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括科技司、运行监测协调局、中小企业局、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安全生产司)
01
科技司:聚焦技术创新 推动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 陈因
图为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动力电池中试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司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聚焦技术创新,突出提质增效,夯实基础支撑,强化协同配合,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7年重点工作和成效
(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专题调研,研究提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和近期工作建议,制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条件。组建信息光电子、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等3个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指导地方认定培育近5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领域明确、差异发展,区域竞合、上下衔接的建设格局初步形成。推动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加快全产业链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建设,年产2.5亿瓦时的动力电池中试线投入试运行。认定24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联合财政部认定7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二)加快高新技术创新,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制定《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动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会同20个部门组成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研究制定《国家车联网产业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推进车联网示范区建设工作。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加快无锡国家传感器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统筹组织核高基、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统筹推动5G发展,促进5G的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频谱规划、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部属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三)落实标准改革措施,服务产业发展需要。紧密围绕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工业基础、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订、标准国际化、团体标准培育发展等工作。全年批准发布2011项行业标准,废止2749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印发太阳能光伏、移动互联网、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标准化技术体系,遴选出首批106项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两化融合国际标准在ISO成功立项,发布实施3项两化融合国家标准,推动我国企事业单位牵头制定184项国际标准项目,其中97项成为国际标准。
(四)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夯实产业技术基础。强化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累计遴选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425家,省级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358家,树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标杆60家。近三年,试点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比例超过90%,专利数量平均增长率超过18%。确立17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运行工作指南。下达97项行业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计划,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开展工业企业计量标杆遴选工作。
(五)加快质量品牌建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开展2017年工业质量品牌行动,推动重点装备、消费品等10个领域质量提升。积极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委托中国质量协会组织编写全面质量管理教材,开展“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活动”,累计参与员工数量达200万人次。遴选发布33项标杆经验,组织1600多家企业、2700多人次参与现场交流。深化工业企业品牌培育,新增近千家试点企业、44家示范企业,推动机械、轻工等10个行业制定品牌培育行业标准。促进产品实物质量提升,复核63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新增34家试点单位。加大质量品牌工作宣传,开展“中国工业品牌之旅”,举办“2017中国工业质量品牌建设论坛”,联合举办“中国品牌日”活动。
2018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2018年,科技司将按照部党组决策部署,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新动能,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一)着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关键共性技术集聚创新资源,聚焦战略性、引领性、重大基础共性需求,建设3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已认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考核、评估工作。二是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扩大示范企业辐射影响力度。三是强化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构建完善制造业知识产权协同推进体系,组织实施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推进行动和行业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开展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标杆遴选,完善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指标体系。四是促进制造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探索构建制造业技术转移体系,以及成果评估评价的新机制。五是加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开展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行业与地方协同发展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加强产业计量工作,提升工业企业产业技术基础能力。
(二)着力推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以适应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新时代要求为目标,固本强基、开拓创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一是坚持优化供给、融合发展、开放共享,统筹技术标准体系和重点领域专项标准体系建设,抓好重点和基础公益类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团体标准以及国际标准。二是夯实标准化工作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着力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持续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加和优化标准有效供给,倒逼和引领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三是组织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形成合力,补足质量发展短板。推广行业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加快完善适合行业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四是发挥品牌培育行业标准的引领作用,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相互促进。五是营造环境激发社会质量创新活力,支持开展质量标杆经验交流和群众性质量活动,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三)着力推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统筹产学研,发展高技术,促进产业化,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科技创新能力转变为产业实力。一是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组织实施《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二是聚焦物联网、车联网和5G等高技术发展,利用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机制,推动车联网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物联网融合创新,抓好物联网领域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NB-IoT等窄带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集聚。