,让评委也玩爽才是关键。在整个答辩过程中,你和评委有两重关系——队友 && 对手

  • 队友:在答辩过程中,你和评委都有各自的目标要完成,因此需要两者一起共同推进事情向前进展,该流程的顺利进行,对双方都是有利且必要的。也就是说,答辩者并非一定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而是评委同样需要你(的配合)。其实,稍微和评委聊聊就知道:他们也不容易!对于评委,答辩就是一场接一场的 听力理解 阅读理解 阅卷评分。所以,在答辩过程中,首先让评委听懂,然后再让评委不懂(即有难度/深度)。只有让评委玩爽了,自己才会真的爽。
  • 对手:毕竟目标不同,“队友”只不过是相互成全而已。答辩不是独角戏,但终究还是你的戏,因为演砸了对你影响最大。因此,不要把场子完全交给评委,而要主动出击,尽可能将局面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引导(下文在现场把控环节再详述)。

二 素材收集:有什么

需求分析清楚之后,终于进入到实际的准备阶段了。最好的素材收集方式是功在平时,在不知不觉中搞定一切,如果积累了足够的km文章/团队分享PPT等,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左右逢源的事了。

在素材收集阶段,通常会遇到两大问题:没有拿得出手的项目,即"无话可说", 或者项目多而不精,即"话太多"。下面对这两大问题给出具体分析。

°

2.1 无话可说

  • 首先要坚信:加了那么多班,掉了那么多头发,怎么可能无话可说呢! 当然如果你每天都是早九晚五,那建议尽早return并带我一起飞。
° 2.1.1 逐一罗列,雁过留痕

我们之所以觉得经历过的生活平淡无比,是因为随着时间流逝,当初的细节信息逐渐丢失,最后留下一个苍白无力的躯壳。

因此,你要做的就是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曾经做过的所有项目,无论大小,无论难易,统统列举出来,然后再反复的回调你的记忆栈,不断的完善所列项目的所有细节,比如:和谁因为什么事怼过架,某周末为何突然加班扩容,为何服务挂了却没收到告警短信…一切发生过/可能发生的/即将发生的都是有价值的。

利用一切机会,持续填充你的躯壳。很多诡异的bug都是在厕所/床上/车上想出来的,不要放过任何的尝试。随着细节的不断补充完善,那个苍白无力的躯壳自然也就变得丰腴圆润,秀色可餐了。

°

2.1.2 纵横扩展,无限空间

如果确实你是个少经历的纯洁少年,那么接下来的"纵横扩展"就是你需要的了。抬起你高傲的头颅,看看以你为中心的5km范围吧,那都是你的素材收集之处

请相信,你的每一行代码都不应该 / 不会是孤立存在的,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沿着你的代码一直走下去,直到硅土。

  • 纵/深扩展: 任何事情可大可小,就看你做到哪一步,毕竟袁隆平和猿农贫都是种水稻的。你需要做的就是,从你项目中提取若干技术点(高并发、高性能、一致性、实时性、可靠性、维护性、扩展性、通用性、安全性等等),然后无限深入,直到南墙。这此过程中,如果对了会获得经验,如果错了会获得教训,而经验/教训总是有极大用处的。在答辩时,你需只要真实的给评委讲述你的故事就足够了。
  • 横/广扩展: 大胆的去跨越吧,你的影响力,不应该止步于你的代码仓库。你了解所做需求的背后是什么吗?你的上下游你都清楚吗?服务上线后的效果数据你关心了吗?服务的监控指标你都了如指掌吗?你所用的各种底层组件都还有优化空间吗?架构设计还有更优方案吗?你知道该问题别人怎么解决的吗?…, 如果你都回答上来了,何愁没有素材而无话可说!

°

2.2 话多而不精

话多不精,那就只不过是废话而已。经过上面的系列操作,你的素材库应该已经很丰满了。接下来就是,如何从仓库里提炼出使你得心应手的刀枪剑戟呢?

