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了《中国数据库前世今生》的第一期视频,我对中国数据库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部影片回顾了中国数据库技术在80年代初步发展情况,在80年代各种资源都不充分的情况,老前辈们还是努力学习数据库的使用,为中国数据库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国际上已经涌现出多款数据库系统,并且在理论和应用上都较为成熟,但中国的数据库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当时国内的条件有限,计算机资源十分紧张,每次使用计算机都需要事先申请,并在纸上写好代码,才能进行验证和调试。这种条件下,存储工具也经历了从8寸软盘到3.5寸软盘的变迁,而数据库本身的讨论度并不高,远不如软件工程那样热门,但是仍有无数优秀人才,投身到这个行业中。
数据库从最初的人工记录逐步转向标准的数据结构,并开始使用专有的操作方法和存储过程。此时,计算机不仅仅是计算工具,更成为信息的传递者。这一转变为数据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大学中的数据库学习依然以理论为主,缺乏实操机会和硬件、软件的支持(这还是在当时国内非常有名的高校)。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才逐渐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各种开发语言只是工具,真正重要的是培养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而SQL语言的学习也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年学会,一辈子学精”,强调了其长期积累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影片还介绍了ANSI SQL作为数据库语言的标准化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数据库技术发展过程中,通过引入和汉化国外数据库系统,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引入Oracle数据库并推广至各个部门使用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引入和推广,为中国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技术支持。
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数据库技术发展背后的艰辛与努力,同时也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并结合本国实际进行创新的重要性。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数据库发展的缩影,更是中国科技自力更生、不断进步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