三是发挥部5G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发布5G指导性文件,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创新技术成为5G国际标准。四是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资源,统筹部内重大专项管理,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相关工作,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五是做好部重点实验室等认定工作,支持部属高校参与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提升部属高校和部属单位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继续开展扩大自主权试点。推动部属高校科研诚信建设,促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科学仪器开放共享。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落实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2018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推动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02
运行监测协调局:坚持稳中求进 推动运行监测协调工作再续新篇章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 郑立新
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运行监测协调局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围绕部2017年工作要点,服务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突出以促进工业通信业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为重点,持续提升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水平,深入推进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工业要素保障和应急协调。
(一)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和形势分析,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围绕与经济运行相关的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先后开展了国际经贸规则新变化对工业通信业的影响、民间制造业设备投资、制造业态势与放管服改革等影响经济运行的重大问题专题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狠抓形势分析,全面把握与工业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变化情况,每季度组织两次地区形势座谈会,深入企业了解一线生产经营情况,形成分析报告,提出政策措施建议,积极推动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以来工业经济运行持续好于预期,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前十个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3.3%。
(二)积极开拓创新,推动工业通信业运行监测体系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工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监测体系研究工作。提出了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内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个新动能产业分类目录,对全国和分地区的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综合指数进行了试点试算。进一步完善国家工业运行重点联系城市监测体系。公布了第二批15个重点联系城市名单,加强55个国家工业运行重点联系城市的运行监测预测信息交换、报送等工作。研究和发布了中国信息产业综合发展指数。指数报告被人民网、光明网等60多家媒体转发;中国电子报官方微信的点击量超过4700人次;第一财经自制视频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积极完善互联网企业运行监测体系。开展互联网行业统计试点,扩大重点监测的互联网企业数至200家,自2017年7月起开始发布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统计数据。开展2015年电信业务不变单价测算并印发《2015年电信业务不变单价表》。进一步健全工业企业问卷调查系统,扩大企业调查数至7000余户。全面改版、升级信息产业运行监测平台系统,实现功能全覆盖。继续发挥工业经济分析专家咨询委员会参谋支撑作用。
(三)落实降成本政策措施,扎实开展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深入开展涉企保证金清理规范工作,督促各地区取消涉企保证金项目200余项,制定公布国务院部门涉企保证金清单。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开展涉企经营性收费清理规范工作,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组织全国减轻企业负担专项督查,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将降成本、减负担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和问责。开展了第六届全国减轻企业负担政策宣传周系列活动,对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项降成本政策措施进行全面的宣传解读。推动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建立并试运行全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查询系统。继续做好对全国6000家企业的负担调查和第三方评估研究。
(四)推进应急产业发展,提升工业运行要素保障协调能力。发布了应急产业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指导应急产业规划布局。公布了第二批5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名单,组织开展示范基地交流座谈会。组织2017年度应急产业发展推进交流会,宣传、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应急产业交流合作,展示应急技术成果。建立应急产业重点联系企业制度,公布了首批重点联系企业名单。组织应对四川九寨沟地震及重大事件应急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2016—2020年)》计划。发布第三批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园区)及首批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参考产品(技术)目录,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开展燃煤自备电厂规范建设及运行转型督查。继续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物流业降本增效等工作。
(五)服务经济开放发展大局,做好国际经贸和多(双)边谈判综合协调工作。组织参加了RCEP、中日韩、中以自贸协定等谈判工作,形成出要价方案。完成了工业通信业领域7个新设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梳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4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和经验。抓好国家已出台外贸政策措施中涉及我部职责任务分工的督促落实。为企业提供机电产品进口备案和国际招投标管理服务,开展对所属机电产品国际招投标活动和招标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
2018年工作思路
2018年,运行监测协调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进一步加强运行监测协调,着力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应急和要素保障协调能力,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是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和重大问题研究。跟踪宏观调控政策、重点任务进展及统计数据情况,准确把握趋势变化,聚焦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跟踪新出现的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建议。继续完善工业运行经济质量研究和评价工作,更加注重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特别是工业领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继续做好工业生产、效益和投资的通报工作,形成监督长效机制。开展新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路与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二是继续完善运行监测预测手段和系统平台,提高监测分析水平。进一步开展建立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评价体系工作。会同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做好国家统计局5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名录库的补充完善工作,跟踪研究分析全国及重点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程度、主要问题及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方向,适时公布各省市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评价结果,促进各地区自我对标、自我调整,更加重视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发挥国家工业运行重点联系城市在经济运行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好工业经济分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听取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看法和观点。继续做好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工作,逐步扩大问卷企业的户数,提高问卷质量。进一步完善信息产业运行监测平台系统功能,研究修订《信息产业统计报表制度》,推进建立全国互联网统计监测体系及信息消费统计监测制度,继续开展电子制造业、软件业两个综合发展指数的研究发布工作。
