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去年10月份发表在Modern Pathology (IF:5.988)杂志上的一篇文章,“Genetic analysis of pleomorphic and florid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variants: frequent ERBB2/ERBB3 alterations and clonal relationship to classic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and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作者通过对于收集病例的关联分析,解释了PLCIS/FLCIS与并发CLCIS和ILC之间的克隆关系,描绘了小叶瘤形成过程中的遗传进展,并揭示了ERBB2和ERBB3激活突变或扩增与PLCIS,FLCIS和相关的ILC更具侵略性的行为的关系。
Genetic analysis of pleomorphic and florid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variants: frequent ERBB2/ERBB3 alterations and clonal relationship to classic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and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多形性小叶原位癌和旺炽性小叶原位癌的遗传分析:ERBB2 / ERBB3频繁改变和克隆与经典小叶原位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关系
一、研究背景
Pleomorphic(PLCIS)和Florid(FLCIS)原位小叶癌是LCIS的罕见组织学变异,被认为比经典LCIS更具侵袭性,但最佳治疗方案尚存争议。PLCIS和FLCIS被认为比CLCIS的风险更高,有研究间接指出这些亚型患者比ILCIS更容易患ILC。然而,PLCIS和FLCIS的遗传学和分子驱动因素仍是未知之数。
先前研究研究仅限于通过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进行的CNA分析, 分析了未配对的PLCIS / FLCIS和CLCIS,因此仅间接推断了这些病变与CLCIS的克隆关系。关于肿瘤进展,CLCIS,LCIS变体和ILC之间的遗传关系的性质仍然未知。
作者分析16个LCIS变体(十个PLCIS,六个FLCIS)的基因组情况,以对病灶的遗传驱动因素及其与CLCIS和ILC的克隆关系进行鉴定。
二、研究思路
三、结果解析
1、多形性、旺炽性小叶状原位癌和并发浸润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表1:研究人群的临床病理特征。
-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PLCIS的平均年龄为63岁(53-81岁),FLCIS的平均年龄为53岁(40-68岁),混合PLCIS / FLCIS的平均年龄是67岁(60-74岁)。
- 在CLCIS背景下出现了14个LCIS变体
- 五个PLCIS,五个FLCIS和所有四个混合的PLCIS / FLCIS,并且有11个LCIS变体(五个PLCIS,三个FLCIS和三个混合PLCIS / FLCIS)与并发ILC相关联。
- 3例PLCIS和1例PLCIS / FLCIS混合型也具有并发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1例PLCIS / FLCIS混合型具有并发DCIS和少量浸润性导管癌。
- 所有伴有ILC的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和腋窝淋巴结取样。
- LCIS变体的平均大小为4.3厘米(范围为1.8至10厘米),并发ILC的平均大小为3.4厘米(范围为0.3至9.1厘米)。
- 与PLCIS或PLCIS / FLCIS混合的侵袭性癌均为多形性ILC,镜下只有一种情况(88%,n = 8)(图1b)。
- 所有与FLCIS相关的浸润性癌均为经典ILC(图1f)。
- 9例(82%)ILC认定为modified Scarff-Bloom-Richardson(mSBR)2级,而2例(18%)为mSBR 3级。2例ILC合并PLCIS / FLCIS伴发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均为淋巴结阴性。
- 一名淋巴结转移患者死于疾病(存活20个月);所有其他浸润性癌患者均活着,没有疾病迹象(平均随访47个月)五个LCIS变体 所有患者均活着,没有疾病迹象(平均随访55个月)。
图1:不同类型LCIS经典镜下表现
2、不同类型LCIS中的biomarker表达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在测序的LCIS变体(十个PLCIS,六个FLCIS)以及测序的并发CLCIS和ILC中评估生物标志物的表达。
