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写作的一般要求和步骤(二)

2020-08-06 09:43:30 浏览数 (1)

材料和方法

在这一部分,我们通常需要描述样本/材料的信息,比如获取途径,样本量以及相关参数或者指标的衡量标准,还需要详细介绍所使用的科学方法,比如一些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等等。不同类型的研究在这部分的叙述会有较大差异,比如临床试验通常需要描述样本量,分组指标和原则,不同指标的衡量和判别标准,干预措施,随机化方法,盲法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等等,而基础医学研究这一般需要指出动物或者细胞模型的信息,实验的protocol,相关的实际和仪器的信息(注明厂家和型号)以及相应的统计计算方法等等。关于这一块的内容我们暂不深究,当你接触课题时就会明白相关的材料和方法。

当然,强烈推荐大家在这一部分最好能几张原理图或者流程图,这样会大大提高paper的颜值!后续我会给大家展示一些顶刊上的流程图。

结果

一般在结果部分最为重要的是图表!简洁而优雅的图表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所追求的,它能快速传递重要的科研信息,让读者一目了然,也能使文章显得优雅。表格通常使用三线表,对于表格里每一列的信息需要加上必要的注释,方便阅读。可视化方面需要大家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有选择性地绘制最能有效展示结果的统计图。在文字部分,一定要挑重点客观叙述,不可掺杂主观思考在里面,同时切忌将结果部分写成流水账。因此,在写结果之前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提炼,可以使用对比和类比等方式来展示结果,这样文章的叙述便更加具有可读性!同时,结果部分原则上不引用文献,以此保证叙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结果开头用1~2句话简述结果和发现,然后按照各个部分详细解释结果,在解释结果的过程中需要和文中图表密切结合,防止脱节,最后同样也需用1~2句话再将上述结果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总结一遍。如果整个研究的结果非常多,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择一部分不太关键的部分作为补充材料(Supplementary Materials),它可以包括各种统计图表,还可以是相关文字叙述内容。在写作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内容要和补充材料有一定的互动。

讨论

众所周知,讨论是一篇文章最难且关键的部分,它是对整个研究的拓展和升华,能直接看出研究者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在正式进入讨论部分写作之前,我们通常需要将文章前面写的内容做一个非常简要的叙述,主要是对结果进行一下复述,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好地衔接上结果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们通常需要借助一些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更好地解释结果并探讨其中潜在机制和意义。常用的有逻辑推理方法有分类讨论法、对比讨论法、类比讨论法、归纳演绎法等等。其中前三种方法我们已经在结果部分使用过了,那么在讨论部分的使用其实和上述一致,不过需要注意地是,这些方法具有一定地使用顺序。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先将要讨论地部分分成若干类,比如基因组层面,基因表达量层面,细胞/动物模型验证层面等等,各个部分我们通常会使用查阅文献或者补加分析地方法来寻找对立面或者相似面地发现,寻找导致差异的原因或者找出共性因素,为更深入的探讨寻找契机。另外,归纳演绎法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方法,利用它我们可以从各种文献入手,归纳出不同文献之间地异同,发现相关机制,为合理解释文章中的结果提供事实依据。

在讨论中我们也有必要指出本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方向。所以,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讨论的撰写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尤其对于初学者,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需要大家在平时学习工作中勤加练习,不断积累经验。

最后,我想说在严守科研诚信下的每一篇SCI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其中倾注了科研工作者大量心血,值得写作者认真对待。虽然我们有相关的写作流程乃至模板,我希望大家在前期学习流程和模板,而后期需要跳出模板,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样或许才更有意义。感谢大家的关注,SCI写作的总论部分暂时介绍完毕,接下来将会以JAMA上的一篇文章为例和大家详细讲讲SCI的写作要求!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