三是深入推进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继续做好涉企保证金的清理规范工作,督促各地区制定并公布涉企保证金清单,建立保证金收支台账。进一步拓展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查询内容和功能,完善企业调查和举报平台,形成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企业发展的综合平台。继续做好减负宣传周、企业负担调查、第三方评估和专项督查工作,进一步摸清企业的负担情况和政策诉求,强化监督问责。
四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和优化工业运行要素配置。推进工业应急产业稳步发展。继续在重点行业开展体系化应急动员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保障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能力。加快我国应急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规范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研究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产品及生产能力动员和响应机制。持续推进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工作。深入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做好示范企业园区推广、推荐产品技术遴选、系统平台建设升级、电能服务产业培育等工作。指导地方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促进电力供需两侧双向互动、平衡发展。继续做好工业国防动员和工业物流相关工作。
五是继续开展国际经贸及进出口协调等工作。组织参加中欧、中日韩、RCEP等谈判,提前做好出要价对策研究。跟踪国内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部署落实相关试点方案。配合开展外贸稳增长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督促落实。继续履行机电办工作职责,为企业提供机电产品进口备案和国际招投标管理服务。
03
中小企业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马向晖
图为2017年“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现场
2017年重点工作和主要成效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配合全国人大做好《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工作,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新时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机制作用,印发领导小组2017年度工作要点,涉及18个部门69项工作任务,及时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抓好督促落实。积极推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运营工作,截至目前,已设立195亿元规模的4支实体直投基金,完成出资项目125个,投资金额36.06亿元,投资项目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分布全国各区域。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推动开展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工作。与民建中央、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2017年中国(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同时,进一步抓好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工作,并加强了信息报送工作。
(二)“双创”工作进一步推进。开展“互联网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行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召开了2017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发布会。遴选公告第三批103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举办2017创客中国大赛,共有5275个项目参赛,比2016年增长65%。发挥“创客中国”公共服务平台作用,集聚创业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交流展示、产融对接、项目孵化等服务。引导各地积极参与全国“双创”活动周活动,期间,各地共出台政策措施80多项、开展服务活动800多场、举办展览展示等600多次。与知识产权局联合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共有17个省市的22个城市申报,涉及中小企业集聚园区41个。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动智慧集群建设试点,提升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落实国务院“双创”工作部署,推荐13家单位成为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
(三)融资支持进一步加大。全面贯彻国务院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与邮储银行、建设银行签订《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制定了《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17—2019年)》,在全国开展为期3年的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增值税政策,配合财政部完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设立方案,组织北京等6个试点省(市)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代偿补偿试点工作。部署在全国开展小微企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编辑出版《小微企业金融知识普及读本》。
(四)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与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有效运营的指导意见》,完善平台网络的定位职责、提高服务能力、强化运营保障。印发《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规范评价指标(试行)》,进一步提升和规范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组织编印全国中小企业服务大数据平台服务情况月报,及时了解掌握服务开展情况。认定公布188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库,已有七批624名专家入库。继续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完成对50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和1000名中小企业领军人才的培训。与教育部联合举办2017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投递简历43万份。
(五)中小企业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参加了第24次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第7届欧洲中小企业大会、第8次中欧中小企业政策对话等会议,推动设立“东盟-中日韩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中国-中东欧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与阿联酋经济部签署《中阿中小企业合作与创新备忘录》,不断深化多边、双边中小企业合作机制。成功举办第14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649家境外企业和2300多家境内企业参展。与外交部、广东省、中国银行联合举办亚欧会议中小企业融资研讨会,会议发表《关于支持亚欧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广州倡议》。推进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批复设立嘉兴、昆山、济南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推动搭建中小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分别与广东省、山东省共同主办了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指导中国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活动,累计参会人数约8600人,吸引国内外企业近3500家。与中国贸促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成功设立APEC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
2018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2018年,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为重要抓手,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继续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好政策落实。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宣贯实施。发挥好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机制作用,印发领导小组2018年工作要点。配合财政部,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实体基金运营。加强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为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提供支撑。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工作。
