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树刚:狠抓线上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数字文旅产业!

2020-07-28 11:10:37 浏览数 (1)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7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电视电话会,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文化和旅游领域帮扶企业纾困、推动产业发展开展经验交流和进行工作部署。

会议强调,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要聚焦企业纾困,打好帮扶政策组合拳。要加强对政策的了解掌握,积极主动争取政策支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充分挖掘和释放政策红利,切实为文化和旅游企业纾困解难。

要大力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减轻企业经营成本,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工具,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小微企业信贷款支持计划等金融帮扶政策。要积极为文化和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牵线搭桥,做好优质产业项目设计储备工作,畅通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会议认为,以线上内容为核心的数字文旅产业体现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要把握数字经济机遇,狠抓线上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释放数字化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会议要求,要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抓实抓细汛期旅游安全工作,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加强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设施保护。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救助政策要精准落地;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准确把握形势、做好产业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重要遵循。

一是要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形势。

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我国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文化和旅游企业因其产业特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压力。

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从中长期趋势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持续向好和稳定发展的格局没有改变。

二是要敏锐洞察危机中蕴含的新机遇。

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疫情期间,以线上内容为核心的数字文旅产业体现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给产业优化升级探索了新方向,带来了新机遇。

三是要统筹做好帮扶企业纾困和推动产业发展工作。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明确提出“要帮扶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打出政策组合拳,实施援企稳岗、减税降费等举措。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统筹做好帮扶企业纾困和推动产业发展工作。

一方面要立足当前,聚焦企业纾困,进一步推动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让更多文化和旅游企业得到实惠,增强企业信心,促进产业复苏。

另一方面也要着眼长远,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巩固并培育壮大疫情期间催生的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带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恢复性增长,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中央有关部门及时推出一系列援企稳岗、纾困帮扶政策,范围之广、内容之实、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些政策涉及减税降费、减轻成本、财政支持、投资工具、金融扶持、复工复产等多个方面,大都能够惠及文化和旅游企业。各地要加强对政策的了解掌握,积极主动争取政策支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充分挖掘和释放政策红利,切实为文化和旅游企业纾困解难。

一是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延长相关政策执行期限。文化和旅游是减税降费的重点领域。

一是对提供文化体育服务、旅游娱乐服务、餐饮住宿服务的企业免征增值税,同时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二是免征娱乐业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三是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行社、景区、住宿、餐饮等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也就是上述企业在2020年度发生经营亏损,可以在之后8年里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予以扣除。四是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减税降费属于普惠刚性政策,扶持力度大,企业获得感强。

各地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和载体,邀请财税部门加强政策宣传和辅导培训,将政策及时传达到企业和经营者,指导其了解掌握、吃透用好政策。国家级产业园区要在政策辅导、信息服务、业务代办等方面积极为企业服务。

二是切实减轻企业经营成本。文化和旅游部及时出台了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缓缴住房公积金、降低用电用气价格、免除国有房屋租金、降低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的补贴门槛、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全额返还工会经费等政策。

要与人社、发改、国资等部门做好沟通协调,确保相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将文化和旅游企业纳入支持重点。要让企业知晓掌握相关政策,及时向有关方面提出申请。要加强政策落实效果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完善政策执行方式。

三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统筹使用各类资金渠道用于帮助企业纾困。各地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与发改、财政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各类纾困资金将文化和旅游企业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财政厅出台政策,安排1亿元作为纾困帮扶资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争取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的贷款贴息,落实2000万元的股权投资,都充分体现了主动作为精神。

四是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工具。中央对用好专项债券等投资工具应对疫情影响、扩大有效投资高度重视,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作出部署。本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部署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部里5月下发专门文件,并举办了4000多人参加的线上培训,指导各地用好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工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占全国本领域的46.19%,5月以来就落实了近54个亿,成绩十分突出。

今年尚有1.46万亿的专项债要下达,近期中央还要下达1万亿的特别国债,这类政策争取空间很大。各地要主动与财政、发改等部门沟通对接,抓住当前项目集中受理和申报的“窗口期”,做好符合条件的项目的申报和储备。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做好项目推介,加快项目落地。同时,也要用好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专项基金等传统政府投资工具,争取抗疫特别国债、县域经济专项企业债等新的投资工具。

