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热衷于进行各种数据观测、拟合,希望对数据进行可期望的预判,这种行为究竟本质上是在做什么呢?从带有一定功利色彩的眼光来看,这实际上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巫蛊之术是很盛行的。人们祈求神佛保佑,相信用自己虔诚的信仰感动神灵赐给自己实现愿望的能力——这种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保佑如何如何,实际就是说的这样一种能力。直到现在为止,世上还是分成两派人对这样一种事情持不同的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完全是封建迷信,是愚昧的表现,完全不可信。
观点二、神灵是存在的,如果不信只是这些凡夫俗子没有这种感悟,或者不够虔诚,所以无法打动神灵来保佑我们。
双方对于对方的观点即便不是极端敌对非要除之而后快也至少是不以为然的,绝无调合的可能。
在本书最开始的部分在对科学家的特征进行归纳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明确过了,科学是测量的学科,是量化计算的学科,而且即便不具备突破性也需要精确性和体系性这两个最为基本的特性。那我们不妨来想想,我们信任科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够精确地量化地进行“应验”,而这个过程中对数据的观测、拟合,对于模型的归纳是在做什么呢?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模型所表达的“体系”和观测的现象一致。这个“一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一致”就是不能“应验”。
对于不能应验的东西会有人有兴趣吗?我不知道,因为我也确实看到在从古至今的历史上有无数人对玄而又玄的东西感兴趣,对通灵感兴趣。尤其是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都是以谈论玄学极为感兴趣。但是这种东西在民间和商界不容易传开也是有原因的,这恐怕不能单单归咎于除士大夫阶层外的人都是蠢笨之极——也确实不可能是这样。不能“应验”的东西一定不能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普及,也不能用于生产技术的改进,而不能直接或间接发展生产力的东西通常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也不会在整个社会内受到广泛认可。不用我举太多例子,不论是什么主义,什么理论,什么技术,最终不能对发展生产力有帮助大都是昙花一现地出现,然后很快很快就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或者被束之高阁成为富贵阶层的茶后谈资而已——没有普及的市场。
再回来看这些以虔诚祈求神灵进行帮助的事情吧。有人能说得清需要使用多少量虔诚然后能够获得多少量的神灵的帮助吗?退一步讲,假设这种关系或者规律客观存在,真的存在。它能被丈量吗?如果无法进行丈量,也就没办法得到量化关系。危害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法进行自圆其说的体系性解释的模型,那后面的事情就没办法指望了。比如精确地预测神灵的庇佑量,模型的改进也没办法期许——能够经过什么改进使得神灵的庇佑增加10%或更多?那么这种极为“不稳定”的输出与输入的关系就使得可预测性极差,自然是不能进行商用的,因为量化的商业模型不存在,也就不知道该投资多少,耗费时间多少,有多少收益,这些完全都是未知。这些不可期许的利益与天生就必须靠打算盘来核算成本和收益的商人简直是水火不同炉——没办法,还得回去琢磨琢磨怎么从原料上省钱,怎么从人工成本上省钱,怎么从满足客户偏好上多赚钱,以及怎么从满足市场的宏观需求上来多赚钱。不仅如此,估计连普通人也不会热衷于对这些事情再继续研究,除非完全当成也许爱好——别忘了,那它就跟科学没有任何关系了。
到现在为止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出过任何一个通过量化虔诚和庇佑关系的模型,哪怕是萌芽性的观点。所以这种东西我们没办法认定其为科学,不是因为它是从远古蒙昧时期传下来的,而是因为它不符合科学的定义。所以即便真的有这种关系,即便有相当数量的人笃信神灵与庇佑的存在,只要它不能量化,不能进行量化的验证就不能被认定为科学。补充一句,严谨地说我同样不能斩钉截铁地否认它的存在,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至少我无法证明它一定不存在——它,只是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