(二)推进创业创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创新。继续做好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遴选公告工作。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做好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完善“创客中国”公共服务平台,举办“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继续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实施产业集群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三)加大融资促进。会同有关部门,推进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及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担保体系建设,落实有关财税政策,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工作。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积极利用大数据为中小企业增信。开展小微企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广泛引入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服务机构,积极对接资源。
(四)提高服务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平稳有效运营,加强服务监测。开展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培育认定,加强动态管理。推进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汇聚政策等各类服务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服务。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信息库,鼓励支持管理创新。组织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
(五)推动交流合作。发挥中小企业双多边对外合作机制作用。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探索设立“中国中小企业中心”。发挥中国银行“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平台”作用,联合开发银行共同推进中德中小企业专项贷款二期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办好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和APEC中小企业技展会,为中小企业搭建展览、展示、合作、交流平台。
04
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
图为中海油惠州石化公司全面实施节电技术改造,与2012年相比电耗下降12.5%,年节电6150万千瓦时
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的要求,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扎实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超过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约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一)加大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支持力度。各行业各地区和有关部门积极利用财税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扎实落实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绿色制造体系实施方案,细化配套政策,研究创新举措,探索新模式新机制,已有30个地区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完善与国家开发银行的绿色信贷合作机制,2017年利用绿色信贷支持154个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重点项目。利用财政绿色制造专项支持142个重大项目,聚焦化工、机械、电子、家电、食品、纺织、大型成套设备等行业,推动将绿色制造理念贯彻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装备产业化应用,加强全产业链绿色管理水平提升,相关企业绿色制造水平大幅提升,节能、节水、减排等资源环境效益明显。会同有关部门修订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节能环保设备推广应用。加强有毒有害污染源头削减,支持汞、铅、高毒农药等行业21个高风险污染物削减改造项目,可减少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溶剂使用量12万吨/年,减少汞使用量17吨/年,减少废水、废气中铝及铅化合物排放量2吨/年。
(二)工业能效水效持续提升。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形势持续向好,石化、电力、建材等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继续下降,钢铁等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速保持回落。2013年至2017年五年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27%,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预计下降27%。狠抓工业节能降耗,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确定钢铁、电解铝等六个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发布《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17)》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2017)》,推广39项工业节能技术、119种工业节能装备及80种消费类家用电器“能效之星”产品。实施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在大庆、辽河等油田开展高效变压器节能改造试点。在山东、河北、广东等地组织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与重点用能企业加强对接。组织开展年度国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和专项督查,重点围绕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业,对全国5689家高耗能工业企业开展专项监察,委托吉林、江苏等5个省(区)对全国1200多名节能监察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加大工业节水力度,重点围绕钢铁、纺织、造纸等高耗水行业,会同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确定钢铁、纺织和造纸等行业11家企业为首批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推动用水企业水效对标达标。
(三)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2017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预计达到14亿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量预计达到2.65亿吨。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总结推广第一批12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经验,积极推动贵州省水泥窑协同处置试点建设。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加强已公告再生资源规范企业的事中事后管理,发布符合《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第五批企业名单,开展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顺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蓄电池保有量逐年增加的新形势,加快研究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回收利用管理制度,加快相关标准和动力电池溯源管理系统建设,推动重点地区和企业先行先试,启动回收利用试点。推动甲醇汽车试点,完成晋中等9市甲醇汽车试点验收工作。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积极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发布《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促进再制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推进形成再制造生产与新品设计制造间的高效反哺互动机制。
(四)重点区域流域领域清洁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加快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产业转移,加快工业节水减污改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有关要求,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调研,指导和督促“2 26”城市政府落实2017-2018年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坚决取缔地条钢,实施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印发《国家涉重金属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推荐目录》,指导铬、聚氯乙烯等行业加快源头削减重金属污染。实施清洁生产能力提升培训计划,组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近万家企业共2.3万人参加清洁生产能力提升在线培训。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布第二批符合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大气治理)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五)标准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标准化行动计划全面启动,首批286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重点标准集中研究制定,加快建立健全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及绿色供应链评价要求等绿色标准规范,发布相关标准19项,有效支撑了绿色制造示范工作。首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发布,包括201家绿色工厂、193种绿色设计产品、24家绿色工业园区和1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绿色制造先进典型的以点带面示范作用持续发挥,带动相关领域绿色制造水平加快提升。深入推进工业产品绿色设计试点示范工作,启动99家企业绿色设计试点验收,组织遴选第三批试点企业,加快打造一批绿色设计领军企业。发布第二批75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名单。加快构建市场化的绿色制造评价机制,第三方评价机构首度利用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实施自我声明,进一步提升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支撑能力。
