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基金总经理的大力推荐,这两週我读了吴晓波写的「腾讯传」。这本书将腾讯的发展历程分为三大部分:创业(1998-2004)、出击(2005-2009)、巨头(2010-2016)。老实说,光是看完第一部分,我就决定要先写这篇书摘了。
1998-2004年,是腾讯从0到1的创业历程,描述著腾讯在不断地迭代试错中,逐渐找到了商业利基,最后获得风险投资的挹注,直至公开上市的血泪史。以下,我将试著把这段故事,分成五个标志性的事件来谈,分别是踩对浪头、用户驱动的创新、风险投资支持、找到变现模式、公开上市等。
ㄧ、踩对浪头
在中国互联网史上,1998-1999年是一个神秘的时期。错过了这一段,就等同于错过了一个世代。
1997年5月,丁磊成立了「网易」,从电子邮箱业务起家,而后转型为门户网站。1998年4月,张朝阳依循Yahoo模式,率先完成了中文搜索系统,是为「搜狐」。1998年12月,王志东成立了「新浪网」,提供软体、新闻、讯息及网路服务等功能,力争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
到了1999年年底,中国互联网「门户时代」到来,新浪、网易、搜狐相继脱颖而出,先后启动纳斯达克上市计划,成为未来十年中国互联网的三大巨头。
而在电商领域,1998年6月,刘强东在中关村创办「京东」公司。1999年3月,马云创办了一家专为中小外贸企业服务的B2B网站,是为阿里巴巴。1999年6月,旅游平台携程网亦诞生。
在搜索领域方面,1999年底,李彦宏创办了「百度」。我们可以发现,包含腾讯在内,后来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都恰好是在这一波创业风口上兴起的。它们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年后,掌握了互联网经济起飞的先机,并且义无反顾的投入。
二、用户驱动的创新
1998年11月11日,腾讯由马化腾创立于深圳的华强北。其第一款产品称为「无限网路寻呼系统」,它是将刚兴起的互联网与BB Call相结合,让BB Call能收到来自互联网的呼叫,例如接收新闻或电子邮件等。然而,随著手机兴起,BB Call的没落,这产品便不了了之。
当时,以色列Mirabilis公司所推出的互联网通讯工具ICQ(谐音:I seek you)大受欢迎,可以在网路上与亲朋好友即时对谈。此外,截至1998年年底,ICQ的用户数已超过1,000万人,因此被American Online以4.07亿美元的高价收购。
有鉴于Mirabilis的成功模式,腾讯在1999年2月也踏入ICQ领域,推出了中文版的ICQ,称之为OICQ(即为日后的QQ)。虽然当时市场上已有CICQ、PICQ、网际精灵等三大同业,腾讯还是依据自身对中国社会环境及用户体验的洞察,来进行产品的微创新,建立起QQ的口碑。
例如,相较于美国,当时中国还很少人拥有自己的电脑,因此ICQ的使用情境大多为网吧裡的电脑。当时,市面上其他ICQ软体的聊天内容以及朋友记录都是存取在客户端,因此用户只要换台电脑上线,原先的记录就会不见。
腾讯的QQ在发现了这个痛点后,便将用户内容跟朋友列表的纪录从客户端移到了后台的伺服器上,从而适应了中国当时的上网场景。
三、风险投资支持
QQ上线后,用户急剧增长。到了第9个月,注册用户就已超过100万。然而,这种井喷式的用户增长,让腾讯的伺服器根本不堪负荷。在添购了额外的伺服器后,腾讯公司的帐上只剩下1万元现金。
当时,腾讯的几位创办人决定一同增资并减薪,同时也寻求出售公司的机会。只不过,当时的QQ虽有百万用户,却没有明确的变现模式。一般人根本也无法了解腾讯的技术及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腾讯的存亡迫在眉睫。
幸运的是,1999年底的中国,「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正好兴起。IDG、中国香港盈科等创投机构,皆对腾讯的QQ很感兴趣。虽然QQ还没找到变现模式,但有American Online收购以色列ICQ公司的案例作为支持,最后腾讯总算在2000年4月募得了220万美元,并出让40%的股份,估值飙升为550万美元。
在腾讯获得投资后,从2000年4月的第二个星期开始,网路泡沫来袭,纳斯达克股市大举崩盘,互联网的冬天直到隔年5月才结束。若腾讯在募资上晚了一步,可能就会死在这场股灾当中了。
到了2000年年中,由于QQ用户持续飙涨,腾讯将先前融资的钱全数又投入了伺服器的添购。而此时的腾讯,依旧还没找到变现模式,因此腾讯又再次陷入资金危机。