- 七个PLCIS为ER阳性,三个为ER阴性。
- 所有FLCIS均为ER阳性,5/6为PR阳性。
- 两个PLCIS具有ERBB2扩增和HER2蛋白过表达。9/11病例中成对ILC的激素受体和HER2状态与各自的LCIS变异相关(表1)。在例外情况中,一个PLCIS的ER阳性弱,而并发ILC为三阴性,而一个FLCIS的PR阳性,而并发ILC为PR阴性。
- 成对的CLCIS的激素受体和HER2状态与3/5 PLCIS和3/3 FLCIS中各自的LCIS变异有关。PR阴性PLCIS的两个案例具有并发PR阳性CLCIS。在一种情况下,成对的CLCIS,PLCIS和ILC均为三重(ER,PR和HER2)阳性(补充图S1C-F)。
图S1:免疫组化结果
3、关于PLCIS和FLCIS的基因分析
作者使用了DNA测序鉴别了PLCIS和FLCIS中的基因改变 :
图2:PLCIS和FLCIS中鉴定出的预测致病性和/或复发性变化
- 图2显示了在PLCIS和FLCIS中鉴定出的预测致病性和/或复发性变化
- 基因总体改变
- UCSF500面板基因中非同义编码突变的平均数在PLCIS(7.3±3.1)和FLCIS(8.0±1.8)之间是相似的(分别为p = 0.693,n = 7和4)
- 预计的致病性平均数每个病例的变化也相似(PLCIS为4.3±0.9,n = 10,而FLCIS为5±2.1,n =6)(p = 0.371)。
- CDH1改变
- 94%(15/16)的病例在CDH1中发生移码,无义或错义突变,杂合性丧失93%(14/15),与小叶分化一致。
- 没有CDH1突变的单例病例(PLCIS,P2)具有单等位基因16q缺失,并且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了E-钙黏着蛋白的丢失。
- PIK3通路改变
- PIK3CA和/或PIK3R1的致病性改变存在于70%的PLCIS和67%的FLCIS中,最常见的是在PIK3CA的螺旋或激酶域中组成性激活热点突变(七个PLCIS和两个FLCIS)。
- 所有PLCIS和FLCIS在ERBB2,ERBB3和/或下游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基因中均具有致病性改变。
- ERBB2改变
- 60%的PLCIS(6/10)带有致病性ERBB2改变,其中4例ERBB2激酶结构域中含有已知热点突变,另外2例含有ERBB2扩增(图2和补充图S2A)。三个测序的纯PLCIS中的两个具有ERBB2激酶结构域突变。
- 在33%(2/6)的FLCIS中也发现了热点ERBB2突变,但没有带来扩增。
- 一个PLCIS和两个FLCIS带有ERBB3突变,其中包括已知的致病性激酶结构域和细胞外结构域突变。
- 三个ERBB3突变中的两个与热点ERBB2突变同时发生。与此同时,ERBB2和/或ERBB3改变出现在60%(6/10)PLCIS和50%(3/6)FLCIS中。
- FOXA1突变
- 在40%(4/10)PLCIS和17%(1/6)FLCIS中发现了叉头转录因子FOXA1的突变。
- PLCIS中的FOXA1突变被截断
- 在FLCIS病例(F4)中,叉头结构域中有两个附近的FOXA1错义突变(p.C258W和p.C268W)出现在单独的等位基因上。
- 其他突变
- 在30%(3/10)的PLCIS中被发现,但在FLCIS中未发现。
- 在FLCIS(2/6)中发现了CBFB突变,而在PLCIS中则没有。
- 其他经常改变的基因包括CCND1(在2/10 PLCIS和1/6 FLCIS中扩增),GATA3(1/10 PLCIS和1/6 FLCIS中缺失突变)和ARHGAP35(1/10 PLCIS和1/6 FLCIS中的截短突变)。
- 一名患有PLCIS(P3)和ERBB2扩增的患者是种系致病性BRCA2携带者(p.V3365fs),但在该等位基因中,没有一个病变样本显示出体细胞杂合性丧失。
- 拷贝数分析
- 全部病例均存在16q丢失
- 73%(n = 15)的1q重复
- PLCIS(n = 9)的平均值为11.3±9.3 CNA,而FLCIS(n = 6)的平均值为4.7±2.9(p = 0.116,双侧t检验)。
- 33%(3/9)PLCIS和33%(2/6)FLCIS中8q或全染色体8获得
- 44%(4/9)PLCIS和33%(2/6)FLCIS中的远端或全臂11q缺失
- 44%(4/9)PLCIS和17%(1/6)FLCIS中13q或全染色体13缺失
- 22%(2/9)PLCIS和33%(2/6)FLCIS中的远端或全臂16p增长
- 56%(5/9)PLCIS和17%(1/6)FLCIS中的远端或全臂17p缺失
- 33%(3/9)PLCIS和17%(1/6)FLCIS中的间质或全臂17q的获得
- 44%(4/9)PLCIS和17%(1/6)FLCIS中的远端或全臂18q或全染色体18的缺失
- 额外的复发性CNA包括
- 44%(4/9)PLCIS和33%(2/6)FLCIS的远端或全臂8p缺失
- UCSF500基因检测结果
- 浸润性癌相关的LCIS变异体与无浸润性癌的纯LCIS变异体之间,PLCIS或FLCIS的突变谱以及每个病例UCSF500面板基因的预测致病性突变总数相似 .