°

2.2.1 精挑细选,话不在多

如果你觉得自己满身都是金光闪闪,而在多个项目之间犹豫徘徊,那么可以参考这些指标:

  • 细节最多的:细节越多,说明你了解越清楚,参与越深入,应对评委的调整自然也就越轻松愉快;
  • 问题最多的:问题越多,说明挑战点越多,证明你越优秀,故事讲起来也就越引人入胜;
  • 让你最痛苦的:越痛苦,说明你爱得越深沉(难度越大),自然就是最佳的得分项;
  • 让你最得意的:你得意的,当然是你做得最好的,你讲起来自然也就中气十足;
  • 你能做,而别人不能做的:没有绝对游戏,只有相对牛逼, 既然你能为别人之所不能为,那你天然符合答辩top-K的游戏规则。

°

2.2.2 重构历史,至善至美

当然,如果经过以上各种操作加持后,你还是觉得自己的项目不堪入目的话,那你需要的就是重构历史了。

重构第一步是纠正心态重构不是造假;总结是过程,升华才是目的。只会说实话的人,不是傻就是有点笨(但绝不坏)。如果能借答辩的机会,回顾过往的自己,从而提升自己,岂不美哉!

之所以可以重构,是因为我们站在今天,已经拿到了足够的后验数据,自然就能够根据这些后验数据,对过去的项目设计/实现进行优化改良,做出优于当初的决策,从而形成良性闭环。

对事物的认知都会有三阶段

  • 看山不识山:在项目的初期,由于经验不足/调研不充分等原因,自然项目理解不透彻。此时,你站在山前,看到的不过是连绵起伏的曲线;
  • 看山就是山:在项目的实现阶段,随着信息的完善/实操经验的积累,终于理解并实现了项目的各需求点。此时,你已深入山林秘境,见识了花木虫草,沟壑断壁,你高呼:“山不过如此”;
  • 看山不是山:在项目上线持续接受用户暴击的日子里,各类问题此起彼伏,你使出十八般武艺,终于统统搞定。到这,也如当初的一个脚本项目,已经长大成一套系统,一套通用平台,一个oteam。此时,你已穿过漫长的密林,踏上开满山花的平原,你经不住低语:“山中原来还有阳光雨露,还有飞火流萤”。

经此三阶段,想必你心中已豁然开朗,此时你已在暗自盘算:下次再做同类项目时,应该怎样/而不会怎样/如何优雅避坑/如何攻城拔寨,而这就正是所谓的升华。当你拿着这个精心迭代改良的版本去答辩,自然是更胜一筹,因你已在线下提前为评委的各种挑战备好了最优解

至于具体升华的方向, 不管是量(通用性/可扩展性/高并发/高性能…),还是质(一致性/实时性/可用性/维护性…),你所见之处皆是机会。

°

2.2.3 给自己加分,不给自己挖坑

请注意,重构并非高枕无忧。不知者无罪,自作聪明最可悲。重构的目的是给自己加分,而不要给自己挖坑。因此在改良的时候,要有严密的方案论证清晰的逻辑推导,并且尽可能落地验证,验证得越多,心理也就越有底,成功概率也就越高。

在此过程中切记避免基本的逻辑错误,如果一件事在理论上是有问题的,那么在实际中就一定会出问题(如果你发现没有,那一定是实践次数不够多)。我在之前答辩时,看到一同学垂头走出会议室,于是上前了解情况,他说"被评委发现了一个逻辑问题,后面的全凉了",听完我并没安慰他,因为是真凉了。

三 ppt设计:讲什么

到此,进入了写ppt阶段,“写"是为了后面的"讲”。写什么,怎么写,直接决定了后面讲什么,怎么讲,讲得怎么样。

°

3.0 先有图纸,后施工

写ppt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请你先别急——做ppt的第一件事,真的不是做ppt,要时刻注意你的二八原则,大局决定成败。先把施工图纸吃透摸熟之后,再去施工,顺便体验下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的快感。在绘制图纸时,具体有这些点值得注意:

  • 先思而后行:在没想清楚之前下笔,是没意义的,因为此时写的只不过是bug而已;
  • 善假于物:充分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将素材分类、分层整理好,后真的写ppt时,不过是顺手取材,搭搭积木而已;
  • 架构先行,细节垫后:如果不能给出一张清晰明了的系统架构图,那说明你还没准备好,或者系统太复杂(是真的吗?), 此时再多的细节也无处安放;
  • 借助模版,快速生产:参考你认可的前辈的ppt吧,基于模版生产,效果和效率通常都还不错;
  • 用实线/虚线?用矩形/椭圆?:这些事放到最后吧,不要把80%的时间浪费在20%不起眼的事情上。

如果以上的事,你都准备就绪了,接下来只不过是按部就班了 —— 接下来的每个小节,均可直接翻译为一个part的几页ppt,叙述顺序也是按照一般答辩ppt的组织结构进行的 —— 从‘自我介绍’,到‘方案分析’,到‘自我总结’。