(六)积极宣传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成为工业全领域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各地区各行业纷纷结合实际出台工业绿色发展行动方案,绿色制造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发布《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报告(2017)》,第一次全面梳理我国工业领域绿色发展进程。大力开展绿色制造专项宣传,在“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上展示近5年来工业节能、节水、低碳、再制造等领域的绿色发展成就,中海油惠州炼油厂节电工程等绿色制造典型案例产生巨大影响。组织中央媒体专项报道绿色制造,央视《辉煌中国》纪录片对镇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等案例进行系统宣传,《经济日报》专栏介绍宝钢绿色发展先进经验。推动成立中国绿色制造联盟,建立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绿色制造合作伙伴倡议,促进政产学研用金等加强互动交流,着力推进绿色制造理念传播、绿色制造诊断服务、绿色制造金融对接、绿色制造 互联网和绿色制造国际合作。
(七)国际合作交流加快拓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加强工业绿色发展交流对话,为世界提供中国绿色制造解决方案。将中欧、中法、中意等现有工作机制交流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至绿色制造各领域,绿色制造理念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拓展新双边合作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韩国产业资源通商部在中韩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领域战略合作备忘录,与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在绿色制造领域的交流合作事项纳入第九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政策成果。首次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举办“中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会议,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倡议在工业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引领全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2018年主要思路
2018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系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把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硬任务,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确保完成国家“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不断深化绿色制造示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滚动组织实施绿色制造专项。加强对前期225个项目的跟踪管理,督促项目按时保质实施,部署启动首批重大项目验收。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构建,滚动发布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示范名单。深入开展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工业领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及固体废物、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电器电子和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等示范工作。
二是加快推广绿色技术装备。积极推动利用现有政策渠道,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大力开展绿色化技术改造,推广应用一批节能、低碳、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领域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及装备,创新国家鼓励发展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方式和渠道。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扎实做好电机、锅炉、配电变压器等设备能效提升工作,不断提升系统能效。落实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沿江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发展壮大节能服务业,充分发挥工业节能与绿色评价中心的公益服务诊断能力,继续组织实施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推进节能服务公司与工业企业规模化对接。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产业和环保服务产业,按照细分领域制定环保产业规范条件,发布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名单,树立标杆企业,引领行业规范发展。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机制,深入开展试点。推动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加强已公告企业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规范经营。组织落实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推动实施在役再制造,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依托中国绿色制造联盟推动绿色制造全产业链合作,充分调动中外旗舰型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以响应绿色制造合作伙伴倡议的形式,提出落实“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加强中外绿色制造理念、技术和具体实践的交流与对接,快速发展绿色制造产业,促进国内外迅速接轨,推动绿色增长。
四是持续完善工业绿色发展政策标准体系。严格落实《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和《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定工业节能监察管理办法,开展2018年国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加强节能监察体制机制建设。深入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标准化行动计划,加快完善绿色制造标准。进一步加强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推进落实绿色信贷重点项目。积极探索应用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手段。加快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和配套评价标准,创新方式引导典型企业发布绿色发展报告。
05
安全生产司:强基础抓改革奋力开启安全发展新征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办公室)司长金鑫
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在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安全生产司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部党组工作部署,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为重点,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守红线,攻坚克难,努力保障安全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为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安全稳定社会环境
坚决贯彻部党组工作要求,今年始终把迎十九大保安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周密部署、严格落实,实现了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和召开期间,民爆行业及部属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平稳运行,监控化学品管理平稳有序,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一)民爆行业以检查督查为有力抓手,在确保生产安全的同时,着力提升行业管理能力。特别在十九大召开前夕,要求各省责成属地行业主管部门与全部生产销售企业签订“特殊时段安全生产责任书”,对京、津、冀三省市着重开展安全督查。今年对全国27个省的重点生产销售企业开展督查,提出70多个安全监管不到位问题和近600项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问题,要求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督促企业全部整改到位。部属单位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查,会同人教司、机关服务局联合组成6个督查组,集中对12家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开展督查。指导推动部属单位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改进安全管理。
