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原创
编辑:鹏飞
【新智元导读】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游戏、VR/AR、物联网、移动应用、短视频、个人娱乐的兴起,算力大爆炸时代来临。鲲鹏顺势而为,打造开放生态,将ARM开放性发挥到极致,为新基建夯实算力底座!
5月26日,Arm刚刚推出了搭载ARM Cortex-X1和ARM Cortex-A78 CPU内核的智能手机新CPU设计,性能分别提升了30%和25%。
同时Arm还发布了两款新的GPU设计,包括为高端智能手机设计的Mali G78和为中端机型设计的Mali G68。新的Mali GPU旨在支持基于高刷新率显示、AI和机器学习功能的高端游戏。
X系列被称为「超大核」,官方称X1的机器学习性能和A77相比翻了一倍。不过,比性能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X系列提供定制服务!
Arm官方表示,X系列就是与芯片厂商通力合作的结果。下游芯片设计公司拿到X系列后,可以自行「魔改」,最终产生出性能差异鲜明的定制版,从而满足不同场景、不同硬件的需求,为Cortex-X的跨平台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开放性。
5G技术发展驱动算力反转,凭借开放性ARM开始反攻PC和服务器市场
和其他芯片巨头不同,Arm采用的是IP授权的方式,将自己的技术作为知识产权(IP)授权给客户,客户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定制、甚至可以制造出新的芯片产品。
这种方式对于Arm本身来说,能够让资产结构变得非常轻盈。摆脱了硬件、销售等重资产的依赖,只需要专注于芯片设计技术本身。
所以,Arm虽然起步晚,跑的却很快。
PC时代,CPU是重头戏,基本上被两家大厂把持。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处理器的成本骤降,原先在PC上的路线行不通了,Arm的开放式生态成了潮流的方向,开始大行其道。
下图是Wiki对ARM销量的总结。根据这个趋势,市场调研机构IHS预计2020年,ARM芯片销量将超过1600亿块。
5G时代,对端侧和云侧算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竟然让ARM实现了算力反转!这匹从移动端杀出来的黑马,这个时候开始反攻PC市场了。不过,进军PC市场的路,显然比移动市场更加艰难。
除了面对老牌的CPU霸主外,彼时ARM还面临两大「同门」劲敌:MIPS和Alpha。
国内主流CPU主要基于三种架构:ARM、MIPS和Alpha。不过,虽然同样是基于RISC,三者却走上了三条不同的道路,最终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这两大对手里,MIPS是最有能力和ARM抗衡的,但它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
在多核方面,目前的趋势是ARM的物理多核,MIPS的超线程处于下风。另外,MIPS还是顺序单发射,而ARM早已实现了乱序双发射!
虽然MIPS比ARM出现的早,但是定位方面出现了偏差,导致整个生态体系完成度较低。对于系统软件编写者来说,MIPS没有ARM那么友好,性能方面的差距也日趋拉大。
Alpha架构主要用于服务器,巅峰时期堪称当时的「性能之王」。但其高昂的定价,以及昂贵的专利授权费用,直接将长尾客户拒之门外,变成了「富豪的游戏」。
不过,相比ARM,MIPS和Alpha都有一个共同点:拒绝开放。这也成为二者走向没落的一个重要因素。MIPS虽然已经宣布开源,但为时已晚,只能眼睁睁看着ARM独领风骚。
如今,ARM在终端市场的占比已经超过90%!不仅牢牢占据了移动端硬件产品的领先地位,同时也在PC市场、服务器市场打下一片天地。Windows的Surface、Mac的iPad甚至MacBook也都纷纷开始转向ARM处理器;EETimes评选的最强终端AI加速芯片Top10中,ARM占了3席。
站稳终端市场后,ARM开始向云端进军。
云计算时代,数据中心要求定制化的程度更深、对性价比的需求更高。而这两点,恰好就是ARM一直以来,最擅长的事情。
ARM的开放性可以实现最深度的定制,「魔改」变得轻而易举;而ARM诞生的初衷,就是奔着性价比去的。对云服务而言,ARM的开放性为打破算力垄断、降低成本带来了可能性。
目前,包括Fujitsu、Ampere、 Marvell、亚马逊等都在发布ARM架构处理器。AWS、Azure、华为云等云服务厂商纷纷拥抱ARM,提供公有云服务,加速ARM生态成熟。
硬件的发展,必然牵动着软件的发展;而软件的能力,也必然匹配着硬件的能力。