°

3.1 自我介绍:我是谁

开口第一句,自我介绍。这是必要,而又容易成为废话的一部分,如果你发现评委都低头不语,那也不要见怪,毕竟你这样的介绍他们已经见得太多了,或许听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经历和青春,谁都有过;可惜不是所有的经历,都和青春一样有意义。所以这里的重点就是:如何妙手回春,利用别人口中的废话,使得自己在评委眼前一亮,这说来也简单,请记住:你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做过什么;甚至你做过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过什么有挑战的/不一样的/有意义的事"。

  • 避免平铺直叙:避免平淡无味的最佳方式,加修饰词,把"我做过a/b/c/d"改成,“我做过什么样的a并且达到了什么 / 我做过什么b并且使得什么 / 我做过什么样的c并且收获了什么”。例如:把"我实现了一套实时特征系统" 改成 “我实现了一套支持5000亿日流水的实时特征系统,支撑了腾讯看点多端多场景多业务部门的多维实时特征需求”;
  • 让数据说话让人信服的最佳方式,拿出数据来。修饰词,是华丽的,但有时也是虚浮的,所以不要只是说得天花乱坠,却舍不得拿出数据来;
  • 用成绩吸引眼球尽情亮剑吧,不必羞涩,答辩之目的就是证明自己。把你的各类硬核奖项,提前展示出来,不要总是隐藏在最后的自己总结里。

°

3.2 产品介绍:我在哪

产品介绍,也就是大背景的介绍,其目的是以直观/感性的方式,尽快让评委了解你所做项目的前置背景,同时不要忘了:利用这个轻松愉快的铺垫环节,让评委了解你的所处位置,你的必要性,你的重要性

如果你在名品堂团队,那再差的个人也是优秀的,那恭喜你;如果不幸你的产品被kill了,那也恭喜你:失败的团队,没有优秀的个人。当然,任何事情,横看成岭侧成峰嘛,你能做的就是,挑出对你有利的角度,去展示你的产品,只讲对你有利的背景

°

3.3 项目介绍:我在做什么

项目介绍,就是告诉评委:在上述大背景下,你具体在做什么。该部分的核心就是:了,高难度的项目。

  • 突出主体’我’:请注意"我们",等于"们",而没有"我"。在讲述时,请大声/明确的告诉评委:“我,做了什么”,而不要低声细语的抹杀自己;
  • 突出做的深度:我参与了,我独立负责了,我带领团队owner了…,虽然都是做,但其功劳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不要甘当搬砖工;
  • 突出难度:如果只是一个if/else的问题,谁做的都一样无意义。所以请拿出你的硬核数据/指标吧,问题有多难,也就证明你有多优秀

°

3.4 问题背景:为什么要做

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毕竟天底下的问题多了去了。

  • 讲清问题的背景,证明必要性:否则再突出也是无用功。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我的服务都在线运行一年了,难道还会是不必要的吗?存在即合理——是指能解释得通,但不能说明其必要性。这时你应该想起最简单反证法——如果不做这个件事,就会怎样。
  • 看透她,才能搞定她:分析背景的另一个附加好处就是,帮助你梳理思路,以便于更好的解决问题。不了解她的背景,自然不能和她修得共枕眠。

°

3.5 问题挑战:有什么值得做

前面也提到问题的难度,决定你的高度,那么如何判断到底有多难,难在哪里呢?

  • 非你不可吗,应届毕业生能搞定吗:难,总是相对的,所以你只需要环顾四周,看看这事非你不可吗,其他与你同/低职级的同学能搞定吗?请你真的去问下自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自然说明这事够难,并且你够优秀;
  • 业务挑战,转化为技术挑战: 还记得通道答辩的本质是什么吗?请把业务挑战转化为技术挑战,把uv/pv/dua/ctr/roi…统统转为技术指标,让业务服务于技术

°

3.6 方案调研:别人怎么做

没有足够的方案调研,那就是闭门造车。所以了解清楚别人怎么做的,知己知彼是必要的。方案调研,本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具体有两方面:

  • 站在巨人肩上,他强即我强:既然要找垫脚石,自然要尽可能站到最高处,否则就是为难自己了。选对调研的对象,以此实现他强即我强的目的。通常选择业界的top往上,再货比三家也就对了;
  • 他强终究是他强,但没有不透风的墙:站到巨人肩上,你也未必就真强了。这里的关键点是:站上去,并击败他,从此你就可以称雄了。所以,你需要有击败他的勇气/信念,要坚信: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有,那一定是风没找对缝,因为揭别人的短,总是容易的嘛。比如:
  1. 他提供了一套通用化方案,那么你可以说“为了通用化,他舍弃了部分定制化的能力,导致不能完全满足你业务场景的需求”;
  2. 他提供了一套针对其业务场景的定制化方案,那么你可以说“他的方案通用性不够,因此不能满足你的业务场景需求”(其实这是一段废话);
  3. 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正/反你都说了,还有什么可愁。当然,你还需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给出具体/确切的理由,从而击败他,自立为王。