(二)严格监控化学品监督管理。按照部工作部署,试点开展监控化学品“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下发《关于加强监控化学品企业互联网发布信息管理的通知》,预防和消除信息安全隐患。指导地方完善预案,妥善做好敏感化学品调查处置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二、狠抓重点突破,落实中央部署安全生产改革发展举措
根据部党组关于工业和通信业领域安全生产改革发展工作部署,坚持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狠抓落实。
(一)明确任务分工抓统筹
制定出台我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对15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承办司局、任务措施和时间进度。加强统筹协调,密切配合,保障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根据中央改革办和国务院安委会督查要求,于8月、10月、12月向国务院安委办报送我部贯彻落实重点任务情况。
(二)突出重点任务求突破
紧紧围绕中发32号文部署“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安全产业”重点任务,创新思路,积极推进。
1.加强顶层设计。拟与国家安监总局、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与国家安监总局联合编制《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指南(试行)》,引导企业集聚发展;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推动安全产业发展的共建合作机制,与江苏省、国家安监总局达成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共建合作协议。
2.探索打造市场化金融服务平台。指导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安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了国内首只地方性安全产业基金和首只行业性安全产业基金——汽车安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3.加强安全技术创新与产品应用。与国家安监总局、科技部联合编制《推广先进与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开展安全技术装备试点示范。选择安全事故高发的交通、建筑领域,组织研究先进安全产品试点应用方案,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扩大市场规模。
(三)找准职责定位抓指导
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按照中发32号文要求,指导重点行业领域严格市场准入,推动将安全生产方面的要求纳入政策法规、标准规划、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中。研究起草新时期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完善部“十三五”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框架建设方案,为指导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民爆行业改革发展
民爆是高危行业,坚持一手抓安全,坚定人民立场,严守安全红线;一手谋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加强政策指导和引导。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民爆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更好解决民爆行业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落实民爆行业“十三五”规划,制定《民用爆炸物品行业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及目标》,更好引导行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科技引领提升发展质量。积极争取财税政策支持,协调有关部门首次将2大类12项民爆行业安全防护装备与技术纳入《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支持范围;首次将民爆行业共性安全技术的基础科研项目纳入“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科技专项”支持范围。
(二)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以提升行业本质安全为目的,结合“中国制造2025”在民爆行业实行“机器换人、自动化减人”。6月召开民爆科技工作座谈会暨智能制造推进会,加大智能制造应用推广力度。3个民爆智能制造项目被评选为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或新模式应用,其中四川雅化集团参加第19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和国际智能制造展览会,并作典型发言,在行业内引起较大反响。目前,全行业90%以上工业炸药生产线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工业雷管生产线50%以上采用了自动装填、人机隔离的生产工艺;全行业已引进近千台各类机器人;共减少危险岗位操作人员7400余人。
(三)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继取消、下放6项行政审批项目后,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修订了《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更加简化审批手续,更好减轻企业负担。承办了第17届爆炸物品首席监管者国际会议,助推我国民爆行业与国际接轨。11月结合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组织召开首次“民爆行业进出口暨民爆企业‘走出去’工作座谈会”,更好服务企业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形成民爆行业全面开放新格局。
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履行禁化武公约
坚持从对人民负责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从服从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扎实做好禁化武履约各项工作。
(一)夯实履约基础。积极推进《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修订)》立法工作。依法做好监控化学品设施建设、生产、使用和进出口等行政许可,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召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座谈会,制定抽查实施办法,试点抽查5家生产、经营企业,及时公示检查结果,督促整改,并作为首家试点单位在部内做经验介绍。
(二)严格履行公约。召开履约部际联席会议和履约20周年座谈会,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研判形势,作出部署。举办全国培训班,指导地方及企业按时向禁化武组织提交宣布数据。制定《接受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现场视察工作规范(试行)》,对地方和企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顺利通过29次现场国际视察提供有力保障。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防止可用于生产化学武器原料和技术设备扩散。
(三)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参加国家履约主管部门会议、缔约国大会等禁化武组织及地区性国际会议和磋商,加强沟通、表明立场,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与禁化武组织在华开办国际培训班,为该组织国际合作项目提供实习企业,展现维护世界和平事业的大国担当。
2018年工作思路
2018年,安全司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按照2018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制定新目标,落实新举措,推动安全生产、禁化武履约工作再上新台阶。
重点任务:一是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深刻领会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新部署,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两个”责任,强化正风肃纪,持之以恒反“四风”。二是扎实推进中发32号文重点任务的贯彻落实。依据部内分工方案,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定期向国务院安委会报送我部贯彻落实重点任务情况。组织开展我国安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开展安全产业宣传推动工作,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展战略合作,调动发展安全产业积极性;逐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先进安全装备的推广应用。三是深化民爆行业改革与发展。推进民爆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助推企业重组整合,营造有利于安全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实施行业安全、科技、产品质量水平提升专项行动,深入推动民爆行业智能制造的推广与应用,实现民爆行业去产能和转型升级,服务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大局。四是全面做好履行禁化武公约工作。进一步完善履约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履行好国家宣布、接受国际视察和防扩散国际义务。加强监控化学品管理,统筹兼顾履约与发展。加强履约重大问题研究,为公约第四次审议大会提供中国方案,切实发挥好我负责任大国作用,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和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