如今,全球开源软件普遍采用分布式架构,驱动着整个IT架构从传统的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IT架构的转型,意味着软件产业链价值有了重新分配的机会。新兴软件厂家有机会基于成熟的开源软件,打造商业化解决方案,构筑与传统软件厂家差异化竞争力,帮助行业客户节省成本,加速数字化转型。
软硬件的开放推动新算力的发展,夯实新基建的底座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之上。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新基建」发展的基本所在。
所谓新基建,一方面指的是技术和设备的「新」;另一方面,则是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催生出包括人工智能、云、边缘智能、数据中心、5G等在内的新需求、新应用场景,并培育新动能,带动的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等新兴业态。
而这所有的「新」,最终都要由算力来支撑。可以说,算力就是新基建发展的基石。新基建发展的高度,取决于算力的高度;而算力的高度,则取决于硬件和软件的高度。
传统的集成式的硬件和软件发展模式,面对如今激增的新需求,显然早已力不从心了,远远无法满足新基建背景下,各行各业对算力多样化的需求。
而开放的硬件和软件,则像是打开了创新的枷锁,让更多的厂家可以参与进来,针对不同的需求创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的提升整个产业的算力。
显然,开放的ARM已经成为这些厂商的不二之选。而为了进一步加快全行业算力的提升,一个雄心勃勃的开放生态计划「鲲鹏计算产业」诞生了。
鲲鹏计算产业自诞生之日起,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硬件开放、软件开源。
硬件方面,鲲鹏将服务器主板和PC主板等开放给合作伙伴,使其有机会发展自有品牌的计算产品整机。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1家整机厂商,基于鲲鹏处理器的主板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服务器和PC产品。
软件方面,鲲鹏也进行了诸多尝试。通过建立openEuler社区,开源OS源代码,并贡献经过调优的Kunpeng处理器驱动代码,开放编译器、JDK、软件库等基础工具等方式,统一代码来源,缩短厂家构建基于openEuler的发行版OS的开发周期。
可以想见,未来,鲲鹏计算产业将催生成千上万的软硬件厂商,为基础软件厂家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商业土壤和环境。
算力多样性大爆炸,源源不断为计算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随着自动驾驶、云游戏、VR/AR等应用的兴起,以及物联网、移动应用、短视频、个人娱乐、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增长,应用越来越场景化和多样化,用户对应用体验的追求不断提高。
传统单一架构难以满足要求,对计算平台提出了新的挑战,智能社会的应用场景多样性和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对算力提出了多元架构的诉求,驱动计算架构向多样性发展,
场景的多样性,带来数据的多样性(如语音、文本、图片、视频等),单一的计算架构已经无法高效满足所有业务诉求。
计算密集型应用需要计算平台执行逻辑复杂的调度任务,而数据密集型应用则需要高效率地完成海量数据并发处理,这更使得单一计算平台难以适应业务要求,计算多样性成为必然。
如今,算力多样性的发展已经诞生了许多的成功案例。
例如由多家国际领先服务器与云计算方案提供商以及中国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成立的“绿色计算产业联盟”,为算力架构多元生态的发展带来了显著产业资源与人才支持优势。
以及欧洲处理器计划(EPI)。作为欧洲处理器计划联盟(EPIConsortium)推动的落地计划之一,截至 2020 年1 月,汇集了来自 10 个欧盟国家的 27 家合作伙伴,覆盖了算力芯片研发、生产、应用场景等多个产业环节,通过产业联盟的形式推动欧洲算力产业的健康发展。
底层架构的创新,各行各业之间的携手合作,为计算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从而能够加速构建繁荣的多元算力生态。而鲲鹏的出现,成为了促进硬件和算力多元化的强力加速器!
最终,一个生机勃勃的开放生态逐渐成型,牵引着行业、技术向前发展,在创新、公共服务、民生等三方面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