°

3.7 方案阐述:我怎么做

这一小节,是整个ppt的核心部分了,但这并不是最难的部分。有了前面的系列准备与铺垫,接下来只不过是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方案阐述过程中,可以注意:

  • 拆解问题,突出得分点:没有问题,是有问题的。你可以把一个大的方案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对应到若干技术指标,这些指标就是你的得分点,接下来各个击破即可,如同架构设计,要讲究模块间的解耦。如果你不能清晰合理的进行问题拆解,那可能你对该问题理解还不够透彻,或者这个问题过于简单。
  • 有理有据,重在思路:在阐述方案时,首先确保别人能通懂你在说什么,否则都是扯淡了。因此,要注意逻辑推导,有理有据,层层破解,并且重在问题解决的思路,引导评委跟上你的思维让他们时而为你提眉揪心,时而点头赞许,如果你看到评委有类似反应,恭喜,你离成功很近了。反之,结果很可能就是:你讲不清道不明,评委一脸愁容
  • 给评委挖“坑”,给自己加分:在阐述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被评委的提问不定时打断,对此你需要提前做好备案准备好问题,并准备好答案。在现场,你只需要按既定方针办即可:努力引导评委,让他开心的踏入预埋的"坑",然后你再真诚的奉献出爬坑的答案。

°

3.8 效果数据: 说了那么多,到底有何产出

在前面已经说过,不要做空口无凭的事,让人信服的最佳方式:拿出数据来。具体数据,可以包括多方面的:

  • 技术指标: 例如服务成功率达到n个9,单机qps达到nw/s,数据存储量达到n个G,支撑了n个团队的m个业务等等之类。贴出相关的monitor/007监控/群消息/邮件信息…等截图即可,这都是铁证。当然,若能在平时就有意收集整理最好,毕竟不是你想找就都能轻易找到的
  • 业务指标:最终技术还是得服务于业务,所以,如果是业务相关的项目,也请给出相关业务提升指标,如果够硬,则有利,否则,也无害
  • 横向影响力:除数据指标外,其他的任何有利/有力的证据也尽情给出来,比如:代码开源奖/头条km技术文章/老板的通报表扬邮件/群友的真诚赞许…

°

3.9 基础素养:平凡处显真章

基础素养,也就是基本功,这对于一个高级工程师来说,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衡量一个工程同学是否靠谱的尺子,毕竟写代码每个开发都会,但基础素养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如果别人有,你无,那就是减分项;反之,你有,别人无,则是加分项

因此,一向靠谱的你自然不会忘掉这些点,比如:告警监控 / 数据对账 / 柔性降级 / 容灾部署 / 数据安全 / 用户隐私 / case跟进…等等,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可能出现的任何事情,都是值得你关注并告诉评委的。

°

3.10 自我总结:有贡献,有影响,舍你其谁

终于又到了可以轻松愉快的说空话的环节。“自我总结” 和前文的 “自我介绍” 首尾呼应,都是你对自我的价值认知/体现, 做不好,就是废话;做好了,则能加分,因此,还是要认真对待。

你应该再次想起:答辩的本质:是评委在做听力理解 阅读理解 打分排序他们也很难,所以你有义务帮他们一把,让他们可以更加轻松的做出公平/公正的,且有利于你的评审结果。所以,尽情举证吧,只要是事实,请不要吝啬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救救评委,你帮了他,他就会帮你。

°

3.11 理论到实际:翻译成ppt

到此,ppt设计部分就大功告成了。共计10 1个小节,按平均每小节翻译成2/3页计算,即可得到20/30页的ppt,完全满足答辩所需了。当然,这里只是尽量提供一个趋近实操的参考方案,具体到线下开展时,还需多多揣摩,反复打磨,以铸精品。

四 现场把控:怎么讲

现场把控,是一个更加务虚,而又更加考验功底的环节。如果你hold了,即可无形胜有形,破敌于谈笑间;反之,如果你任其发展以至失控,则四处受限,寸步难行,唯有空叹息:“为什么我如此优秀,评委却视而不见?”因此,此功你不得不练。