- 在两组中都包括ERBB2和ERBB3突变(图2)。
- 尽管与浸润性癌相关的LCIS变体(10.8±9.1)和单纯的LCIS变体(4.4±1.8; p = 0.15)之间的平均CNA相似,但在前一组中观察到的CNA变异范围更大,这与相关的ILC紧密平行(图3和补充表S4)。
- 纯PLCIS中不存在与浸润性癌相关PLCIS中的复发性CNA,包括远端或全臂11q缺失(4/7 vs.0/3),13q或全染色体13的缺失(4/7 vs.0/3) ,以及远端或全臂17p缺失(5/7与0/3)。
4、PLCIS和FLCIS与并发CLCIS和浸润性小叶癌(ILC)的遗传关系
作者对于11例并发浸润癌患者,比较了配对并发组的基因表达关系(sequencing results were compared across paired synchronous components (PLCIS or FLCIS, ILC, and CLCIS, when available)),以鉴定与进展相关的克隆关系和遗传特征。
图3:配对的经典LCIS,PLCIS或FLCIS和浸润性小叶癌的预测致病性与复发性改变的摘要
图4:配对的经典LCIS,PLCIS和FLCIS的拷贝数改变
- 在9个案例中,在8个案例中(89%),除LCIS变体(5/6 PLCIS,3/3 FLCIS)外还对并发CLCIS进行了测序,
- 配对的组件彼此之间存在克隆关联,并共享病原畸变和CNA。
- 在两个案例(PLCIS案例P7和FLCIS案例F3)中鉴定出了克隆不同的CLCIS组件,这两个案例中都携带了与成对的LCIS变体和ILC不同的CDH1移码突变。
- 在其中一个(案例F3)中,对CLCIS的第二个焦点进行了测序,发现与配对的FLCIS / ILC具有克隆关系。
- 除LCIS变体(七个PLCIS,四个FLCIS)外,在所有对并发ILC进行了测序的所有11种情况下,配对的组分彼此之间都是克隆相关的,并具有共同的致病突变和CNA。
- 在所有与克隆相关的病例中,CLCIS,PLCIS或FLCIS和ILC之间共享16q和CDH1突变的缺失。
- 在CLCIS和热点PIK3CA突变配对的4例病例中,有3例(两个PLCIS,一个FLCIS)是CLCIS和LCIS变异之间的克隆突变共有,与其他研究表明PIK3CA突变倾向于在小叶癌变早期发生且是在CLCIS阶段结果相吻合。
- PLCIS的相关基因改变
- 在可评估的TP53突变病例中,从CLCIS到PLCIS的进展与TP53突变有关。
- 其中一个(P5)在成对的PLCIS和ILC中具有相同的截短TP53突变,而另一个(P3)在PLCIS和ILC中具有不同的TP53突变,表明在此阶段driver-level genetic的遗传差异。
- 2/5 CLCIS和3/7 PLCIS在其各自的成对组件中不存在独家致病突变(private pathogenic mutations ),而2/6 PLCIS在成对的ILC中不存在独家CNA。
- 在一种情况下(P6),向PLCIS的进展与伴随的致病性ERBB2和ERBB3突变相关,向ILC的进展与另外两个独家ERBB3突变相关。
- 但是,另外两个案例在所有三个组件(CLCIS,PLCIS和ILC)之间共享ERBB2突变(P5)或ERBB2扩增(P3)
- 这表明ERBB2畸变可能在多形小叶瘤形成途径的早期或晚期发生。类似地,一个病例中,CCND1扩增与从CLCIS到PLCIS / ILC的进展有关,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在所有三个成分中均存在CCND1扩增(P4)。
- CNA的比较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LCIS中的平均值为14.8±9.6,ILC中的平均值为17.2±8.4)(p = 0.376,配对的双侧t检验,n = 6)。
- PLCIS与并发ILC具有相似或相同的CNA(图4),其中包括两个PLCIS,其CNA比关联的ILC多。
- 在三个可评估的CLCIS病例中,平均CNA(6.7±3.4,n = 3)也小于配对ILC,尽管配对病变的样本量太小,无法进行有意义的统计分析(补充表S4)。
- 从PLCIS到ILC的进展与3/7(43%)病例中的其他克隆致病突变相关,其中一个病例(P1)包括NF1,WRN和HIST1H3B,另一病例(P3)包括CDKN1B和KMT2A,第三例包括ERBB3 (P6)。
- 从PLCIS到ILC的进展与非同义编码突变总数的显著增加无关