于是,马化腾又开始四处募资。然而,即便QQ即将在半年内突破1亿注册用户,但全中国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买它的股票。直至2001年中,才有投资机构愿意为腾讯的未来买单。
南非投资集团MIH看好QQ的发展潜能,对腾讯估值开价6,000万美元,并向IDG、盈科收购先前的部份股权。因此,腾讯的估值相较一年前高出了11倍。
四、找到变现模式
2000年4月,「中国移动」自「中国电信」切割出来成立,主打的是手机增值业务。四个月后,中国移动推出了「移动梦网」手机加值服务。而「QQ」的热潮,也让腾讯成为中国移动首波签约的合作厂商。
中国移动的用户只要在手机上注册一个移动QQ号,便可让手机与电脑端的讯息即时互通。此项服务由中国移动为腾讯代为收费,双方再以15:85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终于,腾讯找到了第一个变现模式,并在2001年6月首次损益两平。
只不过,腾讯的收入太过于依赖「移动梦网」业务,这种寄人篱下的商业模式还是不够踏实。因此,除了加值业务,腾讯也积极在QQ的客户端寻找获利的办法。
当时腾讯推出了四种变现模式。第一种是广告业务,只不过因为QQ的介面较小,广告展现的效果不佳,而且QQ的用户年龄偏小,购买力不足,因此广告业务推展并不顺利。
第二种是会员制,对付费会员提供免费用户享受不到的服务,例如好友列表的保存、或是能为自己选一个较喜欢的帐号名称。收费方式为每个月人民币10元,但因为当时中国信用卡环境还没成熟,网友要购买此项服务还得每个月跑去邮局汇款,因此实际的付费者寥寥无几。
第三则是推出企业版QQ服务,但企业主普遍认为QQ的形象太幼稚了,只适合在日常生活中跟朋友聊天,在工作上还是宁可用MSN比较专业,因此这一产品的推广也令人失望。
第四种方式则是比较激进式的,对网路用户注册数进行限制,并鼓励用户透过拨打付费电话,或是发送付费简讯的方式获取QQ号。然而这样的方法,马上就引起了广大用户的不满。
腾讯这样的收费模式,也让其他竞争对手如朗玛、网易泡泡、新浪聊聊吧、Skype有机可趁,市面上突然出现了30多款类似的产品。面对这些同业的竞争,腾讯最后不得已又重新开放了免费注册。
后来,腾讯发现了韩国有一个sayclub的社区网站,开发出「网路化身」的功能,用户可更换自己在虚拟世界的角色造型,如髮型、表情、服饰、场景等等。
光在2000年12月,在sayclub.com上购买虚拟道具的付费用户就有6万人,更在一年后爆增到150万人,每个用户平均月支出为人民币4.94元,获利相当可观。
因此,腾讯便随即委託一家韩国公司设计虚拟道具,在两个月内设计出800多款样式。这款QQ虚拟形象系统,被称为QQ秀(QQ Show)。用户只要向电信商、网吧或是腾讯自有的线上支付系统购买Q币,即可选购这些虚拟道具。
自2003年年初QQ秀上线后的半年内,就有高达500万人购买此项服务,平均每位用户花费约人民币5元。QQ秀的出现,让广大网民在充满压抑与阶级观念的中国社会,能透过虚拟世界重建一种展现自己与抒发情感的方式。
五、公开上市
自从MIH进入腾讯之后,便努力增持股权,也同时策划公司的上市事宜。2003年8月,腾讯赎回IDG剩馀的股份以及MIH少量的股权,使MIH与腾讯分别持有50%的股份。
2004年6月,腾讯招股上市。招股文件显示,腾讯2003年营收为人民币7.35亿元,利润3.22亿元,此次集资总额达11.6~15.5亿港元,约为2004年预期本益比的11.1~14.9倍。
2004年6月16日,股票代码00700. Hk的腾讯公司正式挂牌上市。根据持股比例,马化腾因持有14.43%的股权,帐面财富约为8.98亿港元,一夕之间成为了亿万富翁,腾讯也进入新的里程碑。
六、结论
在一个缺乏成长性的产业裡,任何创新都很难获得等值的回报。腾讯刚好抓紧了互联网兴起的风口,透过QQ积累用户资源,并以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用户资源的变现。
除了抓对产业的拐点外,腾讯的团队在产品开发上,也考虑到了中国的网路环境、用户习惯、支付体系等客观条件,并且推出了Q币、虚拟道具等服务型创新,使得QQ这款即时通讯工具变得更有温度,用户得以在上头寄託情感,这也是它胜出其他同业的差异点。
最后,适时引进创投资金,更是让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得以落地的关键。
正确的市场、优质的团队、适时的资金是一家创业公司从初期跨越到成长期中,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希望创业者能透过腾讯这个案例,时时反观公司现有发展路径是否正确。
正如同菜根谭所云:「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