°

4.1 答辩前:功夫在平时

现场把控的第一步,在现场外。只有在答辩前下足功夫,把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好预案,并加以反复操练,以至于熟练。每多一个预案,就是少一个突发事件,所以不用担心你白下功夫。

  • 如何操练:请时刻记得小黄鸭调试法,此法并非仅仅实用于写代码,当你面对任何的复杂事件时均可使用。至于是小黄鸭/男女朋友/身边同事/上级leader,都是可以的。不同的对象,恰似不同的女朋友,必然给你不一样的体验(收获)
  1. 资深大佬,可以帮助你发现专业问题,如果能让大佬为你点头,说明你技术实力不错;
  2. 非专业小白,可以帮你发现基本的概念/逻辑问题,把一个高深的专业技术问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非专业小白听懂,说明你不仅有实力,还有魅力。而实力 魅力,正式你征服评委的利器
  • 操练到何等程度: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已经练习好了(是否已经做好进入现场的相关准备)呢?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讲述,侃侃而谈:在你独自讲述的时候,能做到侃侃而谈。讲述,是看似最简单,实却最难的部分。简单在于,你可以机械的把ppt从头到尾的读/背(不是讲)*完,难在于,你念完不等于评委吸收完。所以讲的时候,你*必须关注评委的吸收率,记住你们是队友,你不是在唱独角戏。 读/背,是小学生做的事,你需要的是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引人入胜(详见4.3)。
  2. 提问,对答如流:这个点和"讲述"相反——讲述,容易做完,难于做好;对答,若能做完,即可做好。在回答提问时,由于是多个角色同时参与,因此故事情节自然丰富了,并且一问一答,多个来回,自然能推进故事的向前发展,也就避免的了讲述时的尴尬。但其前提是,对于提问你能给出答案来(这不是现场把控问题,而是准备是否充分的基本问题)。
  3. 知者,知其所以然: 对于你知道的部分,要能知道其所以然,其深度,当然是越深越好。对于你深知的,你应该主动引导,争取加分点。如果你只知道表皮,实际就等于不知道,这种点你还是主动避开为好,不必为难自己。
  4. 不知者,有所思而知其然:对于你不知道的部分,你应该主动引导绕道而行。当然,不可能事事如你所愿,当确实遇到你预案之外的情况时,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此时,你应该快速思考,并主动交流,以交流来争取更多辅助信息,同时为自己大脑计算争取时间buffer。如果你能通过临场思考,从而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恭喜,你此处赢得1分*2;如果,不能成功知其所以然,那么恭喜你,至少你态度积极,不畏挑战,敢于进取,同样值得嘉奖。利弊只在翻手覆掌之间,全看你是进是退

°

4.2 开始:温柔进场

经过数月艰辛/精心的准备,你终于一脚踏入了现场!但,请不要着急,你得温柔以待。在正式开始答辩前,你要珍惜仅有的几分钟过渡时间,让自己熟悉现场/熟悉评委,让评委熟悉你,也让你的屁股熟没有余温的椅子。

具体操作,视情况而定即可,最简单的:敲门,进入;见面,问好;有空,闲扯淡;没空,谈正事。总之,不要只关心自己的那几页ppt,而忘了粮食和蔬菜。毕竟,前戏有益无害

°

4.3 答辩中:不卑不亢

此刻,你总算时可以尽情发挥了。有了前面的铺垫,现在你应该抱着享受的态度,享受这难得的分享/探讨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希望你能尽快进入状态,体验酣畅淋漓的快感。嗯,一些细节有必要再次交代下:

  • 评委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为了确保事件的顺利推进,现场/节奏总是需要有人来掌控的。虽然,答辩不是独角戏,但最终还是你的戏,所以,把控现场,你得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评委来把握。只要你愿意把控,评委自然愿意把现场交给你,然后跟着你的节奏进行,否则你只能是follower;
  • 一个眼神,都是爱慕:不要忘了眉目传情,把你真诚的目光适时的投向评委,传达你的期望;同时,打开你的接收器,尽情拥抱评委眼中的爱慕之意。当有了眼之神交,你会神奇的发现,整个世界瞬间变得温柔善良了
  • 一个点头,都使信心加倍:不要忽视评委的小动作,一个轻微的点头,说明评委赞同你的观点,并在再鼓励你继续讲下去,这自然会使得你信心加倍;
  • 一个嗯,都指向正确的未来:在你滔滔不绝,如大江翻滚的讲述时,你要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来判断你是否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并以此形成闭环,及时的修正你的前行方向。 不要只顾自己爽了,评委方爽了才是真的爽