- 成对的CLCIS具有比ILC少的非同义编码突变(平均4.4±2.6)(p = 0.027,配对双侧t检验n=5)。
- 从PLCIS到ILC的进展在4/6(67%)的病例中还与额外的CNA有关,包括在两种情况下(P3和P6)的4p或全染色体4复发性丢失。没有其他复发性改变与侵袭进展相关。
- 与配对的CLCIS相比,PLCIS在4/5(80%)的病例中与其他克隆致病突变相关,在2/3(67%)的病例中与额外的CNA相关。
- 配对分析显示,与CLCIS(平均4.4±2.6)相比,PLCIS中每例UCSF500面板基因的检测中,存在更多同义编码突变(平均6.6±3.3)(p = 0.03,n = 6)。
- FLCIS进展与基因改变
- 从CLCIS到FLCIS的进展仅在1例(F4)中与其他克隆致病突变相关,其中包括PIK3R1,FOXA1和KMT2C(图3)。
- 但是,成对的FLCIS和ILC在遗传上是不同的,在两个组件中都有不同的克隆FOXA1突变,并且与CLCIS和ILC相比,FLCIS还具有其他独家克隆和亚克隆致病突变。所有四例FLCIS患者在FLCIS组件中均具有独家致病性突变,再次提示在此小叶癌变水平上driver-level genetic的遗传差异。
- 总体而言,ILC中非同义编码突变的平均数为5.3±1.5,而FLCIS中为7.8±2.1,CLCIS中为4.3±2.6,但成对病变的样本量太小,无法进行有意义的统计分析。
- 在ILC中,每例平均CNA为11.3±8.5,而在FLCIS中为4.8±3.8(p = 0.07,配对t检验,n = 4),并且与FLCIS相比,所有四例在ILC中均具有额外的独家CNA。在两个具有CLCIS的可评估病例中,在成对的FLCIS中未发现其他CNA。
- 在一种情况下(F4),FLCIS只有两个CNA(1q重复和16缺失),与并发CLCIS相同,但少于相关的ILC。
- CNA与成对的CLCIS结合使用,而不是FLCIS,提示肿瘤从CLCIS而非FLCIS直接发展为ILC。在其余三例中,向ILC的进展与MCL1和RB1(F1),ASXL2(F3)和FOXA1(F4)的克隆病原体畸变有关。没有发现与侵袭进展相关的复发性改变。
5、PLCIS和FLCIS与其他浸润性小叶癌的遗传学比较
作者将研究中的PLCIS,FLCIS和相关ILC的基因组图谱与先前在TCGA中分析过的ILC的公开测序数据(n = 127)进行了比较(图5)。
- 与TCGA队列中的ILC相比,PLCIS,FLCIS和LCIS变体相关的ILC比TCGA队列中ILC更有可能带有ERBB2突变或具有ERBB2或ERBB3改变。
- ERBB3突变在FLCIS(33%)中比在TCGA ILC(1%)中更为常见(p = 0.005)。
- 在TCGA队列中,PLCIS中的FOXA1突变比ILC更频繁(40%)(7%)(p = 0.008),并且这种趋势在与LCIS变异相关的ILC中趋于重要(27%,p = 0.056)。
- 在TCGA队列中,与PLCIS相关的ILC携带TP53突变的频率高于ILC(分别为43%和8%;p = 0.02),在HIST1H3B中也更可能包含TP53突变(29%和2%,p = 0.02)。与PLCIS,FLCIS和/或相关的ILC相比,与这些LCIS变体相关的CLCIS与TCGA队列中的ILC之间没有显着差异。
图5: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比较LCIS变异体和相关的浸润性小叶癌的遗传学。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自己样本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展现了PLCIS和FCILS这两种CILS亚型的遗传发展关系,一定程度上为目前对于这两种亚型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标准。从文章的具体工作来看,亮点更多地体现在后面样本的对比分析上,通过基因对比分析来展现PLCIS及FCILS的发育以及侵袭性的证据。
还是和往常一样,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即可获取今天小编为大家解读的文献。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啦,一起期待下一期的精彩分享吧~
编辑:虾仁饭
校审:糯米饭