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年,在“旅游 互联网”的大趋势下,智慧旅游已成为全国各地旅游开发建设中的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从2018年开始,多个省市相继发布相关政策,助推旅游智慧化建设。
按照原国家旅游局的定义,“智慧旅游”是指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装备,充分准确及时感知和使用各类旅游信息,从而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
那么,中国智慧旅游产业当前的发展情况如何?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又将面临着哪些机会和痛点呢?
文化和旅游部今年2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中国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91亿人次,同比增长7.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根据初步测算,2018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6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
显而易见,旅游产业无论是对GDP还是对就业的贡献有目共睹,同时对国家实现高质量增长和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我们看到国家和相关部门对推动旅游行业的转型和变革,也做出了积极的部署和推进。
首先,从政策看,早在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到2020年,我国智慧旅游服务能力要明显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大数据挖掘和智慧营销能力明显提高,移动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旅游业应用更加广泛,培育若干实力雄厚的以智慧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形成系统化的智慧旅游价值链网络。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而在今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等3个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措施的文件,希望最大力度释放最终需求的潜力。
其次,从现状看,过去十几年里,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重塑了旅游业的交易环节,在线旅游巨头迅速取代了原有的旅行社、订票中心等渠道。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规模达到8600亿,同比增长16.5%;在线旅游预订网民规模达到4.1亿人次,同比增长9%,旅游的网络营销普及率、在线销售普及率、在线采购普及率都占据了50%左右的份额,这些比例还在不断提高。
但是在旅游的“生产环节”,特别是景区、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方式、运营效率和体验创新等方面,受到的冲击却小得多。可以说,今天的景区对比十多年前的景区,服务方式、效率和科技体验上几乎无差别。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中国的3万家景区、5000家博物馆,数不胜数的古镇古村,大批有待开发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都势必要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以适应新时代用户的消费升级需求。
由此可见,从智慧旅游到全域旅游,我国的旅游产业面临着新一轮的升级和变革,因此构建智慧旅游建设运营保证体系,促进智慧旅游带动目的地旅游的产业升级,就需要从科技应用、基础建设、营销策略、区域合作等方面不断迭代更新,迎合消费市场的需求,最终加速整个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慧旅游方面,腾讯公司与云南省人民政府打造的全域智慧旅游平台“一部手机游云南”正在带头实现这一变革,通过“一中心两平台“,融合腾讯公司在互联网及信息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互联网旅游以及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提高旅游行业在线率,重构政府管理模式,为全面实现“数字云南”提供技术保障;通过诚信消费体系与快捷投诉的管理体系,实现“游客体验自由自在,政府服务无处不在”。通过游云南App、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全面覆盖游客在云南的游前、游中、游后的各个环节,满足和提升游客吃住行游娱购的各项需求和体验,让游玩全流程省心、安心、放心,成为云南旅游官方助手,同时也作为一个智慧旅游行业标杆推动了行业的转型升级。
那么,智慧旅游主要包含哪些内容?未来要实现“全域旅游”,智慧旅游建设需要打好哪些基础呢?
第一,通过新技术的加持,实现游客服务多样化,即通过采集景区内外各类旅游信息,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的整合,为游客提供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环节多样化服务。
例如,为游客提供线上、线下自助式旅游信息查询、门票购买、酒店预订、旅游商品购买等服务,实现自助下单、支付。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游客集散中心设立智能旅游服务体验中心,利用VR、AR等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再如,通过开发旅游目的地/景区小程序,如“游云南”小程序,使游客无须下载即用即走,无须注册,直接使用,实现体验感提升,此外,小程序还应具备为游客提供景区展示、线路导航、电子导览、景区周边查询、门票购买等服务功能。
第二,通过精准化营销,实现人流量的增加。特别是景区要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不能仅靠秀美风光和优惠门票,更需要重视游客的体验,而智慧景区在提升旅游体验方面可说是相当给力。智慧旅游景区可以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智能化的高质量旅游服务,从而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在这方面,可以基于大数据及机器学习技术,通过智能标签对客户进行区分,充分掌握游客来源地、年龄、兴趣偏好、消费偏好等游客画像,并准确找到游客兴趣点,从而实现精准的信息推送,精确命中用户需求,提升旅游营销效果。
第三,通过智能化的创新,赋能业务管理精细化,通过平台大数据统计和智能分析,为景区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一种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的辅助工具;通过打通各职能部门信息化壁垒,建立共享、协同、联动的机制,为景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提高各种突发事件快速响应能力。
可以看到,通过抓取交通、气象、OTA、智能闸机等来源的大数据,研究科学、适用的数据处理模型,对数据进行科学地去重、脱敏、清洗、比对、计算等,对游客精准画像,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由此形成旅游大数据应用报告。
不难看出,通过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积极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技术系统化整合旅游信息,构建了智慧旅游服务、营销、管理三大体系,让智慧旅游建设不断加强,最终为中国旅游行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当然,尽管智慧旅游发展了很多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整个智慧旅游目前仍存在很多的挑战,具体而言:
一是,整个产业链发展仍不成熟。由于当前智慧旅游行业的公司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大多数是从旅行公司转型,或者一些互联网公司跨界而来,其中很多硬件上的技术储备都严重欠缺。
这就导致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设计方给出了精彩优秀的设计方案,从用户路线到科技体验、从景区解读到文化传承,但是在落实中,问题就会凸显——能够承载设计理念的供应商少之又少,很多景区设备都难寻生产源头,因此技术赋能也就无从谈起。
不仅如此,目前很多智慧景区解决方案的着力点多放在景区数字化基建本身,而忽略了游客的全域全周期旅游体验,以至于距离游客的真正需求仍有距离。从提升游客体验方面来看,这就需要智慧景区应该尽可能减少游客会面临的麻烦,提升旅游的便利性。
二是,在智能时代下,算法和计算正成为商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商业的决策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机器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数据将成为智慧旅游能否“智慧”的关键一点。
可以看到,在目前的环境下,各个公司、各个环节,数据严重割裂——有一些节点竟然没有数据追踪的意识,这就导致了整个行业各做各事、各说各话,产业链更加难以实现智能化的闭合。
再加上由于过去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仅仅革新了旅游交易的环节,在生产环节的渗透十分缓慢,原因就在于,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改造生产环节是高难度的任务,中小玩家能够做些修修补补,但无法整合海量资源产生根本的改变。
所以,这就需要更多的玩家,深入到旅游业,下沉到生产环节,下沉到供给侧,提升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帮助旅游目的地打造出更符合游客需求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由此才能让智慧旅游早日的扎根到实体行业中去。
总的来说,无论是智慧旅游商务、智慧旅游管理、还是智慧旅游政务,都必须回归到游客本身,为游客提供服务、让游客便利使用,才能让智慧旅游充满活力,实现智慧旅游乃至全域旅游的最终落地,并产生和发挥更大的价值。
编辑| 张聪聪
审核| 孙晖
来源| 申耀的科技观察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