五是用好金融帮扶政策。疫情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抗疫复产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新增了两批次累计8000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2月份,部里专门印发用好货币政策工具的通知进行部署。

通知下发的第二天,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就主动上门对接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一周内联合发文为文化和旅游行业争取到20亿元再贷款额度和20亿元再贴现额度。这类金融政策总额是有限的,谁积极主动、工作扎实,谁就能争取到更多。

目前,人民银行正在布置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扶持计划,要把以前小微企业成本高的贷款用低成本的资金置换出来,大家要提前谋划、积极争取。在做好金融政策争取的同时,各地也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衔接,推动金融机构为文化和旅游企业提供专项信贷支持、定制金融服务,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

部里与中国工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增1000亿元纾困复产贷款授信额度,大家要抓紧用好。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地区、各地文化(旅游)金融服务中心要完善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体系,做好企业、项目的投融资服务。

六是有序落实扩大复工复产政策。我们出台了扩大旅游企业复工复业政策,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跨省游业务,调整旅游景区限量措施。政策发布后,业界反应热烈,市场回应积极,在线旅游平台的度假、酒店、民航、跟团游等板块搜索量数倍增长,暑假旅游意愿被迅速激发。

此前,我们也调整了娱乐场所、剧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目前全国绝大多数文化企业都已经复工,A级旅游景区开放率85.6%,星级饭店复工率89%,旅行社复工率52.5%。

各地要及时落实扩大文化和旅游企业复工复产的各项政策,帮助企业恢复营业。上海、江西、山东、四川等地已经启动跨省游业务。这里要强调的是,经省区市党委、政府同意,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能恢复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 酒店”业务。

还要再强调一下,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在推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作用,用好各类产业园区、平台的服务功能,为文化和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牵线搭桥,解决好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对接合作。

二是要抓住各级“十四五”规划编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时机,抓紧做好项目设计储备工作,推动更多文化和旅游项目纳入国家或本地投资规划范围。

三是要畅通信息传导渠道,密切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将各项政策及时传达到基层和企业,持续听取企业声音,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疫情发生以来,数字文旅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扬。3月份,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发出了“狠抓线上”的号召,业界热烈响应,用丰富优质的线上内容供给,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在线旅游平台、旅游景区纷纷推出云旅游项目,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云游”天下,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和多彩文化。

尤其是云演艺成为演艺发展的新突破口和新方向。文艺院团、演艺机构面对危机,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化危为机,探索出了“互联网 演艺”的新模式。有的把剧场从线下搬到线上,有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有的开展版权合作。

不仅是流行音乐,歌剧、音乐剧、交响乐和京剧、黄梅戏、河北梆子,也都找到了新空间、创造了新价值。这些做法既解了燃眉之急,又开辟了新渠道,闯出了新模式,拉长了产业链,让线上线下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转化,让舞台艺术更好地走进了大众,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要巩固云演艺发展的好势头,培育壮大这一新型业态,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走出一条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演艺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是要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不断在云上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用艺术本体的魅力吸引观众、打动观众。

二是要加快文艺院团、演出经纪机构、演出经营场所数字化,以在线剧院、数字剧场让更多的名团、名家、名作上线上云,打造知名线上品牌。

三是要加强演艺企业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提升数字化传播和营销能力,应用5G 4K/8K超高清技术,打造可视化、交互性、沉浸式的演艺产品,培养观众线上消费习惯,探索引领全球演艺产业变革。

要把握数字经济机遇,持续“狠抓线上”,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释放数字化对产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数字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结合好,让文旅资源“活起来”。支持各类文化场馆、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创作、生产和传播向云上拓展。

二是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赋能和效益提升作用,共享订单、产能、渠道,鼓励各类互联网平台开发文旅功能和产品、举办文旅消费活动,支持有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平台化拓展。

三是要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文学、动漫、音乐、演艺、数字艺术、网络文化、创意设计向旅游内容领域延伸,强化文化对旅游的内容支撑、创意提升和价值挖掘作用。

四是要运用大数据、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手段,创新文旅消费场景,发展夜间文旅经济,线上线下消费相结合,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新模式。

五是要构建数字文旅产业生态,打好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组合拳,用好新型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旅游目的地。对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鼓励创新,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留足发展空间。

编辑| 张聪聪 实习生黄鑫  审核| 孙晖

来源 | 文博圈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