在整个过程中,一个基本原则:不卑不亢。想办法和评委一起,把这场属于你们共同的二人转,演好唱好。大家都是为了工作,顺利完成,是你们共同的心愿,所以积极/坦然待之即可。

°

4.4 结束:优雅退出

大功告成之际,不要急于转身离开,徒留冰冷的背影给评委。活都干完了,何不让自己踹口气,坐下来享受一二呢。如果你还有任何关于工作/答辩相关的疑问/意见/建议,请大胆提问吧,此时不问等待何时。不管成不成,都是交情,感谢自己的辛勤准备,感谢评委的用心陪考,一句告别,也是工程师的素养

五 心态决定一切:讲了就是进步

如前所述,答辩一个排序活动,没有绝对优秀,只是相对较差,何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此,调整好心态才是关键,职业晋升无非是为了让生活更加轻松愉悦而已,而轻松愉悦本质上是由心态决定的。所以,切勿舍本逐末

六 其他绝招:出奇制胜

世间诸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所给出的只不过是江湖上常见的一招半式而已,不必受限于此。至于绝招,用好了,制胜;用不好,致残。大家自行斟酌取用即可。

七 评语赏析:知己知彼

以下分享个人收集的一些真实/原版评语(非常感谢贡献评语的同学),请各位自行揣摩领悟。其中,个人认为的关键词 / 得分点 / 减分点已用粗体标出,以供参考。

°

7.1 后台-t11-通过

  • 优点:
  1. 老系统迁移方案。通过多种 profile和改进,接入层性能优化明显
  2. 推动各个团队迁移xxx,大幅提高速率。
  3. 作为leader,代码工程量还比较大。
  4. 优化的profile数据和图表比较详尽。推进xxx研发效能的改进工作也不错
  • 待改进点:
  1. 老系统往新系统迁移的收益量化不够,缺少数据实证
  2. 建议:软件架构方面能从整体出发,对于系统的柔性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协同共建,有不满足的BG组件,可以积极贡献代码和想法,避免团队内造轮子

°

7.2 后台-t11-不通过

  • 待改进点:
  1. 方案选择上思路比较窄, 没有对其他业务的实现方案做到足够的了解, 例如xxx没有充分调研和分析。建议加强技术视野, 多找类似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研究和对比.
  2. 在系统的高性能低成本方面做得不够, 对系统设计的承载能力掌握略有不足, xxx的方案陈述中没有体现出严密的推导, 显得方案有待商榷.
  3. 系统的技术难点提炼不够, 没体现对架构有全面系统性的思考, 例如核心指标缺失, 没有方案对比, 没有成本考量.建议加强数据导向思维和关注成本.

°

7.3 后台-t10-通过

  • 优点:
  1. 对系统的把控比较到位,对xxx优化方案选型、多业务部署方式、请求超时处理等方式均有合理的方案应对
  2. 系统整体架构介绍比较清楚,系统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有比较好的阐述
  3. 监控和异地容灾、服务降级都有考虑和落地,对数据请求量和落地效果有比较好的分析
  4. 在xxx策略的通用性和定制性建设上有很好的灵活性
  5. 对xxx等业务场景有比较好的理解

°

7.4 其他经整合处理的评语

  • 待改进
  1. 对于过载考虑不够。对自我的过载保护,细节处理不够
  2. 对xxx等方案缺乏方案的对比。建议:对于所负责系统的容错,做更全面梳理。加强方案对比。在细节上做到更优。
  3. 方案选型不够充分,没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不使用更成熟的xxx来支撑业务,而是要自己“造轮子”;在xxx选型方面解析的不是很透彻
  4. 缺少定量分析过程,性能优化中优化手段与优化效果没有更细致的分析,缓存命中率与优化效果也没有对应关系,偏“定性”的模糊表述比较多。
  5. 面评ppt更像一个分享,对个人工作和专业技术的呈现比较少。PPT整体的工作介绍重点不是很突出

八 案例分析:抽象类的一个具体实例而已

请直接参考公司的精品集锦,本人ppt也侥幸列入其中,欢迎拍砖指正。

九 本文材料

本文全部材料来自个人在内部分享的脑图(关注公众号回复“晋升”获取原件)

十 祝每个答辩人都能以痛为乐,早日登顶

  • 以上所有观点,仅个人经验总结,并斗胆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请各位酌情取用
  • 欢迎一切批评、交流和探讨

END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bug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